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适教育”以生为本

2018-01-10黄旭

教师·上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个性发展以生为本

黄旭

摘 要:“最适教育”是学校从自身定位出发,围绕社会需求,强调学生成长成才和个性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适应、适度的教育,其本质和核心是以生为本。文章从历史传承和现实状况方面阐述湖南省长沙市周南实验中学的“最适教育”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实施路径,为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特色发展提供了一种理念与思路。在近年的探索中,学校的“最适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向纵深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关键词:“最适教育”;以生为本;个性发展

1905年,革命教育家朱剑凡先生怀教育救国之志,毁家兴学,秉承《诗经·周南》义旨,以周南为校名,在湖湘大地首开女学。自此百十余年弦歌不辍,黄兴、徐特立、周震鳞、周世钊、杨昌济、杨树达等名师泰斗先后在此传道授业,培养出向警予、杨开慧、蔡畅、朱仲丽、丁玲、廖静文、秦厚修等一大批革命志士和社会精英。学校被誉为“中国女子第一校”“女革命家的摇篮”。2012年,长沙市政府为在城区设置优质教育资源,在周南中学原址上成立湖南省长沙市周南实验中学(以下简称“我校”)。

自开办以来,我校根植于百年周南的悠久历史,秉承“诚朴、健美、笃学、奋进”的校训,针对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来培养人进行了深度思考。本文通过梳理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注重对周南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最适教育”的办学理念。

一、“最适教育”的理念:历史传承与现实融合

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伟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教无类”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因材施教”指学校、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育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对教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更是教师对学生爱心、仁德的表現。

长期以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观念引导下,我们企图把不同的学生培养成一样的人,于是带来了烦恼:学校、教师有烦恼,家长有烦恼,学生更有烦恼。教育质量并不单指分数的高低,其指向应与教育的本质相一致:一是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培养出来的人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人的充分、自由、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同样,教育培养的人最终要回到社会,所以学校培养的方向是能动地适应社会,推动社会进步,为社会提供多样化人才。在这个大前提下,开展“最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求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时至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学校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到要“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可见,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有适合自己的教育。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容易产生效果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才能真正回应群众的教育关切、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教育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

学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困惑和需求,为学生创设健康成长的环境;要了解学生的习惯、兴趣和志向,使其养成好习惯,帮助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但同时我们认识到,人是有差异的,社会需求是多元的。纵观我校学生现状:学生生源全部为派位生源,30%~40%为进城务工子女,学生主要来自开福区和芙蓉区30来所小学,学生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学业成绩等方面差异较大。另外,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学习态度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当今教育过度追求分数、过度消耗学生业余时间的功利现象,实施“最适教育”,符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也是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让学校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基于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传承及对当前教育现状、学校实际的考虑,我校提出了“最适教育”理念。阐述为“让每一位学生享受“最适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最好发展”,包含“最适合”“最适应”“最适度”三个方面层次内容。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调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展。强调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避免过度追求分数或大量耗费学生课余时间去提高成绩,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倾向性还给学生。吸纳古今中外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精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创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构建科学完善的绿色育人体系。在“最适教育”中,学生将创造精彩的人生,教育也将迎来更美好的未来,这样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求才能得到更好满足。

我校以“社会需求,人民满意”为办学宗旨,坚持“最适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教育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品德、学业、能力各方面自主自治、成人成才,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的提升。通过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线,培养其良好品行和自我治理能力;通过发掘特长优势,培养学生阳光自信、团结进取的心态;通过实施特色课程,培养规范、阳光、守礼、担当、仁爱的儒雅学子。让学生在三年学习生活中,形成既有内在学识才情,又有外在体艺特长的周南实验气质。

二、“最适教育”的实施路径:多措并举与特色并行

为了能有效地落实学校“最适教育”的办学理念,在顶层设计上,学校实施目标引领,将办学理念具体化,包括以“办精品初中”为办学目标,即力求达到“校园精美、管理精细、师资精良、学生精神、质量精彩”;以“阳光、诚信、团结、进取”为校风;以“养德、善思、自主、乐学”为学风;以“严谨、敬业、创新、仁爱”为教风;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把我校建设成校风优良、特色鲜明、品质卓越的有影响力的学校”为总体战略。在具体的实施路径上围绕“最适”理念,多措并举,兼顾特色。

