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可爱”与“可恨”
2018-01-02吴利丽
吴利丽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的文本解读需要基于学生的视角并建立多元探究的思路。《鸿门宴》一文作为长存于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文章,作者司马迁以白描的手法给后人解读留下巨大的空间。学生在解读中作出了项羽“可爱”且“可恨”的看似矛盾的判断,实际上却是基于自身的生活认识作出了多元解读。基于学生的判断而建立文史认知,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取向。
【关键词】文本解读 多元视角 《鸿门宴》
《鸿门宴》一课历来都是经典。因为是经典,因而历来是解读的重点对象,而解读的角度也有多元倾向。在诸多主题中,有一点可能容易被忽视,那就是学生在读此文时的直接感觉。学生的直感之所以被“忽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文本解读,通常都是教师带着精研的主题先入为主,学生的直感容易被掩盖。但在笔者与学生的闲聊中,学生读后常感项羽此人既可爱,又可恨。笔者发现,依着学生的这一感觉,文本解读也是可以展开的。
一、项羽“可爱”
学生感觉项羽可爱的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高中生常熟此诗,因知项羽“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而乌江自刎,感觉此人颇有豪情,是真正的人杰与鬼雄。在《鸿门宴》一文中,学生读到项羽不听范增劝阻而痛失击杀刘邦良机,憾之,恨之,进而有生曰:“项羽真是可爱”,一语竟获得不少学生共鸣,且愿意寻证明项羽可爱之证据,如文中的“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学生说这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又如“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学生说这是项羽的心事被刘邦说破,死要面子而将责任推卸给曹无伤……
那这怎么又会被学生视作是“可爱”的呢?因为学生发现在自己的生活中,在自己的身上,也存在着项羽的那些情形:与小伙伴的友谊小船翻过,因为不敢面对真相而将责任推卸给他人的事也做过……学生发现,原来可于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级的豪杰项羽也跟自己一样,这自是非常“可爱”的。
其实,李清照如此认同项羽,也有类似的心理,而后人读了李清照的诗之后产生认同感,也是认为项羽“真性情”(相比较而言刘邦就是小人和伪君子)。宁折不弯、宁死不屈、快意恩仇,是多少普通人心中的豪情,而这种心理在项羽身上得到映照时,认为其可爱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既然学生有认为项羽“可爱”的直感,那其就可以成为教学的出发点之一,从该点出发,教学可有好的效果。
二、项羽“可恨”
但项羽又是“可恨”的,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强烈的感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不少学生的想法。这是可以理解的:身边有智不亚张良的谋士范增却言不听、计不从,自身又怒而寡谋,怎么可能不败意人生?确实,曹无伤一进言,其就“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谋事之轻率,根本就不像一个将领万军的主帅,而至其后“出卖”曹无伤时所说“不然,籍何以至此”,又再一次轻率地打出自己的底牌……自己有勇无谋,身边有谋士而不用,着实可恨。
笔者在基于“可恨”而与学生讨论时,还有学生指出,项羽的可恨还体现在他的没有责任感上。坦率地说,当学生说出此判断时笔者还是有些惊讶的:可恨缘何与责任感有了牵扯呢?有生进一步解释:项羽的可恨是他忽视了自己的责任,他不是单独的一个人,他是千万兵马的统帅,他需要为他的将士们负责,他需要为他祖上的基业负责。然而他偏偏不负这个责,行事刚愎自用,这不是率性而是任性,而是将个人的喜好凌驾于三军需要之上,而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十面埋伏后三军的分崩离析,是范增的离去,是虞姬的薄命,是他自己的垓下魂断……学生表述时情绪激动,全班为之动容。
不能不说这样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作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霸王,原本对刘邦具有碾压的能力,但最后却剧情反转,怎能不令人扼腕叹息?于是笔者带着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项羽,你当如何?生简答之:杀了刘邦!于是笔者追问:不问缘由即杀?生深思;笔者继续追问:如果你面对刘邦的“谢曰……”你当何以答之?如果不交出曹无伤,是谓欺骗;如果交出,则又不智。于是,必然面对着抉择,而抉择的依据是什么?于是问题又回到上面的讨论上:为三军帅者,当知兵不厌诈……其实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学生是非常矛盾的:在做一个纯粹的个体与复杂的三军统帅之间,意味着必然的取舍,意味着难以两全……尽管讨论的结果并不统一,但笔者以为,基于学生的思维脉络而展开的讨论依然是有价值的,透过文本而思考人性,原本就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重要组成总分。
三、爱恨交错
学至最后,有学生说:人生本就是爱恨交错的,根本就没有纯粹的爱与恨!
这话倒是道出了许多学生的心声。高中学生,已经开始理性思考,已经面临着生活乃至于人生的许多矛盾。语文教材引入《鸿门宴》一文,原本就不只是为学生提供一段史料,而是为了引发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
文以载道,道在文中;读史以明智,智在史中。《鸿门宴》作为述史之文,描写的人物形象是生动的,描述的事例是深刻的,给后人留下的思考是多元的。值得注意的是,太史公司马迁在记述这段历史时,完全用的是白描的手法,而不加自己一丝体会,这实际上给后人解读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也给高中学生留下了诸多取舍。
及至后来,有生认同文中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并在作文中引用,以此句展望该生的未来,其实也难说对或错。人生是辩证的,对错须判断,愛恨却难分,爱恨人生方是真的人生。如果在本文的解读中能够读出这层意味,笔者以为也算是功德圆满的。
【参考文献】
[1]赵宏艳. 快意的悲剧英雄——论项羽[J]. 语文学刊(教育版), 2008(16):84-85.
[2]马雅琴. 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悲剧英雄——解读《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形象[J]. 名作欣赏, 2007(14):30-33.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