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沟通无极限
2018-01-17黄兴强
黄兴强
[摘 要]在课堂上,教师应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平台,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掌握有效的对话途径,这样才会让语文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让学生学会学习,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新课标;平等对话;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1-0006-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就是对话,对话就是一种创造。这种对话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在课堂上,师生针对教材上的问题或共同关注的其他问题进行沟通交流。课堂对话是思想交流、情感碰撞的过程 ,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在对话中深入解读文本,感受、理解文本的艺术魅力,还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会分享自己的收获,从而学会学习与合作,形成对话、协商的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那怎样提高学生的课堂对话能力呢?
一、搭建对话平台,营造平等氛围
教学中存在着很多关系,如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编者之间的关系等。在这些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与基础。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不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还要做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不仅通过语言和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解决他们对知识的认识问题,还要和他们进行心灵、情感的沟通交流,让他们成为课堂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想要达到理想的互动效果,就要放下身段,由以前的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变为平等对话的首席。“在交往中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引导性,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教育资料的选择加工以及对所选择的教育内容进行‘激活,使它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诱导学生参与其中。”因此,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对话的平台、对话的内容,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在对话中,不管学生表达的是对是错,教师都应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使他们有一种安全感,这样他们才会敢说、想说、会说。当学生思维方向不正确或回答不到位时,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不仅获得正确的认识,更在对话中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和沟通,产生和谐的师生对话场面,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提高综合素质,强化文本解读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平等对话,给学生说话的空间,这就对语文教师“教”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取向和情感体验是不尽相同的,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阅读、理解、品味、欣赏文学作品的水平,还要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透彻地理解文本,使教学更有新意,富有思想含量,使学生不仅能获得思想认识的提高,更能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尤其是文本解读能力。
如,教学朱自清的《背景》一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关注、体会文中父子之间的深情,引导学生珍爱亲情,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作者独到的表达方式,学习作者运用的语言技巧,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文章,教师要读通、读透,悟深、悟全,多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比如文中的第一句话:“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这里的“不相见”三个字,值得教师关注。按正常表达习惯,应该说“没有见面”,而作者却说“不相见”,显然有一种主动的意思。那教师就要思考:“是作者不愿意见父亲,还是父亲不愿意和作者相见?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教师就会去探究作者与父亲不相见的原因。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读懂文本,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当学生在课堂上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时,教师才能正确引导他们 ,使他们体会作者的语言艺术,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三、通过多途径对话,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内容是多元的,教学对话也是多元的,自然,教学对话的途径也是丰富的。课堂教学是对话的主渠道,语文课堂是实现师生平等对话的主阵地,要高质量完成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教师就要善于设置适当的对话话题,只有找准有价值的对话话题,才能搭建好对话舞台,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话题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教学对话中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对话活动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教师应根据重难点巧妙设计“碰撞”点,激发学生的对话期待,营造阅读氛围,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去深入理解文本,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教师设计的对话话题应具备以下特征:
1.科学性。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他们有话可说。我在上弗兰西斯·培根的《论美》时,让学生谈谈他们心目中的美,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2.趣味性。要适应学生求新、求异、求奇心理,善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与探索。例如我在上《愚公移山》一文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愚公愚还是不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分成了两派,展开激烈的争论,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开放性。语文教师应有大语文观,话题不应局限于教材,而应在生活的海洋中撷取智慧的浪花,给学生留有发展和拓展的空间。我在上《都市精灵》一文时,由课文引导出问题,让学生在我们当地找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并说出理由,把教材与现实生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时代性。话题设计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文化,紧扣时代脉搏,让对话的话题起到矫正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效用。话题的设置尤其要注意动态变化,在交互对话的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话题。这样,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建构,在建构中不断发展,才能体现对话的真正价值。
生活教学是对话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强调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在学习与运用中提高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对话不能忽略课外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课堂,作为对话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既要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还要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获得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在上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时,我先组织学生到郊外踏青,让学生回来写一篇关于春的作文,然后拿自己的作文与课文对比,从而认识到《春》无论是在结构、内容还是语言上都能体现散文的特点,它描写了春天中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如春草、春花、春雨、春风等。通过对比,学生能发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从而主动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和写作水平。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交流,充满了人文关怀,它让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知识,认识自我。只要认真体会新课标的相关精神,在思想上重视,行動上落实,师生就能在对话交流中共享知识,共同发展。这样语文教学就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 参 考 文 献 ]
[1] 瞿葆奎,郑金洲.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2[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3] 王志凯,王荣生.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4] 崔双鱼.师生平等对话与语文课堂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4(4):42-43.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