1.根植文化土壤,陶冶学生性情

我校地址旧名“蜕园”,因湖南第一位进士——大唐时朝的刘蜕筑园于此而得名,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出生于此。1905年,革命教育家朱剑凡先生怀教育救国之情,抱启迪民智之念,毁家兴学,创办周南女学于长沙“蜕园”。学校初名“周氏家塾”,后更名周南女学堂、周南女子中学,百十年来,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和社会精英。朱先生在建校之初,立校训“诚、朴、勇”。“诚”者,信也;“朴”者,本色也;“勇”者,坚毅进取也。作为百年名校,不能割裂历史底蕴与现实需要的脐带,学校每学年第一课就是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校史教育,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立报国之志,以“诚”待人,以“朴”守心,以“勇”处事,培养规范、阳光、守礼、担当、仁爱的学子。

学校校园文化设计秉承“传承历史,呈现人文,育人心智”的设计理念,展现“民国风格,典雅精致”之特点,以淡灰为色彩基调,荡涤心灵,回复平静。处处可见的羊角回纹,意连绵不断、吉利永长;纹纹相连,更代表学校办学经久不衰,弦歌不绝。校园文化以“四园八景”为核心。“四园”——蜕园、达园、觉园、梦园,一园一代。“八景”——女学先声、杏坛寻梦、上下求索、师表匠心、桃蹊春咏、泰安球王、湖湘驰誉、薪火传承,一景一事,漫步校园中,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营造了养心读书的宁静氛围,于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性情。

2.创新育人模式,注重自能管理

学校根据初中学生特点,以“自主自治,成才成人”的德育理念引领,创造性地提出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初中“三年一体制”德育培养机制,即“初一重习惯,抓养成,以正其身;初二重能力,抓实践,以固其本;初三重思维,抓文化,以成其才”。初中教育功能定位于“三个三”:注重三种文化的熏陶。初一是规则文化,知纪守纪,习惯养成;初二是理想文化,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初三是拼搏文化,人生当搏,奋勇争先。着力三种能力的培养。初一是良好的学习自制力,学生想学;初二是优异的学习创新力,学生知学;初三是卓越的学习思考力,学生好学、乐学。突出三种目标的追求。初一是正其身,周南气质的培养;初二是固其本,扎实基本功的练成;初三是成其才,精英学子的培育。“三年一体”的培养机制,是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让学生逐渐成长成熟,学生的行为方式由“他律”走向“自律”,再走向“律他”,行为表现也由“规范”走向“示范”,再走向“模范”。

为落实立德树人,我校注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独特个人的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成就出彩人生,最终能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和生活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我校实施学生“自能管理”,首先通过培养学生自能管理意识,挖掘学生自能管理潜能。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自能管理的意识,增强自我管理的信心,这样学生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有了强烈的自主发展和自能管理意识,就能激发出自我管理的潜能,从而很好地发展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其次,锤炼学生自能管理技能。各年级组通过学生干部培训、学生干部工作例会、班级代表大会、学生干部考核评比等措施,培养学生干部的执行力、领导力、创新力和学习力。同时,有目的、有系统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完全由干部组织研究制订方案和实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使学生真正掌握了自能管理技能,锤炼了自能管理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校更好地发展了核心素养,初步落实了立德树人的目标,为将来学生的学习、择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依托有效教学,关注个体发展

“最适教育”是尊重每个生命的教育,也是关爱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教育。学校以“办精品初中”为办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课堂作为实施办学思想和实现办学目标的主阵地,是“最适教育”和“精品初中”的集中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校以打造“精品课堂”为目标,以“有效教学”为具体实施手段,力求达到“学生精神,质量精彩”的目的。

有效教学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学校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还关注学生体魄的健壮、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校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注重接受学习、探究学习、个体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与制度化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统一;注重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等。学校通过教学改革、教学研讨、教学督导等方式不断探索、落实有效课堂,让“最适教育”办学理念落地。

同时,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我校结合实际,实行分层教学策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包括分层走班、分层作业、分层辅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并落实分层走班。

我校针对不同层次学情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数学、英语两科打破行政班级界限,按学生知识掌握应用水平分为A、B、C三个层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走班班級。目前走班制教学平稳,师生逐步适应了新的教学方式,不同学情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进步,初步达到了预设目标。

