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018-01-10李世奇李青平

教师·上 2018年12期
关键词:自觉社会适应留守儿童

李世奇 李青平

摘 要: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作为家长、老师要跟上时代步伐,培养出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的孩子,这是我们肩负的责任,我们要为孩子的成长导向,要为孩子的未来负责。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自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其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切实保障留守儿童利益。但由于父母亲情的缺失,隔代抚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构建。他们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信心、悲观消极,自我意识明显发生偏差,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甚至出现堕落、违法、自杀等与社会格格不入的行为。“让每个孩子生活在阳光下”“任何孩子都有无限成长的可能”已成为社会共识。但真正让孩子健康成长,离不开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离不开社会营造宽松、温馨的社会环境,离不开教育新常态下我们每一个人去引领留守儿童融入社会,托举孩子们的梦想与未来。

一、开放社会公共资源,形成信仰自觉

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培养留守儿童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向善、向美的品格,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一些留守兒童生活单一,个人思想固步自封,缺乏来自心灵深处的碰撞,没有责任担当,在正义与邪恶面前迷茫,个人利欲膨胀,贪利自私,言语粗俗,懒惰放任。当然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独立自理能力强,在生活中磨炼意志,在坚定中悦意进取。

留守儿童在村头一隅守望父母、守望亲情的时候,他们是多么渴望能在生活中擦出生命激情的火花,多么渴望能唤醒那颗孤独、彷徨的脆弱的心,多么渴望寻找一片属于他们精神上的伊甸园。当前,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伴之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留守儿童稍有不慎就会迷失自我。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公共资源供给不足,会导致国民素质降低,道德水平滑坡。

综上所述,让社会公共资源更好地促进青少年成长是时代之需。诸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村少年宫、少儿主题公园、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图书馆、体育馆、科技馆等,这些活动场所和场馆显示出了强大的教育功能,如果将这些社会公共资源全方位开放,让留守儿童去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则胜过千万次说教。这些鲜活的文字、无声的图片、有声的视频,足以唤醒留守儿童的灵魂,使其以昂扬的斗志、积极进取的心态面对生活。一旦在留守儿童心里播下家国情怀,他们就会展开理想的翅膀,孩子们在参观和学习中才会懂得心之所系、国之所需,才会珍惜现在的生活,才会主动去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让我们牵着孩子们的手走进图书馆,让他们的心灵与文明对话,形成信仰自觉,自觉做坚定信仰者。

二、梦幻七彩童年,形成行动自觉

留守儿童一般情绪低落,自卑且压力大,跳不出“自我”的局限,固执顽劣,逆反心理强,导致滋生出多种不同程度的心理负面反应,归根到底是他们看不到七彩童年的“七彩”,只好沉溺于某一种足以自慰的方式无聊地打发日子。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对自己的“出格”麻木不仁,自己失控,总以不同的借口搪塞自己,甚至以“管不着”回敬你,任你苦口婆心,仍然没有改变。从我多年的教育实践来看,把留守儿童从“漩涡”中拉出来,从“泥潭”中拽出来,从“失重”中牵出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以活动促成长。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能充实他们的内心,使其拾起自信,轻松上路。当前教育存在重素质轻育人、重语数轻活动的现象。学校开展的活动少之又少,即使有也是追求高大上的“元旦”“六一”几次大型活动,其主角也往往是有艺术天赋的学生。留守儿童仅是“观望者”的角色,精彩处抿几声口哨,发几声尖叫,聊以自慰。

学校是教育的主战场,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学校应该为留守儿童创造“出彩”的机会。诸如开展“学习雷锋,做英德少年”“网上祭英烈”“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节日小报”等活动,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受到德育熏陶,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多关注留守儿童,让“出格”的孩子适应群体生活,找准自己的位置,把他们的优点无限扩大,督促其改正缺点,让他们心灵上的“阴霾”散去。笔者开展课本剧编演研究十多年,发现参与课本剧兴趣小组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加阳光、自信、开朗,社会适应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毛军老师曾在深圳工作多年,把外地的先进理念带入课堂,常组织开展一些适合学生口味的活动,班上常常笑声不断、精彩不断。丰富多彩的生活冲淡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有这样的好老师,孩子们心里荡漾着春风,沐浴着阳光。在有声有色的活动中,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实践,适应社会,形成行动自觉。

