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班级教育有效管理,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
2016-12-08唐林玉
唐林玉
摘 要: 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培养出合格健康的社会公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与学习氛围、思维习惯、学生个性、健康心理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 幸福指数 学习氛围 思维习惯 个性发展 健康心理
对于幸福的理解,自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幸福指数,却有统一的衡量标准,那就是要求能“体现民众主观生活质量”[1]。对学生而言,重要的一点是能体现学生认知与思维的质量。提高学生幸福指数,是突出人性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培养出合格健康的社会公民。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笔者曾做了一些探究,现在形诸笔端,以求大家斧正。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积极追求幸福指数。
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有序竞争。形成这种宽松、愉悦、和谐、舒心的学习氛围,受到社会引导、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管理的制约。对于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学校而言,规范办学,减负增效是首要标准。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合适的环境,既要着力硬件环境建设:教学设备现代化、校园绿化、教室环境布置等,又要加强人文环境建设,诸如开展各种文娱活动:诗歌、演讲、书法、绘画、体育比赛等;成立学生志愿团体:兴趣小组、服务小分队;举办民主对话讨论会等,促进学生身心和德育良性发展。在“软硬皆施”的过程中,多让学生参与,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展示才智的平台上,感受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自觉地积极追求幸福指数。
二、规范学生思维习惯,引领学生审视幸福指数,激起学生的奋斗力。
教育不仅要授予学生知识和能力,更要让学生学会追求幸福。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就是说通过播种习惯,培养性格,从而收获人生。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校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关乎其今后的发展,乃至于一生的幸福。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提高学生幸福指数的必要条件和生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学校应坚持人本为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思考,明确奋斗方向。一是思考个人的成长之路,根据自身的条件,结合社会需要,设计自己的人生之路。在个人的奋斗过程中,不时反思,给予适当的修正与补充,以追求既定的目标,稳步前进。二是学习、工作、人事,甚至是国家大事。勤思出成效,善思则能提升思维水平。以自己的成长历程作为参照,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问题都会品尝到思维的益处,审视个人的幸福指数,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奋斗力。
三、尊重个性发展,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指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幸福指数。
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卓越见解,可见教育要承认差异,尊重个性。个性化教育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权利,尊重并促进个性发展,积极鼓励学生展示自我。学生想进步,教育者应为他搭建平台,提供帮助。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民主和关怀。多些关怀,少些责备;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支持,少些反对。让学生享受探究知识、重塑生命的乐趣,必将着实提高生命质量。对学生的评价是教育目标落实的体现。学校要实施人性化教育,以《学生成长记录册》为载体,多视角、多维度地评价,从德、智、体、美、行诸多方面综合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坚持以增强学生能力为目标,以提升思维水平为准则,指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给予学生心灵上的自由。学生对自己的幸福指数能作出基本正确的评价,可以促进其更大地追求幸福指数。
四、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培养学生追求幸福指数的健康心理。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新课题。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把学生心理健康当做大问题抓。学生碰到问题,导致情绪低落,学习效率不高,心理长期承受重荷,心灵容易扭曲。因此,需要教育者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用心倾听学生心声。首先,关心学生成长,健全学生人格。学校是培养学生的摇篮,是健全学生人格的基地。其职责就在于促进学生心智提升、能力提高,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行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要以人格塑造人格,培养学生自立、自信、自尊、自爱等品质。其次,关注学生情感,净化学生心灵。情感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要打好情感这张牌,善于“察言观色”,以心换心,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鼓励学生自我表达和学会交流,丰富情感,净化心灵。最后,要注意培养学生协调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人际关系是错综复杂的网,不可回避,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理解、交流。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也是心理健康的促进剂。教师要向学生灌输一种精诚团结、以诚相待的理念,协调好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组合作的细化,教师应该多鼓励和提倡学生间的合作,让合作促进交流,让交流达成理解,让理解促成融洽。此外,学校可以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辅导课,发放心理调查表,提升管理、交流艺术,多方面梳理学生心理,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
魏书生说:“教育是一种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2]教育主要承担者是学校。所以,我们要把学校建设成为让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追寻幸福的伊甸乐园。学校和教师应当以人为本,创新方式,切实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规范学生思维习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让学生体会到生命中蕴藏的快乐、求知中饱含的幸福,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邢占军.幸福指数与社会决策[P].政工研究动态,2008(05).
[2]魏书生.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