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的中国元素

2018-01-13梁玉珍

文教资料 2017年27期
关键词:我不是潘金莲艺术效果中国元素

梁玉珍

摘 要: 《我不是潘金莲》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它是在中国的土壤里长出来的,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故事。影片不论是在艺术处理,还是内容选题方面无不包含着鲜明的中国元素,让人感到既真实又荒诞,引人深思。电影对现实问题有深刻的揭示,对人性的丑恶有无情的鞭挞,用喜剧的形式讲述了我国从“人情社会”转变为“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关键词: 中国元素 艺术效果 《我不是潘金莲》

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由冯小刚执导、范冰冰主演,英译名是I Am Not Madamn Bovary,于2016年9月在多伦多上映。电影一播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在第64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中,斩获最高荣誉最佳影片“金贝壳奖”,女主角范冰冰因此获最佳女主角“银贝壳奖”;在第53届台湾金马奖中,冯小刚因此电影获“最佳导演奖”;在国内的腾讯视频星光大赏中,该影片又获“年度最佳电影”。

《我不是潘金莲》是一部以我国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电影,承袭了原著的黑色幽默风格,有人说它是一部荒诞现实主义作品。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为生二胎与丈夫假离婚,没想到丈夫变心却成了真离婚,还被丈夫污蔑为“潘金莲”的女人李雪莲,为了给自己讨个公道,坚持不懈地进行了十多年的上访。电影从一件事引发一连串的事,从状告一个人到七八个人,尤其是连续十多年的进京上访,引发了各级官员的手忙脚乱。整部影片采用的是叙事策略,明线是李雪莲的上访,暗线却是各级官员对官司的处理,探讨的其实是官司背后的生活逻辑,用喜剧的形式讲述了从“人情社会”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导演冯小刚谈道:“电影看似荒谬,但它是中国土壤里长出来的,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故事。”因此,影片不论是在艺术处理,还是内容选题方面无不包含着鲜明的中国元素。电影关注中国现实,让人感到荒诞的同时,又引发深思。

一、电影的艺术效果中蕴含着中国元素

电影本身是一种艺术,是生活艺术化形式的一种表现,艺术的形式应该为主题服务。一部好的电影,它的形式、内容和寓意应该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在《我不是潘金莲》中,电影根据地点和剧情需要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画幅:圆形、方形和正常的宽银幕。不同的地点采用不同的画幅,表达着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寓意。

女主人公李雪莲所在的县城及省市发生的事情均采用圆形画幅,这是电影在美学形式上的大胆创新。因为这种艺术效果具有不确定性,首先是这样的构图不适合拍近景,其次是打光不能是高反差,必须特别灰。潘金莲是宋代女子,采用这种圆形画幅仿照宋代的山水画风格,不仅在内容上呼应,而且在视觉上契合该电影水墨丹青般的质感,充满了中国古典美学韵味,使电影宛若一场唯美的画卷。此外,圆形的画幅还容易形成对人物和内心的聚焦,给观众提供一个“窥视”的通道,同时包含层层深意,体现乡土中国的小地方是一个人情社会,也预示着女主角李雪莲遇到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兜兜转转、周而复始的圆。

影片中李雪莲两次进京,画幅两次由圆形变成方形,体现了城市空间是一个法制社会,要讲规矩,正所谓“天圆地方”。电影在圆与方之间的转换,不是很生硬地一下子变过来的,而是通过形状的过渡,以致很多观众几乎没有感觉到这种变换。

当李雪莲不告状时,画面又变回了正常的宽银幕,暗示着主人公对执念的放下,正常生活的开始。

值得肯定的是,三种画幅之间的转换非常自然,几处圆方转换别出心裁。从这些细节可看出创作者是颇费心思的。

这三种电影构图中,最有挑战性的就是圆形构图。这种艺术效果有中国特色,包含着中国元素,不仅带来了江南水乡唯美的景色,使观众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古感,更是为了剧情需要体现了“天圆地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人情和法制社会的矛盾统一。

二、电影内容凸显了中国元素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敢于直面现实,对社会问题有深刻的揭示,对人性的丑恶有无情的鞭挞,切中时弊。

