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语用型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2018-01-10宋中莲宋志辉

教师·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实施策略阅读教学

宋中莲 宋志辉

摘 要: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原因在于语文课程的语用理念并未真正落实,具体表现为课程缺乏明晰的课程内容,课程重心严重偏向阅读,课本缺乏具体语用目标,阅读教学缺乏学生语言实践活动。小学语文语用型阅读教学以语言为线索,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突出话语理解、语言迁移,致力发展学生语用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精确定位语用训练点、精心探究表达技巧、精妙积累典型话语、精巧迁移语料写法是语用型阅读教学的常用策略。

关键词:语用型;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一、语用型阅读教学的产生背景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生的母语课程,理应受到重视,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常用“高耗低效”来形容语文教学,甚至还认为“教与不教一个样”,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理念并未真正落实,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缺乏明晰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细化,是教材编写的内容框架,然而与数学、英语等课标相比,语文课标历来就缺乏明晰的课程内容,自然也就缺乏语用内容。二是语文课程重心严重偏向阅读,无论从课时安排还是课本中所占比例来看,阅读都是重头戏,口语交际与习作(写话)都只是配角、点缀。三是课本语用内容欠缺,目前的统编教材虽有所改观,但仍待完善。四是课堂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为核心目标,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缺少学生语言运用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简称语用能力)?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语用能力的发展依赖于语用知识、语用技能的掌握及广泛迁移,而语用技能的形成又必须以语言材料作基础,以语用方法作指导,以反复的语言实践作保障。语用方法、语言材料从哪儿来呢?主要是从“课文”这个“例子”中来,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就像数学里的例题一样,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最好“例子”。因此,在阅读课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好好悟方法、仿方法、积累语料,并鼓励他们在习作中、在生活交流中用方法、用语料,以形成语用技能,最终形成语用能力。

为了真正落实语文课程的“语用”理念,从2014年10月起,笔者与团队成员一起开展了语用型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归纳了其基本特征,摸索了一些基本策略。本文将结合具体的课例加以阐述。

二、語用型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

1.语用型阅读教学的概念

“语用型阅读教学”是指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指导思想统领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以表达特点为抓手,引导学生仔细揣摩、理解典型话语的语言意义与语用意义,领悟语言表达形式的妙处,迁移所学方法与语料,准确表达自己在特定语境中的真实意图,着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一种教学方法。

2.语用型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线一核两重点,四环四维三不同”是语用型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一线,是指课堂教学以表达形式为线索;一核,是指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为核心;两重点,是指理解与迁移,先理解典型话语在语境中的真正意义和表达技巧,再迁移语料与写法,准确表达自己在特定语境中的真实意图;四环,是指课堂的基本结构为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四维,指的是课堂评价标准,即语用目标明确集中,表达技巧点拨精当,语言实践科学突出,迁移练习效果良好;三不同,是指与传统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组织线索、教学方式不同(见下表)。

三、语用型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精确定位语用训练点是语用型阅读教学的关键,精心探究表达技巧是重点,精妙积累典型话语是保障,精巧迁移语料写法是难点。

(一)精确定位语用训练点

什么是语用训练点?就是一堂课的语用目标,即文章表达形式方面的目标。它是一堂课的核心目标,一般一节课一个新的语用训练点。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文章的主旨与材料总是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与语言来体现。不同的结构形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与语言风格构成了各种各样的语体、文体。学生学习语文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会运用不同的语言、语体与文体(当然这些抽象的概念并不需要学生记忆)去表达思想、参与交际。

《孔明借箭》是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28课,节选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要想精确定位这一课的语用训练点,首先必须读懂课文,读懂它的内容和形式,即不仅仅要知道“写什么”,还要懂得课文是“怎么写”的。

《孔明借箭》叙述的是孔明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使周瑜阴谋破产、自叹不如的故事,从而体现了孔明的足智多谋。课文紧扣小说三要素精妙表达,值得学习的地方众多。比如,精练的文字,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运用语言描写与精当的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的手法衬托主要人物,运用环境描写来推动故事的发展、烘托人物形象,铺垫、悬念、前后照应,等等。