实行分层作业,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练习和课后作业,让每一个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收获。课堂练习的分层、课题问题的梯度、课后作业的适度,既重视了学生的共同要求,又照顾了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差异。这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更切合自身实际;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学习过程轻松、灵活、主动,增强了学习兴趣;同时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发展,学生都有所学所得、有所提高,缩小了差距,整体得到优化,真正达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目的。

分层课后答疑,我校每天15:50至静校放学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状况自主安排阅读、做作业或解决知识疑难问题,教师在教室外针对不同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让学生所学知识在当天落实、消化,解决学生课后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和自觉学习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较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4.创设特色课程,提升核心素养

为提升新时代学生的信息化素养,真正落实智慧教育,学校在全省率先改革创新信息化教学领域的教研教学,创建了“一个模式、二种平台、三套软件、四类微课”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成为湖南信息化教学创新发展的领跑者。一方面,改革课堂,推进“小组合作探究+学科特色”课堂教学模式,深入推进有效课堂。另一方面,广泛开展教学交流,以网络教学课题为抓手,突出我校融合自主学习、资源整合、信息技术等的教学形式,实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当堂消化”的互动课堂。我校以“信息化课改”为特色的教学模式,得到了中央电教馆、湖南省电教馆、市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评价,获得“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的荣誉称号。

我校利用各种资源,开设了丰富的校本课程。生态文明课程:以创建“生态学校”为载体,坚持多渠道、全方位营造环境氛围,丰富环境保护知识,培育环保文明素养,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立足学校、渗透课堂、服务社会的系列环境教育特色。兴趣课程:每年在初一开设兴趣选修“课程超市”体系,包括人文修养、生活技能、体艺特长、学科拓展四个类别的近30门课程。社团活动课程: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需求设置了一系列社团,如艺术方面成立管乐团、民乐团、民舞团、街舞社、书法社、动漫社,体育方面有健美操社、篮球社、田径社等,学科方面成立生物学社、思源文学社、历史新知社、地理社等。实践课程:一是开展“微志愿、微公益”实践课程。各班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兴趣爱好,围绕主题,走进社区、街道、敬老院,自主开展如铭记师恩、护绿爱绿、关爱老人、文明行为等实践活动。二是研学课程。为增长学生见识,开阔视野、了解不同地区文化,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研学活动成系列、成品牌,课程化,实践课程不仅让学生了解社会、民俗,探究人文地理风情、文化历史意义,也能激励学生关注课外、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5.多元多方联动,引导“人才”理念

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生命力。我校利用日益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学生成才之路,进一步强化我校特长教育,实现“让每一位学生享受“最适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最好发展”的办学理想,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艺特长工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在体育、文艺、音乐、美术、科技发明等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自主创新,学会欣赏美、创造美。通过特长生培养计划的实施,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挖掘学生潜能,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个性得以发挥,使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鼓励、关注、培养在体育艺术方面出类拔萃的学生,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不断进步,培養出的体育、艺术方面的特长生积极参加全国及省市体艺比赛,成绩斐然。

我校为每个独特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评定的基本依据。综合素质评价分别按照学期、学年进行阶段性评价,在学生毕业时进行总评。遵循评价既要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其发展的不同需求的原则。学校每年组织“四节一会”大型活动,实施活动引领策略,学生课内学习刻苦,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素质评价全面多元。有利于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从而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施教育三结合管理,学校、家庭、社会积极协调,各司其职,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水平和效果。一是实行阳光政务。畅通所有渠道,开放所有办公室。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访问制度。校领导进行研究性家庭访问,教师和班主任进行常规性访问,家长访问学校,每天开展家校信息沟通。三是召开家长座谈会。定期地组织全校性的、年级的和班级的座谈会;不定期地针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听取意见,不断交流。四是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五是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6.师资服务并重,构建和谐校园

教师是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学校教育的支柱。如何让每个学生得到“最适教育”?首先要让每个教师“最适”发展。只有教师得到最适发展,激发个人潜能,才能以最适理念培养学生。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实施“阳光工程”“温馨工程”,积极创造条件,解决教师后顾之忧,努力构建我校教师的终身学习框架,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乐于奉献、开拓创新,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师队伍。在教师的个性化培养上,学校制定教师培养“三、五、十”计划,即三年成长、五年成才、十年成名,通过“五大工程”具体实施,即培训工程、科研工程、竞赛工程、“青蓝工程”、读书工程。