(一)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潘金莲等人物

电影中法院院长王公道对新任縣长郑重说:“我们觉得她是小白菜。她前夫说她是潘金莲,她自己觉得自己冤得像窦娥。这三个妇女,单拎出一个都不好对付,三个难缠的人缠在一起,就变成三头六臂了。她又像个白娘子一样在那修炼,一告就是十年。”这段话中提到了我国家喻户晓的几个女子:小白菜、窦娥、白娘子,还有影片标题中的潘金莲。除了在影片开头冯小刚旁白简单地介绍过“潘金莲”这一人物之外,其他都一带而过,但这几个女子所指,对于解读该影片来说,却至关重要。

1.潘金莲

《我不是潘金莲》这部影片涉及最关键的人物是潘金莲,因此在电影开始冯小刚作了介绍。潘金莲在我国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位人物,被众人所知是因为小说《水浒传》和《金瓶梅》。

潘金莲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婢女,后嫁给卖炊饼的武大郎为妻。武大郎身材矮小,略显猥琐,而潘金莲颇有几分姿色,有些放荡,和西门庆勾搭成奸。为杀人灭口,潘金莲干脆毒死了丈夫武大郎。在后来的作品《金瓶梅》中,潘金莲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几百年来,“潘金莲”堪称妖艳、淫荡、狠毒的典型,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就像冯小刚旁白中所说:“我们把不正经的女人叫作潘金莲。”在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中,很少有人同情她的遭遇。

电影里引发整个事件的,就是丈夫秦玉河当众对女主人公李雪莲说的那句话:“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啊!”李雪莲本来就因为丈夫假离婚后变心咽不下这口气,又被当众污蔑为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中众人所不齿的“潘金莲”,更是气愤,开始走上为自己讨还公道的上访路,这才有了本电影的故事。

2.小白菜

“小白菜”出自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居晚清四大冤案之首,是确有此事此人。20世纪90年代电视剧版《杨乃武与小白菜》更是让这个故事家喻户晓。

“小白菜”为葛家童养媳,她被诬告与杨乃武通奸并一起毒死了自己的丈夫葛品连,被刑讯逼供承认了罪行。当时浙江余杭市的官员上下包庇,官官相护。后来,在尸骨拉回北京重新鉴定时发现葛品连并非死于毒药,而是正常的自然病故。慈禧太后得知此事之后,上上下下一共撤掉了130多位官员的官职。案情真相大白,“小白菜”的確是被冤枉的。

与“小白菜”不同的是,《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李雪莲在法律对她不利的时候选择钻空子,采取了假离婚,没曾想被丈夫骗了,转而又希望法律给她帮助。离婚证是真的,证词也是真的,官司并没有判错,其实李雪莲属于无理上访。但“小白菜”和李雪莲这两个人的事情导致的后果却有些相似,都是一些官员因此丢了乌纱帽,所以法院院长王公道说:“我们觉得她是小白菜。”

3.窦娥

窦娥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作品《窦娥冤》中的主人公,她也是“六月飘雪”这一奇景的制造人。窦娥小时候替父还债被卖到蔡家做童养媳。婚后,丈夫去世,与蔡婆婆相依为命。蔡婆婆讨债遇险被张驴儿拯救,没想到张驴儿逼蔡婆婆、窦娥与其父子俩成亲。遭到拒绝后,张驴儿趁机想要毒死蔡婆婆霸占窦娥,没想到张父误喝毒药而死。张驴儿反而陷害窦娥杀死其父亲,结果昏官判处窦娥死刑。

在李雪莲的观念里,自己冤得像窦娥:窦娥冤在案子并非她所做,自己冤在法院给她判错了。所以李雪莲要层层告状,从庭长判错,到县长不管,层层推诿,案子便永远翻不了。其实,她心中的假离婚在法律程序上就是真离婚,只是李雪莲不这么认为。

4.白娘子

白娘子也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人物,原名白素贞,出现在《白蛇传》中。据说,她是四川青城山下修炼千年的白蛇,法术高强,拥有出水芙蓉之美貌和菩萨般的心肠。她来到许仙身边,为了报答千年前许仙的救命之恩,和许仙结成眷侣。