这么多写法,不可能都教,一课一得是教学基本原则,究竟哪两种表达方法(《孔明借箭》属精读课文,一般安排两个课时)可以作为本课的语用训练点呢?这就得从课程内容、学段目标、编者意图、课文特色与学生实情五个方面运用筛选法来考虑。

1.课程内容

如前所述,课标里没有明晰的语用内容,但仔细地去琢磨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目标,再参考以往的教学大纲,我们还是能大致理清小学阶段的语用内容。

2500个常用字,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语,75首必背古诗,160篇优秀文段,这是学生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语言材料。

语用方法可简单地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一是指一种能力,即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二是指两种文体,即简单的记叙文和极简的说明文;三是指三种基本功,即编写提纲、准确用词、恰当修辞;四是指四种表达方式,即叙述、描写、说明、抒情;五是指五种表达顺序,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物序、事序、逻辑顺序;六是指六种结构形式,指总分总、先分后总、先总后分、并列式、因果式、顺承式。

2.学段目标

细细体味这些目标,还会发现学段语用重点,低年级以字词以及简单的句子为重点;中年级侧重片段结构;高年级以篇章为重点,侧重表达顺序、表达方法。由此可见,精练的文字不是《孔明借箭》的语用训练点,其他几种都有可能成为语用训练点。

究竟选择哪两种写法作为语用训练点,还得看看编者意图、课文特色与学生实情。

3.编者意图

目前无论哪种小学语文教材,都采用“选文+练习”的形式,编者意图主要通过单元导读,课后习题以及偶尔出现的学法提示,知识链接,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口语交际、习作练习来体现。

《孔明借箭》在五年级第七单元,该单元四篇课文都是经典名著,单元训练重点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形象的”。把握主要内容属于文章内容范畴,怎样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形象属于文章形式范畴。课后习题紧扣单元训练点,习题二就是对应单元重点中的叙述顺序,可见,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就是一个语用训练点。至于“怎样刻画人物形象”这一重点,课后习题并没有提示,但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有了一些渗透。本单元的口語交际内容是“名家笔下的精彩情节”。要求学生向同学介绍所选名著的主要内容,评析其中的精彩情节,并提示从语言是否优美、是否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等方面去评析。据此,我们就又可以排除铺垫、悬念、前后照应三个表达技巧,留下三个与刻画人物形象相关的方法(运用语言描写与精当的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的手法衬托主要人物,运用环境描写来推动故事的发展、烘托人物形象)。一节课只定一个新的语用训练点,本课只能确定两个新的语用训练点,得删去哪一个呢?这就要求教师细细琢磨课文的主要特色与学生已有基础。

4.课文特色

通观《孔明借箭》全文,人物语言特别多,运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主要写法,它是否能成为语用训练点呢?最后我们还得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思考。

5.学生实情

运用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特点,五年级下期的学生早已熟悉,把它作为本课新的语用训练点,显然不妥。如果反复、用心朗读,我们就会发现课文一共有43处人物语言,它们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其中周瑜12处,孔明17处。这29处语言描写,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大部分提示语都是“瑜曰”“孔明曰”,只有5处提示语有描写周瑜、诸葛亮神态的词语,其中周瑜4处——两个“大惊”、一个“大喜”、一个“大疑”,孔明1处——就一个“笑”字。虽然仅有几字但传神地刻画了周瑜的奸诈小人形象和孔明的谦谦君子形象。这种惜墨如金而又传神入微的写法,之前学生是没有体会过的。于是,就可确定本课的另一个语用训练点——理解并尝试迁移运用精当的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语用训练点这个核心目标定好后,再加上其他的阅读目标,如生字新词、阅读方法、阅读技能,就可以组成完整的教学目标。

(二)精心探究表达技巧妙

每一节课有好几个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该怎样协调这些目标之间的关系呢?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表达形式后(语用训练点后),教学就快速切入包含语用训练点的典型话语,引导学生精心探究其中的表达技巧。具体的做法是以表达带动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表达。也就是说,以学习表达形式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在理解典型话语时相机传授阅读方法,在认识、体会表达方法的妙处后,迁移运用写法与语料。请看《孔明借箭》第二课时“理解语言”教学片段:

1.抓住“大惊”“大喜”“大疑”,认识周瑜形象

师:弄清了故事情节,我们再来认识文中的人物形象。文中人物众多,其中主要人物是哪几个?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其实,课文讲的就是孔明与周瑜之间的一次博弈。

师:作者是怎样来刻画这两位人物形象的呢?文中的语言描写特别多,共有43处,其中很多对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这一句(PPT出示:“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生齐读。

师:这个片段,除了描写语言,还描写了周瑜的什么?

