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对台广播的转型思考
2018-01-03王飞
王飞
摘 要 结合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的转型探索,分析了对台广播转型转变的着力点,提出了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媒体;对台;转型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9-0103-02
2018年11月1日是中国华艺广播公司成立27周年,这家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中国”冠名、以“公司”出现的广播电台,立足祖国东南,面向海峡对岸,从民间视角、百姓视野,以切实的行动积极推进两岸青年沟通了解,为促进两岸交流交往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以传统广播为主要传播手段,以台湾同胞为受众主体的华广来说,如何加速转变,适应时代发展,更好地履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神圣使命,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 对台广播面临的主要问题
华广自身在新时代面临的问题,也是大多数对台宣传电台面临的共性问题,综合来看主要有:
1)处于“两不靠”的尴尬境地。所谓“两不靠”是指作为以“中国”冠名的国家级电台,却没有国家级资源,与中央媒体相比,没有驻各地的记者站、办事处;而利用在地资源又有诸多不利因素,如受使命任务限制,受众不以在地为主,无法有效发挥服务功能,对“车上人群”吸引力较小,在地收听份额不高。
2)受两岸关系波动影响较大。两岸关系热,电台就是两岸交流的推动者,无论是开展活动、传播资讯还是提供服务都顺风顺水、水到渠成;两岸关系冷,电台就是反台独的发声器,就连邀请专家电话采访都困难重重。
3)传统频率用户萎缩。对台广播长期以来主要使用中短波频率,而随着台湾的发展,使用中短波收听的人已经越来越少,调频频率占据绝对主体地位。
4)市场化程度低。因对台传播使命带来的功能特性,对台广播在节目包装、广告营销、活动推广、商务合作等方面都受到一定限制,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节目可听性不高、业务水平评估不够科学全面、编播人员工作积极性不足等。
5)与受众联系不及时、不紧密。因受众的特定性,对台广播不能像其他电台一样通过线上线下即时联系获得反馈,这对主持人业务提升影响较大,如同打乒乓球,有来有往才能不断调整进步,有去无回就只能自娱自乐。
以上是对台广播面临的普遍问题,如今传媒巨变,给以前看似无解的问题带来解难脱困的新机遇。
2 新时代带来的新机遇
新媒体发展迅猛,传统媒体逐渐受到冲击,主要是受众人群和市场份额两方面冲击较大。但于对台广播而言,这两方面本就弱势,所受冲击反而较小,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因此,媒体变革时代,对台广播应把握机遇,发挥“船小好调头”优势,乘势而上,实现突破,那么新时代主要有哪些机遇呢?
1)受众接收方式变革带来传播机遇。现在,手机成为人们接收资讯、了解世界、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广播听众也从“车载收听”为主转变为车载与多场所收听并重,车载人群不再是广播锁定的主要受众群。根据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重点城市广播收听市场数据显示:除“车载”外,“其他场所”收听成为收听量新的增长点,提升150%①。而赛立信媒介研究公布的2017第一季度收听终端调查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车载收音系统使用率接近50%,手机使用率达33.8%②。现在,受众变为“用户”,名称的变化代表着传播方式的改变,由传统媒体单向传播变为用户多点传播,“去中心化”成为传播领域的常态。这一变化解决了对台广播“两不靠”困扰,使其能够突破电波频率限制,为全国范围的听众提供节目服务,也能更好地开展对台湾地区传播。
2)“音频”成为主流,带来发挥专业优势机遇。当前,电台传统的节目制播正受到严峻挑战,人们更习惯在自己方便的时候选择喜欢的节目,而且可以随时停止或重播,正因如此,喜马拉雅FM、荔枝、蜻蜓FM、懶人听书等音频App发展迅速。以喜马拉雅FM为例,主打“音频”策略,目前用户数已突破4亿,平台初创伊始,仅仅一年半时间就实现1.5亿次下载[1]。因此,打造高质量的音频内容比编排一套完美的广播节目更重要,而对台广播拥有高水平编播专业人才和制作设备,有能力制作高品质音频内容,正可借此机遇发挥这一优势。
3)线上直播火爆,互动便利,带来专业主播新机遇。截至2017年12月,国内最大的语音直播平台荔枝已拥有超过1.5亿全球注册用户,3 000万月均活跃用户,300万月活跃主播及超过1亿期音频节目③,各音频平台也纷纷开通直播频道。在主播直播过程中,听众可以通过手机话筒随时接入,与主播互动,这与传统电台听众互动只能通过拨打热线相比,便利了许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政治风险,这有利于电台更灵活地策划优质内容。
