APP下载

育家国情怀促国家认同

2018-01-17岳玉轩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国家认同家国情怀高中政治

岳玉轩

[摘 要]高中政治课作为高中德育的主要课程,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阵地。在立德树人的当下,教师需要充分发挥高中政治课程文化育人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贯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家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政治;家国情怀;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1-0057-02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解构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思潮的兴起,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又为个体生命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但隐性的挑战与多元、解放并存,鱼龙混杂的市场文化,良莠不齐的流行文化,冲击着当下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容易陷入精神的迷茫及物质生活的虚无。故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如何坚定高中生的精神信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高中政治课堂需要思索的重要问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积极吸收优秀的西方文明,而在与时俱进的校园里,我们同样应当牢记历史,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指引,带领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课是高中政治课中的重要内容,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华夏文明数千年的智慧结晶,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需要在家国情怀的引领下,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其国家认同感。

一、图文导入,启文明之行

中华民族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华夏文明给我们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精神财富,从礼贤下士到自强不息,从勤劳勇敢到众志成城,这些闪烁时代光芒的精神瑰宝,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勇前进,也构成了民族发展的精神内核。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热情。

在政治课堂中开展思辨性较强的说理教学,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理性知识,加大学生识背的容量,但枯燥的讲解,使得政治课堂教学与文明文化的传承相脱节。丰富的华夏文明,仅仅存在于书本的“神坛”上,学生只能远观、背诵,却不得亲近。这种简单的说教模式,降低了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和政治课堂的精彩性,也使得教材讲解仅限于皮毛,而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因此,教师需要有革新精神,以开阔的视野整合政治课程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从而打开学生的眼界,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课的导入中,教师就可通过丰富的图片,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雄壮巍峨的长城故宫到白雪皑皑的珠穆朗玛峰,从雪域瑰宝布达拉宫到山清水秀的桂林漓江,从六朝古都南京到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图片的展示,激起的不仅仅是学生对灿烂文化的向往与自豪之情,更是莘莘学子对自己国家的认同与骄傲。恰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时所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爱之慕之敬仰之,正是学生践行中华文明的起点,也是当下所有人必须扛起的精神旗帜。

高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成长时期,政治课程需要肩负起以德育人的重责,提高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激励学生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传承人,为国家的兴旺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诗文结合,立鸿鹄之志

诗词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明结晶。高中生经过十来年的文化教育,已经具有丰富的诗词储备。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教材为根本,诗词为线索,通过诗文结合的方式,唤醒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励学生立鸿鹄之志,展鹏程万里。

《我们的中华文化》以时间维度的源远流长和空间维度的精神为脉络,向学生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而在课文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及时穿插经典的诗词名句,唤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感,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传承知识的能力。如提到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教师可联系中国最早的诗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简短的八个字,朴实无华地介绍了中国先民捕食狩猎的场景,展示了远古先民辛苦劳作后的喜悦心情。而在教授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时,教师亦可引经据典,开展诗词接龙游戏,从而提升政治课程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兴趣。如中华文明形成了气壮山河的民族精神,“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爱国情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风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品质……师生之间的诗词接龙,活跃了课堂氛围,也促使学生形成爱国报国的鸿鹄之志。而在展示中华文化的地域性时,同样可以通过引入诗文来强化学生的国家观念。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大漠景观,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江南景致,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风景,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流瀑布……诗词的引入,为学生打开了一个不同的风景世界,使枯燥的书本知识生动化、形象化、亲切化。

泱泱中华,诗书万卷,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经历沧海桑田、时间洗礼后的精神瑰宝。将诗词引入高中政治课堂,既陶冶了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感悟了“小我”与“大我”的紧密联系,也使学生在文化的传承中,增强了使命意识,把握当下,铸就未来。

三、联系生活,承民族之魂

在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中,责任意识与家国情怀始终是历代文人仕子所坚守的高贵品格,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天下兴旺,匹夫有责”,人们把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化成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动力,从而体现出一种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在当下,这种对国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仍需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日常行为中。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继承民族之魂,立远大理想。

《我们的中华文化》看似是向学生介绍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殊不知,在文化的习得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成为文化的实践者、传播者。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的优秀文化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动,提高公民素养,展现民族形象。如在介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儒家学派所代表的礼乐文化开展讨论:如何在当下,做有礼之人?见面向师长问好,寄予陌生人温暖和关心,对待弱者富有同情心。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改变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成为“美丽中国”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中国拥有辽阔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也产生着形态各异的地方习俗,如春节剪窗花、贴春联,端午吃粽子、插艾草,这些古老的习俗在西方“洋节”的冲击下,容易被人所忽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带学生数一数中国的传统节日,说一说中国的民族习俗,做一做中国的民族礼物。一个小小的粽子,一张简单的剪纸,传承着中国数千年的祝福,凝聚着悠久历史中的智慧。与生活的联系,将政治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日常行为,让浓郁的家国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改变着学生的行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治国齐家修身,作为古老中国的一种情怀,在当下仍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应成为一种理想与信念,一种责任与担当,埋在学生心中,砥砺学生前行。而政治教学也应承担起学科责任,发挥其育人的功效,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育明理少年,扬家国情怀。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国家认同家国情怀高中政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