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策略研究
2018-01-17李俊辉
李俊辉
[摘 要]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提问效果不佳的情况,教师可利用课文的显性资源、隐性资源及课文的外部资源设计主问题进行教学。这既能引导学生自主而积极地走进文本、深析文本,又能提高教师研读课文、设计问题的专业水平,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运作。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1-0008-02
现今的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毛病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少倾听、不愿说、讨厌写,对文本的理解多停留在很浅显的阶段;教师的提问常出现空而大、烦琐、随意的现象,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针对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提问效果不佳的现状,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主问题式教学。
余老师指出,“主问题”是指课文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的重要问题,是能够覆盖众多细碎问题并能够让阅读研讨深入课文的教学问题。如此看来,主问题式教学是破解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困境的一个妙法。以下是我在日常教学中设计主问题的一些策略。
一、利用课文的显性资源设计主问题
显性资源是指课文中显而易见的资源,如标题、关键词句、主要情节等。教师若能活用它们设计主问题,就是牵对了“牛鼻子”,摸到了文章的命脉所在,便能以此统领全文的教学。
1.标题
文章的标题有彰显文志、统领全文、画龙点睛等作用,它是解读文本的有效抓手之一。利用标题设计主问题,能引领学生以题为眼洞悉全文。
如《中国石拱桥》,此文可依据标题设计主问题:请分别在标题的前面和后面添加词语,并根据课文内容解释添加原因。教师可以运用简洁而具有穿透力的问题引导学生借助标题解读课文,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分类、典型代表等,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顺势讲解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这样一来,教师实现了以一个问题贯穿全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目的。
2.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章中最妙笔生花而又动情之处,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石,是文章引人回味无穷的触点。抓住关键词句设计主问题,以它们为点把全文连成一线,教师就能借线搭桥引领学生逐渐深入到文章的核心,达到“牵一词一句而动全文”之效。
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各人物的爱国之情在最后一节课到来之际全然爆发。文中,小弗郎士称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教师可借关键词“可怜”设计主问题:①你认为谁是最可怜的人?②你能发现这群“可怜”人背后的可敬之处吗?教师通过这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知全文,既能巧妙地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梳理情节、感知人物,又能顺水推舟地让他们深入文本去感受平凡人物背后那份幡然醒悟的爱国之情,达到“借‘可怜撮文之精华,得文之精骨也”之效。
3.主要情节
故事情节如同人体的脉搏,它的起伏掌控着文章的生命、展现着各式人物的风貌,故把握好情节是读懂文章的关键之一。对于篇幅较长、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教师可以情节为抓手设置主问题,实现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學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在《皇帝的新装》中,“骗”贯穿全文,它既构成故事的主要情节,又成为陆续展现众生丑陋相的平台。教师围绕“骗”设计主问题:谁骗了谁?谁没有骗谁?童话都是骗人的吗?这些问题以“骗”把梳理情节、分析人物、理解中心等都囊括在内,教师通过这些问题,既能简化教学程序、明晰教学层次,又能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充分吸收到童话精髓。
二、利用课文的隐性资源设计主问题
除显性资源外,在课文内部其实还存在着大量的隐性资源。隐性资源是指隐含在文本之中不“显山露水”的资源,如线索、感情基调、写作手法等。教师可以在细研文本的基础上挖掘并利用这些“潜伏”的资源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借此直抵文章的灵魂深处。
1.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如链条般把文中的人、事、物、景、情全部连成一体。对于那些脉络清晰的线索类文章,教师可以结合其线索设计主问题。只要抓住线索,沿“线”溯源,便能触及文章的“神”,达到“以一条线索摸清整篇文章”的效果。
梁实秋先生在《鸟》中围绕“爱鸟”这条感情线索娓娓而谈,教师可借此设计主问题:请在阅读全文后,用“因为爱鸟,所以作者……”写几个句子。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角度解读文本,明白无论是对鸟的声音或是形体的欣赏还是对鸟儿的同情,都源于作者的“爱鸟”。在这“爱”的背后,表现出作者向往过鸟儿般自在的生活及对囚笼般现实的不满。教师可借“爱鸟”这条线索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主旨。
2.感情基调
文章往往是作者思想的载体,表现出作者对人、事、物独特的审美观。对于感情倾向明显的文章,教师可紧扣其感情基调设计主问题,引发学生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
