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情式阅读与英美文学教学实践刍议

2018-01-13罗媛

文教资料 2017年27期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摘 要: 本文以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文学课《傲慢与偏见》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把移情式阅读策略纳入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理解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移情他人的能力,引领学生自觉地成长为亲社会、具有强烈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的21世纪的现代公民。在移情视域下把英美文学教学和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融为一体。

关键词: 移情式阅读 英美文学教学 《傲慢与偏见》

英美文学课历来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了解”。实践证明,该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等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随着商务英语、经贸英语、饭店英语等应运而生,文学课程有边缘化的趋势,而且英美文学的高难度令某些学生望而生畏,再加上微信、微博等网络碎片信息的冲击,学生潜心阅读英美文学的时间越来越少,对文学的理解愈发觉得困难。2016年英语专业四、八级最新题型改革,英语文学篇章直接出现在阅读理解部分,足见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阅读能力非常重要,但是由于英美文学教学课时有限,而且网络化碎片阅读时代,学生潜心文本阅读的时间减少,如何提高学生的英美文学阅读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是关键,鉴于文学理解(阐释)的高难度,殷企平教授在《阐释三境界——外国文学教学的艺术之路》一文中论述了外国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阐释)能力三个层次。这给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此外,在国内英美文学教学研究中还没有研究者尝试将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移情(empathy)能力结合起来,本研究尝试探究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阅读能力与移情能力之路径,探析文学与移情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移情能力的提升与道德发展、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密切联系,致力把英美文学教学的艺术之路和人文素养之路合二为一,培育学生的亲社会的公民素养。

关于移情(empathy)可以溯源至18世纪休谟和亚当·斯密的相关论述。从18世纪休谟和亚当·斯密最早强调同情(移情)于道德生活的意义,到现象学领域的哲学家重视移情在“理解”他人心灵过程中的作用,再到心理学家们强调通过移情了解他人异质于自我的精神状态,以及关怀伦理学家们对移情在关怀他人过程中的道德功用的重视可以看出,移情对于自我与他人之间能否构建起伦理关系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移情重新成为学界关注、探究的重要议题,学界关于移情的讨论方兴未艾。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不论在私人还是公共领域,无论对于小到家庭还是大至全球性的社群,移情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讲述故事、聆听故事、艺术创造、艺术表演、阅读小说等提高移情能力)提高学生的移情能力。移情他人的能力即移情想象他人的处境,在情感和认知两个层面上感受他人的情感,理解他人不同于自我的认知视角,从而接纳不同于我们自己的“他性”(otherness),有助于重新发现自我,改变对自我的认知。以英美文学教学中阅读英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为例,学生在阅读英国文学选读教材中该小说第1章和第58章节选内容时,第一遍文本细读后,对小说的主题和基本内容有印象式的把握。这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远远不够,没有从深层理解、领略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的内涵,以及作家奥斯丁在创作该小说时的主要艺术主张和创作主旨。在学生文本细读的第二遍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采取移情式阅读策略,即在审视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带领读者进入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自己移情想象为小说中依次出场的各位主人公,感受和理解小说人物的情感及其思想和出事方式。在这一遍移情式阅读过程中对小说语言的隐喻意义及贯穿小说的反讽修辞艺术的理解也有了把握。小说开篇即称述“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笔者引导学生质疑其真理性:这真的是举世公认的真理吗?学生通过移情阅读,发现这仅仅是从班纳特太太的视角的婚恋观,从小说随后展开的叙述看,非但不是公认的真理,仅是班纳特看来如此,而且有钱的单身汉并不急着娶妻,恰恰是有女儿闺中待嫁的穷人或普通人家都急切地想为女儿找个有收入有财产的单身汉,极富反讽意味。小说开篇的第一句定下了小说的反讽基调。学生把握了小说的反讽基调后,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就进了一步。学生在阅读小说第一章班纳特夫妇的对话过程中,感受到班纳特夫人想为女儿找到有财产的意中人的强烈愿望。学生在移情进入班纳特太太的视角之后,一定程度上又很同情她的处境。那么,为什么作者以反讽的笔调书写班纳特太太?笔者在鼓励学生移情人物阅读之后,又让大家和人物保持距离,移情想象奥斯丁的写作意图,结合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英国的社会经济实况,尤其是当时女性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工作的权利、甚至没有继承财产的权利的生存处境。在课堂探讨后,学生感受到奥斯丁笔下的班纳特太太这位见识浅薄、情绪多变的妇人平生最大的愿望是为自己的五个女儿找到有钱的意中人。大家通过探讨发现,固然班纳特太太膚浅俗气、情绪善变的性格在成了奥斯丁笔下讽刺的对象,但是在这位滑稽喜剧的人物背后,能看到一种作家对她的深切同情。当时女性没有经济独立的能力,没有工作的机会,无经济收入甚至无权继承自己父母财产的境况下,女人最安全的出路是找一位有钱的丈夫,作为5个女儿的母亲,班纳特太太毕生的愿望就是希望女儿们嫁给有钱的意中人,班纳特太太的真实愿望道出了那个时代女性的艰难且无奈的处境。因此,笔者要求学生在移情阅读班纳特太太处境后,抽身出来,移情领会作家的创作意图,对以班纳特为代表对英国女性保持批判的距离,学生感受到奥斯丁对班纳特太太及当时所有女性不平等处境的深切同情,对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末英国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知。endprint

