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手术入路及复位固定顺序的研究
2018-01-16梁维平
梁维平
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甘肃白银 730900
踝关节骨折后,其踝穴完整性容易受到破坏,且关节稳定性会随之降低甚至消失,导致足外移位、足向后,并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而踝关节骨折后,其功能的恢复主要取决于踝关节解剖结构是否得到正确的复位[1]。该文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1月期间期间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踝关节手术入路及复位固定顺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所选取的56例研究对象均为该院接收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5 例,年龄在 18~61 例,平均年龄(38.7±3.26)岁。Lauge-Hansen分型为:旋后-外旋18例,旋后-内收16例,旋前-外展9例,旋前-外旋型10例,垂直压缩3例。针对入院后存在明显移位、脱位患者均予以简单复位,并在短腿用石膏托固定,对患侧肢予以抬高,并进行消肿治疗。
1.2 方法
针对双踝骨折患者,首先选取腓骨后外侧,进行纵直切口,并于内踝前方行弧形切口,对外踝骨折予以复位,并用钢板内固定,之后再对内踝进行复位拉力螺钉、克氏针固定。针对三踝骨折患者,需要选取腓骨后外侧做一个弧形切口,并于内踝前方行弧形切口或是踝关节后内侧切口。在骨折复位中,首先要进行后踝与外踝的复位,再进行内踝、下胫腓韧带的复位,并在跟腱与外踝处行腓骨后外侧的弧形切口。由于腓浅神经及隐静脉位于切口外侧,因此在切开复位时要注意对其保护。在手术过程中,还需要将腓骨长短肌腱向前外侧牵拉,拇长屈肌要向内侧牵拉,必要时,还需要对拇长屈肌腓骨起点处予以剥离,以便更好的显露出骨折位置予以复位。若是后踝骨折块大于关节面的1/4,则需要进行复位固定,首先将胫骨远端后缘骨膜予以切开,观察三角骨折块,在不打开关节囊基础上,把三角骨块向远端予以翻开,并通过骨块的间隙,将无法复位的小块软骨片取除,把带关节软骨的大骨折块予以复位,之后行三角骨折块复位。在复位过程中,要结合骨折块大小,用空心钉从后向前或是从前向后予以固定。在这个过程中,若是切口无法有效显露骨折端,或是固定后踝较为困难,则需用从内踝侧选取后内侧弧形切口,以便更好的显露后踝,在骨折复位中,要采用3.5 mm的重建钢板将其置于腓骨远端后外侧予以固定,当然也可以采用腓骨远端解剖钢板予以固定。同时,还要在C型臂X线机的透视作用下,对后踝、外踝的解剖复位效果进行观察。在手术完成后,用石膏后托功能位固定3~5周,并在拆除石膏后,在不负重状态下进行主动屈伸锻炼;术后8周进行拄拐负重下地活动;术后3个月取除固定螺钉,并进行负重行走锻炼。
1.3 效果评定
随访1年,采用Baird-Jackson评分标准对患者的踝关节功能状况予以平均,包括踝关节稳定性、疼痛状况、活动状况、行走能力、跑步能力等。其中,分值在100~96分之间为优;分值在95~91分之间为良;分值在90~80分之间为中;分值小于80分为差,优良率=(优+良)/组例数×100%。同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次数据均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其中(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而计数资料则用例数表示[n(%)]表示组间率,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临床疗效
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1年随访,并在末次随访中采用Baird-Jackson评分标准对其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术后Baird-Jackson评分情况[n(%)]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
所有研究对象经过不同的手术治疗后,其并发症发生率为7.14%,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n(%)]
3 讨论
由于外踝长度会对对踝关节骨折复位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尤其是腓骨短缩、外旋及外侧移位更容易对距骨关节面压力造成影响。加之外踝存在10~15°外翻角,在短缩后易发生踝穴增宽、距骨外移,并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并发症。所以,在骨折后要按照解剖复位原理进行,通过钢板、螺钉固定,以便更好的恢复腓骨长度,并维持正常外翻角度,以免踝穴变窄[2]。
而针对后踝骨折,由于后踝与外踝间存在下胫腓后韧带连接,因此两者间通常存在同时移位现象,在外踝解剖复位中,可对后踝骨折予以同时复位。而针对大骨折块,则需要进行手术内固定。而这种内固定中,因后踝位置较深,解剖结构相对复杂[3]。所以,在复位、固定时,可采用腓骨后外侧弧形切口,以便更好的显露骨折状况,便于复位。对于较小的后踝骨折块,可采用空心螺钉从后向前予以固定,而针对较大的骨折块,则要从后向前或是从前向后予以固定[4]。在三踝骨折固定中,要按照后踝、外踝、内踝、下胫腓韧带顺序依次固定,并以腓骨远端后外侧弧形为切口,将后踝骨折快所连接的关节囊、韧带、后踝骨折等进行更好的暴露出来[5]。从该研究结果可看出,不同类型的骨折患者经过不同手术入路及复位固定顺序治疗后,疗效优良率达到94.64%;而并发症发生率仅为5.36%。
综上所述,在踝关节骨折手术中,要采取正确的手术入路方法,并遵循复位固定顺序及外踝解剖复位原理,以确保手术治疗效果。
[1]李建军,张宏斌.前内侧与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C型pilon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4,7(6):502-505.
[2]陈玉宏,高翔.经内踝截骨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体部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4):355-360.
[3]宋国全,汪洪波.术中改换体位应用后外侧手术入路治疗三踝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4):425-426.[4]段来宝,毕宏政.采用外-后-内踝复位固定顺序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J].足踝外科电子杂志,2015,2(3):32-33.
[5]张俊,沈燕国.不同手术入路与体位在三踝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6):565-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