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还有很多,对台广播需要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借着新媒体发展的东风,乘势而上。
3 新老媒体融合创新途径和方式
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近年,各大主流媒体贯彻媒体融合理念,布局新媒体战略,“两微一端”成为标配,广播电台也纷纷推出自己的音频平台,如上海广电推出“阿基米德FM”、吉林电台推出“沐耳FM”、广东电台推出“粤听”,对台广播受政策和使命任务所限,投巨资打造音频平台还不现实,但是通过转变观念、打造知名主播、借船出海等办法,也可以实现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具体来讲,主要有:
1)转变观念,树立音频主导、内容为王理念。据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结果显示,各国探索经验均证明,内容依然是媒体和多元受众建立有效连接最首要、最核心的因素[2]。生产优质音频内容应成为对台广播的主要工作。但对台广播长期以来把信息传播作为主要工作,但在两岸信息互通极为便捷的当代,对台广播在抢占传播先机、深入解读方面不断落后。所以,应放眼其他领域,开拓更广阔天地。比如围绕对台制作知识类、有声书类、情感交流类短音频;打造两岸求学、就业、创业必知必会、旅游攻略类节目,为两岸同胞更好地在对岸生活、旅游提供服务。
2)积极协作、借船出海。现在各大电台除做好 “两微一端”,也纷纷在音频平台上推出频道链接,但仅仅如此不过是多了一种传播途径而已。必须将优质节目推广放在首要位置,不同节目、不同主播建立自己的推广渠道,甚至开通节目专属推广平台,形成传播矩阵。
3)打造知名主播。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实现媒体融合的关键也在“人”,要想打造优质音频,必须有一支专业团队,以主播为“龙头”和核心,融合策划、制作、推广人才,组成完整的音频生成—包装—推广链条,以前是一支队伍负责一个频道,现在应是一个团队负责一个音频节目,几个团队支撑频道。同时,打造知名主播,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凸显主播专业性。音频内容必须与主播相契合,真正是主播的智慧结晶,主播不再只是念念稿子,而是整个内容的生产者和驾驭者。二是主播个性化培养。个性色彩浓厚的主播才能增加辨识度,增强吸引力,在语言、声音、风格上都要独具一格。三是主播主导。主播应是团队领导,其他成员在主播领导下为内容生产服务。
4)碎片化编辑节目单。为适应线上传播和人群移动收听,尽量让听众在有限时间内听到完整节目,需要打破大时段或者板块式的节目编排形式,一档节目控制在15到20分钟左右,比如原先一档一小时节目可以分为上中下三集安排在一天的不同时段播出,不同类型的节目穿插编排,既便于线上传播,也提高了电台整体节目可听性。从2017年开始,华广采取这一节目编排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收听效果。
5)线上与线下同步直播。在直播间接入各音频直播平台入口,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电台直播与线上直播同步,发挥音频平台互动便利优势,增强节目可听性,同时实现平台粉丝与电台听众相互引流,扩大受众群。
当今时代,对台广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机遇稍纵即逝,必須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速转型转变,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瞄准“对台”方向,发挥服务台湾同胞特色,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让电台发展更上层楼,不负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注释
①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上半年广播收听市场:非居家收听总量首超居家收听》2018年8月15日出版。
②赛立信媒介研究2017年第一季度调查数据。
③蓝鲸TMT《荔枝FM更名为荔枝 转型语音直播平台》http://www.sohu.com/a/215944220_118680.
参考文献
[1]郭凌云.我国网络广播App的发展现状与传播策略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8(3):31-32.
[2]殷乐,高慧敏.融合与创新:2017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报告[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