教材节选了小说的第58章。这一章里,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精彩对白表明这一对青年男女经历一系列风波、偏见、傲慢的纠葛之后,双方都对各自性格缺陷有了深入的认知,向对方坦白各自的缺陷,并希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将移情小说人物的阅读策略纳入课堂教学后,同学们能移情想象达西和伊丽莎白的情感处境和和认知视角并理解他们对彼此的忏悔,而且看到这对青年男女对自我认知的转变。出身贵族、天性傲慢的达西在此章里看到自己的个性上傲慢、目中无人的缺点,并在自己的意中人面前坦诚地袒露自己的性格缺陷:“我虽然并不主张自私,可是事实上却自私了一辈子。从小时候起,大人就教我,为人处事应该如此这般,却不教我要把脾气改好……不幸我是个独生子,从小给父母宠坏了。虽然父母本身都是善良人,却纵容我自私自利,傲慢自大,甚至还鼓励我如此,教我如此……他们教我,除了自己家里人以外,不要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好伊丽莎白,要不是亏了你,我可能现在还是如此……你给了我一顿教训,开头我当然受不了,可是我实在受益匪浅……”学生移情进入达西的视角,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达西此时的思想感情,感受到达西对自我的深刻认知,尤其是他真诚地认识到自己的傲慢,而且积极地看待伊丽莎白曾经对他毫不留情的尖锐批评。

这一章的移情阅读,让学生不仅对小说的男主人公达西的性格特征及性格变化有了深入的把握,而且移情进入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视角,发现伊丽莎白同时认识到自己个性的局限性,“达西先生,我是个自私自利的人,我只想叫自己心里痛快,也不管是否伤害你的情感。你对我那位可怜的妹妹情义太重,我再也不能不感激你了……”伊丽莎白反思自己自私的性格及过往对达西的偏见和对他批评言语太过犀利,丝毫没有顾忌达西的情感。学生发现,伊丽莎白和和达西这两位主人公彼此在向对方袒露各自的性格缺陷,都移情进入了彼此的情感世界和认知视角,达成了深度的移情理解和沟通,对以往各自自私、傲慢、带有偏见的个性进行深刻反思并请求对方谅解,包容地看待對方的性格缺点,进而消除过往的误会言归于好。学生运用移情式阅读策略时,不仅深入了解了主要人物的鲜明个性及其所经历自我认知的嬗变,而且发现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自我的理解也深入了,大家自觉地回顾各自的个性养成,有意识地反思自己个性的局限性,并且像小说主人公一样直面自己个性的不足,对于他人他性有了更多的包容,去除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偏见。有了这些自省和反思,学生在和同伴及他人的交往中能更多地体谅他人的情感和处境,自觉地担当对他人的责任,在亲社会和利他主义方面不断提升自我。正如当代哲学家努斯鲍姆(Martha Craven Nussbaum)认为的: “阅读文学有助于提高移情能力并促成利他主义,使我们成为更好的公民。”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平克(Steve Pinke)认为阅读文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移情他人的能力,使学生变得更加友善,具有亲社会的行为,移情与利他主义之间有紧密联系。

在移情视域下实践英美文学教学,英语专业师生在细读文学文本时采用移情式阅读走进小说人物的情感世界和认知视角,不仅对小说的人物有了深入的把握,还深入感知了作家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写作立场和艺术主张,并联系自身的成长,对自我、他人及社会都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包容地接纳异域文化和他人他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把英美文学教学和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融为一体,在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他人的移情能力,引领学生自觉地成长为亲社会、具有强烈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的21世纪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简·奥斯丁,著.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罗媛.西方学术视野中的“移情”述评[J].广西社会科学,2014(7).

[3]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殷企平.阐释三境界:外国文学教学的艺术之路[J].外国文学,2012(1).

[5]Martha C. Nussbaum. Poetic Justice: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and Public Life[M]. Boston: Beacon Press Books,1995.

本文是2016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立项项目:“移情视域下的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阅读能力培养”(16jsyw-29)和2016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之移情关怀伦理研究”(项目编号:16WWD 004)的阶段性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