茨威格在《伟大的悲剧》中,扭转传统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观念,认为斯科特一行五人虽然探险失败,但是他们勇于探索、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让他们成为当之无愧的英雄。教师可借此隐藏的感情基调设置主问题:你认为谁是真正的英雄?请与大家分享古今中外那些失意英雄的事例并分析他们的共同点。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层层深入研读课文,与作者接收着同一个感情频率——斯科特一行五人是真正的英雄,其生命之花因其崇高的精神品质而永开不败!此外教师还能以他们为引子让学生推开更多了解英雄的窗口,让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
3.写作手法
好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手法,通过文章材料的取舍与内容的安排体现出来。教师可结合写作手法设计主问题,帮助学生从整体的内容与框架上去感知课文,同时教师可进行写作手法的介绍和阅读技巧的训练。
教学《列夫·托尔斯泰》时,可依其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设计以下主问题:托尔斯泰长得 ,他 ;托尔斯泰虽然长得_______,但是他____________。借此引导学生在细心“欣赏”托尔斯泰平凡甚至粗劣的长相后,再借他那双洞察一切的眼睛走进其深邃、伟大的灵魂,去感受他的幸与不幸。这既能提高学生的文章感知能力,又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习得并掌握写作手法。
三、利用课文的外部资源设计主问题
外部资源是指独立于文章以外的有助于教学的资源,如作品赏析、学生资源、乡土资源等。只要借用这些外部“东风”得当,便能使教学之火烧得更旺盛,有力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1.作品赏析
名家对名篇的点评往往见解精辟、高屋建瓴,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作品的艺术价值,这可以成为指引学生解读文本的终南捷径。
如可借用朱德才、王华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赏析设置主问题:有人说“本词题作壮词,但壮中含悲,是一支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你认同他们的评价吗?请结合词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可借此赏析词中的“壮”与“悲”,走进失意英雄辛弃疾的内心世界,感受其年轻时在战斗中所展现的豪迈之情,体会其年过半百时报国无门的悲苦之情。这种巧借“他山之石”的主问题,为学生解读文本铺出一条更为便捷的康庄大道。
2.学生资源
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其本身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演、写作等设计主问题,开展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构建“以生为本、以生促生”的高效课堂。
如教学《卖油翁》时,可让学生带着以下主问题观看同学提前准备好的课本剧表演:我认为××同学表演得_______,我在他(她)的表演中感受(没有感受)到________。又如教学《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时,教师可让学生现场改写故事结尾并评选“最佳写手”。这些主问题均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起点,活用学生资源为教学资源,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有趣,课堂生成丰富厚实。这不但能使人物形象鲜活地站立在学生心中,还能达到以演、以写、以评促读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3.乡土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地区都蕴含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农村教师应该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并积极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设计教学问题,让家乡意识深入学生的内心。结合乡土资源的主问题既能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使教学效果倍增。
汪曾祺借《昆明的雨》表达对第二故乡昆明的想念与喜爱。教学时我让学生补写以下一段话:看到作者想念昆明的雨,他________,我也想念起我家乡的________。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着家乡的烧鸡、山水豆腐、糍粑、温泉、舞貔貅……上至特色美食、民风民俗,下至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学生谈起来简直如数家珍。學生与作者走在同一条感情大道上,共同跳动着“热爱乡土”的脉搏,这使学生讲述出一段又一段美好的时光。
从上述列举的实例可以看出,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文本内外最突出的资源设计精、少、实、活的主问题,不但能使教师的提问简洁而具吸引力,还能使学生自主而积极地走进文本。生生、师生从不同角度研读、深析课文,在沟通交流中使教学达到“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运作。
[ 参 考 文 献 ]
[1] 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 余映潮.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陈珠萍.“主问题”设计技巧初探[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1):109-111.
[5] 宁鸿彬.课堂教学跟着理念变[J] .语文教学通讯,2018(5):34-37.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