一是积极组织学习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策略、开设周南实验大讲堂、外派学习等方式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业爱生有魅力的教师,杜绝违规的教育行为,促进全体教师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的转变。

二是以科研引领。教研组、备课组通过教学开放日、教学研讨等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增强教师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以教育科研改造课堂教学,引导教师向学术型、科研型转变。每个备课组有课题,人人参与课题,每年至少完成两篇论文。近年来,我校共完成了一个国家级重点课题“基于微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和一个省级课题“三年一体制家校联动教育模式研究”,市级教育课题多个,校本微课题遍地开花,成果丰硕。

三是以竞赛打磨提升。通过以赛代练的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推出各类督导课、示范课,举行基本功、优质课竞赛,组织命题培训、竞赛等促进教师业务提升。

四是实施“青蓝工程”。学校建立健全有效合理的机制,加强青年教师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为“青年骨干教师”。组织“师徒结对”,构建教科室、教研组、指导教师三级培养网络,把提升师德、教学、教育、科研能力作为主要培养内容。激活“教工团支部”,不断完善教工团支部的组织建设,构建完备的组织架构和职能,开展系列活动,加强沟通,凝聚人心。

五是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学校寒暑假均布置教师“三个一”作业,即“读一本书、出一套试卷、写一篇文章”。同时组织读书沙龙、读书征文等活动调动教师读书的积极性。

我校依据“人本管理,绩能勤效”的管理文化,遵循“规范、民主、开放、人本”的管理原则,提出“学校核心人才”的培养战略,打造了一支“团结务实、追求卓越”的管理队伍。坚持“两为服务,提升幸福”的服务理念,建设“生态校园、文明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安全校园”。先进的多媒体教室为开展高水平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保障;标准活动场馆、各类实验仪器、完善的体艺设施设备,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硬件支持;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心理健康竖起一道坚实后盾;学生食堂设施齐全、服务精细,为学生的健康、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三、“最适教育”的成果与展望

我校在“最适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众志成城,锐意创新,文化立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亮校,创“品质提升”成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了家长、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我校党风廉洁建设扎实有效,有效课堂稳步推进,教学交流广泛开展,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校本研修创新有力,校园文化浸润心灵,信息化特色声名远播,艺体活动异彩纷呈,主题教育注重引领,艺术之美遍洒校园,志愿活动影响深远,社会实践反响热烈,教育教学实现突破,对口帮扶持续开展,师生传递正能量,学校的引领辐射和社会担当进一步彰显。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湖南省第四批生态文明示范校”“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长沙市文明标兵单位”“长沙市雷锋号示范单位”“长沙市示范家长学校”“长沙市平安校园”等称号。

新时代,学校对“最适教育”的思考也在不断延伸。其一,“最适教育”要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如何培养?当前世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学生核心素养”。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校的“最适教育”探索与实践在加强学科融合、促进主题教育、构建评价体系以及提倡校园文化上面将努力在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上下功夫。

其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突破课程间的学科界限,同时,让学生通过网络方式主动查找获取知识,而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本,这是基于时代变化的一个特点。“互联网+”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如何更好地为学生创造更适合的环境、更适合的手段、更适合的方式?学校必须从整体性出发,在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真正地让学生去体验,在体验中完成能力的培养。

其三,“最适教育”正视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致力适应每个学生的潜能才智,力图给学生适宜的土壤、充分的条件、自由的空间去释放他们的个性;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 利,更好地凸显他们的主体地位,全力助推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我校的生源情况复杂,针对教育缺位、亲情缺失的特殊学生,学校正探索如何在德育工作、管理模式、評比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

时代的步伐永不停歇,我校的发展也不会有句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鞭策我们不断前行的永恒主题,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是21世纪人类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我们深信,“最适教育”是真正能够彰显生命色彩的教育。我们将努力探索,不断实践,让每个学生都享受适合的最好教育!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李永宏,沈昌胜,刘 瑀,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 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3](德)福禄培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6]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个性发展以生为本
加强班级教育有效管理,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数学课堂的自主化教学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