生:提示语中还有表神态的词语“大惊”与“慨然”。

(板书:大惊、慨然,神态描写)

师:周瑜的语言在文中共有12处,还有3处提示语中也有表神态的词语。请大家先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并用横线标出表神态的词语,然后再与小组同学议一议,周瑜为什么会有这些神情?透过这些神情,你体会到了周瑜的什么品质?(PPT出示:“学习提示”)

读后全班交流。

师:除故事结尾,文中共有三处提示语对周瑜进行了神态描写。第一处,谁来读读?

生读原句。(PPT出示:“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板书:大惊)

师:周瑜为什么“大惊”?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生:他的反间计被孔明一眼识破。

师:我们该怎样来读呢?(惊讶)同学们看看,双引号里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几个“决”字?惊讶之中透着坚决。谁来试试?

生试读原句。

师:怎样才能读出这种“大惊”?请看(PPT播放视频)。

生个别读。

师:很好!字字如刀,斩钉截铁!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这是第一处神态描写。那第二处呢?

生:个别读。(PPT出示:“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置酒相待曰:‘待军事毕后,自有酬劳。”)(板书:大喜)

师:看到“大喜”,你会想到些什么词语?

生(众):欣喜若狂、欢欣鼓舞、手舞足蹈、眉开眼开、笑逐颜开。

师:这里的“大喜”是这些意思吗?为什么?联系上下文说说。

师:是暗喜,此时他可能会想什么?试着揣摩一下他的心理活动。

(PPT出示:“瑜大喜,念之,________________,于是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置酒相待曰:‘待军事毕后,自有酬劳。”)

生交流。

师:奸计得逞,当然暗喜。

全班读。

师:这是第二处。第三处神态描写呢?大家一起读读。

生齐读。(PPT出示:“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复我!”)(板书:大疑)

师:透过这个“疑”字,你仿佛看到了周瑜脸上什么表情?请大家先运用刚才的方法自学这一句,然后把合适的词语填写在括号里。

(PPT 出示“学习提示”:一品,用联系上下文和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二填,填上一个表神态的词语;三读,读出你独特的理解。)

(PPT呈现:“瑜 ,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复我!”)

生交流。

师:我们一起来读出周瑜的骄傲自负感觉。

生齐读。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看看,课文对周瑜的神态描写可谓惜墨如金,仅仅只用“大惊、大喜、大疑”六个字就为我们刻画了个性鲜明的周瑜形象,是什么形象呢?

点拨:罗贯中真可谓是语言运用的高手,仅仅只用六个字就传神入微地刻画了一位心胸狭窄、嫉贤妒能、骄傲自负的人物形象。

2.抓住“笑”,认识孔明形象

师:课文也有对孔明的语言描写,一共有17处,提示语中有没有表神态的词语呢?请浏览课文,先扫读对孔明的语言描写,再用波浪线标出表神态的词语,然后与同桌交流阅读感受。

读后交流。

师:文中几处提示语写到了孔明的神态?(PPT出示:“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师:哪个词是神态描写?(板书:笑)

师:读的时候你笑了吗?

生:个别笑着读一读。

生:全班齐读。

师:读到这儿,我不禁有个疑惑,文中对周瑜的神态描写都用上了一个“大”字,“大惊、大喜、大疑”,那么这里的“笑”可以换成“大笑”吗?为什么?我们比较着读读。女同学读原文,男同学读改写的。

男女生对比读一读。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思考?