三、挖掘学习能力,形成学习自觉

留守儿童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的表现明显差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学业上由于缺少父母的辅导、监督,继而慢慢放松了自己的学习,成绩慢慢落后于其他孩子。心理弹性是一把能松能紧的尺子,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放松了,则在其他方面培养了新的“爱好”,如泡网吧、打游戏……他们内心筑起心灵围墙来保护自己,不愿打开自己心灵之城的城门,更不愿意交流,让老师、家长鞭长莫及。

学习能力包括孩子的自我感知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知识概括应用能力,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也将决定留守儿童是否能主动去适应社会。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培养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往往比知识更重要,而有的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没有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只是把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缺乏自主学习性导致学生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甚至抵触学习。因此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习、有针对性地学习、愉悦中学习至关重要。如怎样发现问题,课前如何预习,课中如何学习,课后如何复习,这些方面学校教师更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因势利导,多一分心思、多一分耐心、多一分关爱。

第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现在的学生依赖心理强,被动学习者多。因此要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相信学生,多启发、少武断。如多问:“你是怎样思考的?”“如果这样,可以吗?”尤其要捕捉留守儿童灵感的火花,哪怕是幼稚的想法,我们都应该给予积极的回应,教师的一句启迪、一声鼓励、一个眼神都将会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

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留守儿童其实是极有想法的一个群体,其想法甚至能让我们每个人感到意外的惊喜,只是需要每个教师多去留意、多去关注。

第四,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技巧。语言艺术是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怎样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技巧呢?课堂的发言、户外旅游、团体活动、课外阅读都能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的发声机会,伴之以宽容与理解。

第五,多鼓励,是孩子成长的一剂良药。教育时教师切忌总拿自己说事,切忌言语粗俗。记得教师节教师表彰大会上一教师在说到她的成功之处,就一个字——“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设置目标加以激励,让学生总处于努力的状态,他们尝到甜头自然能不断成长。

第六,提升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教师学习上、生活上应多一分关爱、多一分尊重、多一分奉献,不要被“光环效应”蒙蔽双眼。我们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学习自觉。

四、和谐的人文关系,形成诚信自觉

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康不仅表现在个人的处世态度上,还会渗透在他们的人际关系结构关系中,影响到他们与教师、家人、朋友的关系。我从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人在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发生认知偏差、情感偏差,甚至行为偏差,这时,自己对他人的意图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容易做出消极的反应,往往不能左右自己的行为。而留守儿童意志自我消沉特别明显,容易在生活中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更为严重的是对别人产生一种不信赖心理和对社会形成桀骜不驯的态度。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不对称的角色,如与他人交往时不愿意听取他人的劝告或建议,别人的一切想法只是一厢情愿,与他无关;同时不愿意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心里面只看到自己的委屈,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受害者。那么,我们怎么应对留守儿童人际交往的不适应性呢?

换位理解。在生活中,有的留守儿童脾气很犟,你越是运用权威进行教育,他的叛逆性就越强,就像一个皮球一样,你拍得越重,它弹得就越高。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关系紧张,甚至走向对立面。我们应该更多给予心理沟通、认真倾听,在倾听过程中推断学生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深入学生的烦恼中去,细心注意他们的一言一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让他们及时得到认同和鼓励。

懂得尊重。留守儿童的自尊心特别强,总期望能得到父母、老师、邻里邻居的尊重和赏识。因此我们应该把他们看成一个完整的人。教育的职责是培养和塑造人,而不是制裁和打击人,面对那些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留守儿童,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你的一份尊重,换来的是他们对你的爱戴和仰慕,甚至是崇拜。

真诚相处。几乎我们每个教师、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是出自良好的愿望,但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被孩子所接受。青春期的学生是十分敏感和脆弱的,交往时,他们的防卫心特别强,只有他们被信任才愿意信任、接纳老师和家长。因此我们要真诚地对待孩子,在孩子面前表里如一、真实可信,开诚布公地与之交谈,不装腔作势,不戴假面具,不搞角色扮演,不虚情假意。我们要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此心换彼心,让留守儿童诚信自觉。

当代社会发展迅速,我们作为家长、教师要跟上时代,把孩子培养成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的人,这才是我们的首要责任。我们要为孩子的成长导向,要为孩子的未来负责。

关爱留守儿童,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項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社会、政府、学校和家庭携起手来,共同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天空,他们的路就会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

[1]张 炼.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研究——以四川泸县为例[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4.

[2]张悦红.论教师职业倦怠[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24(1):80-84.

[3]曾尔琴.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培育[J].文学教育(下旬刊),2015(17):116-117.

猜你喜欢

自觉社会适应留守儿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刍议社会退缩幼儿社会适应的状况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