白娘子出现在《我不是潘金莲》中,依然是王公道的那段话:“她又像个白娘子一样修炼,一告就是十年,她都告成精了。”白娘子千年苦苦修炼终成人形,还下凡到人间。李雪莲的修炼就是不为官员花言巧语所动,固执地坚持着自己心中的信念。

(二)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很多国家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都有自己的立法。

“计划生育”(Family Planning),原本指家庭计划,也就是一对夫妇生多少孩子由每个家庭自己来决定。像墨西哥、土耳其、秘鲁、印尼等国,夫妇有权自由决定生育子女的数量与间隔。还有印度,因为人口众多,提倡计划生育,但不强制实施。西欧大多为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如德国、法国、葡萄牙已出现负增长,他们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行激励,如果生孩子,国家就给予一定的补贴。

但在我国,为了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78年,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强调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是“一对夫妇最好生一个孩子”,这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一项战略任务。其后,计划生育政策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公布施行。自计划生育政策制定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被定为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工作在我国实施得相当严格,一旦违反,公职就会被撤掉,就像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秦玉河和李雪莲已经有了一个孩子,假如再要孩子,秦玉河的工作就保不住了。电影最后,李雪莲在小饭馆中给因为此案被撤掉的县长史为民说明事情的原委:当时为了躲避计划生育政策,为了多要一个孩子,才选择了与丈夫秦玉河假离婚。让整个电影在荒诞不经中又揭开了一层面纱,让人们对本是无理取闹的李雪莲多了一丝同情。

(三)关于“上访”

上访,是群众越过底层相关国家机关到上级机关反映问题并寻求解决的一种途径,也是上层政府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国在建立上访制度时,是根据中国实际国情制定的特殊制度,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上访行为来源于中国人千年来的青天情节。但是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前进步伐中,法治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准则之一,人们肯定要从“人治”走向“法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处理群众利益争端中设计了上访制度,使老百姓看到了利益得保、公正得举的希望。作为普通百姓,与人争端,“我”不再走“打官司”的烦琐程序,因为只要上访,很快就能解决问题,而且被黑的可能性很小。不可否认,上访制度解决了不少群众的难题,赢得了群众的拥护。

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两会是对自1959年以来历年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统称。由于两场会议期基本重合,而且对国家运作的重要程度都非常高,简称“两会”。根据中国宪法规定: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和整理,传达给党中央。自1985年后,我国的惯例是在每年的3月份在首都北京召开两会。

正是我国有在每年3月份开两会的惯例和特殊的上访制度,才使得李雪莲抓住这个时机,进京告状,以期为自己刷洗冤屈。这么重要的会议,在全国人民面前为自己讨个公道,势必会很快解决问题。

故事的起源,李雪莲真的不占任何理。李雪莲执着的是让前夫回到自己身边吗?她知道人心已不古。她执着于一个公道吗?其实没有人那么在意她是不是潘金莲。李雪莲执着的是执着本身,早已经忘了目的,她走在没有终点、没有风景、没有意义的路上,而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二十年已经过去了。得知秦玉河已经死去,李雪莲的上访再无法进行下去。而果农的一句话:“别在一棵树上吊死”,也许是对李雪莲执着的最好的诠释。生活中感情的事本来就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无奈,选择放下、放过,或许能收获更多。

在案件的处理中,各级官员并没有做错,可就偏偏对这一根本是无理取闹的事件束手无策。并且因为这一事件对众多官员一撸到底,不仅没有解决李雪莲的问题,还使得之后的继任者们在对待此事上更不能果断解决。因为解决这一无理上访,还发动了大量法院、公安等人员参与其中,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上访制度的初衷是好的,在我国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法制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应该从“人情社会”向“法治社会”迈进,这或许就是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2]赵木子.浅析冯小刚贺岁电影的艺术特色[J].电影文学,2014(1):65-66.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62400410403);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5-ZD-049)成果。

猜你喜欢

我不是潘金莲艺术效果中国元素
浅谈灯光的艺术效果在舞台演出中的运用
《我不是潘金莲》,也不是“秋菊”(聊天室)
《我不是潘金莲》:华谊有多需要“神奇票房”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