师:你们真会读书。在本课中,作者笔下的周瑜是负面形象,总是一惊一乍,“大喜”“大疑”方显小人之心;而作者笔下的孔明,是谦谦君子,沉稳大度、儒雅智慧才符合他的身份。可见,精当的神态描写的确是刻画人物形象的好方法。

仔细分析上面的教学片段,就可发现理解典型话语的三个层次、三项注意、三个过程、五种方法。三个层次,是指先理解语言意义,即静态的字面意义;再理解语用意义,即特定语境中的真实意图,也就是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与不言之语;最后认识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方法的妙处。三项注意,指理解话语的过程中要相机渗透阅读方法、精当点拨表达技巧、体现由扶到放原则。三个过程,是指理解话语要体现自学到互学群学的过程。五种方法,是指理解话语常用的五种方法——反复朗读、多样比较、体验揣摩、联系语境、联系生活。

(三)精妙积累典型话语

积累丰富的语料是灵活运用语言的前提。理解语言后,还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精巧地积累这些典型话语片段。常用的积累方法有照本式积累、复述式积累、联想式积累。照本式积累,顾名思义,就是一字不落地背出来,适合古诗、儿童诗、篇幅非常短小的写景状物作品和叙事性作品;复述式积累适合于篇幅较长的叙事性作品,复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联想式积累是以课文中的语用训练点或生成资源作为生发点,联想到相关词语、句段。

例如,学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可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联想积累。以主题“送别”作为生发点,联想学过、背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诗人李白作为生发点,联想李白的其他诗作,如《靜夜思》《古朗月行》《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以表达方法——借景抒情作为生发点,联想其他借景抒情的古诗,如《春夜喜雨》《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枫桥夜泊》《望洞庭》。以上所举,都是根据相似原则而形成的联想式积累。

其实,学习这首诗还可运用相近原则引发联想式积累:古诗中除了借景抒情这种表现手法后,还有哪些表现手法?于是联想借景喻理的古诗,如《题西林壁》《游园不值》《赋得古原草送 别》;联想托物言志的古诗,如《竹石》 《石灰吟》《墨梅》。当然,也可根据相反或相对原则引发联想式积累。例如,语文版六年级下册《狄仁杰公正护法》一文中运用了许多褒义词来描写狄仁杰,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词语的感情色彩为生发点,运用相对原则,引导学生联想描写人物的贬义词。

(四)精巧迁移语料写法

学以致用。理解语言、积累语言是为了运用,运用语言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积累的语言材料、言语经验唯有灵活运用,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如何让积累的语料、写法能够被学生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呢?迁移练习是根本途径。将从课文中获得的语料、表达技巧灵活地迁移运用,这是语用型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的最大区别。迁移运用的主要方式是仿说、仿写;根据内容不同,又可分为仿词、仿句、仿段、仿修辞、仿表达技巧。由于年段语用重点不同,所以仿写重点也不一样。低年级着重仿词仿简单句式,中年级着重仿段落结构与经典句式、修辞手法,高年级着重仿表达顺序与表达方法。

怎样的迁移练习才算精巧、有效?请看语文版六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一课中的教学片段。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关键话语、体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流露真实感情的表达妙处后,设计了以下的仿写练习:

在梦里,母亲会跟“我”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大家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对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情进行细致的描写。

反复体味以上片段,就能获得精巧设计迁移练习的常用策略:遵循课文语境,紧扣文中艺术空白,仿说仿写相结合,体现由易到难的过程,注重展示与点评。

语用能力的发展依赖于语用知识、语用技能的掌握以及它们的广泛迁移,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仅仅靠课内的迁移练习是不够的,还要在课后设计一些迁移练习。课后的迁移练习,不一定要遵循课文语境,可与家庭作业、小作、大作相结合;也不一定只针对一个语用训练点,也可将多个语用训练点整合设计。

能力是类化的经验,必须依赖于大量的实践练习。在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还有待我们不断实践、反思与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忠豪.国际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上)[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9(11):4-6.

[3]吴忠豪.国际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下)[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9(12):4-5.

[4]吴忠豪.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2):74-78.

[5]王建华.语用学与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6]刘仁增.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7]刘仁增.我的语用教学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8]顾明远,董 奇.中国教育大系——现代教育理论丛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9]陈先云.如何理解和把握语言文字运用——在“2013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的总结发言[EB/0L].https://wenku.baidu.com/view/282084fe5ef7ba0d4a733bc1.html.2013-05-30.

[10]宋中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用训练点选择策略[J].湖南教育(B版),2016(9):24-26.

[11]宋中莲.紧扣语用理解语言——浅议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理解[J].教师,2016(31):40-42.

猜你喜欢

实施策略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