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向 促进概念理解 涵育数学素养
2018-01-02胡军
胡军
[摘 要] 本文以笔者执教的“5.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设计为例,认为开展概念教学应该基于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以促进概念理解,并在概念教学反思基础上,涵育数学素养.
[关键词] 数学概念;概念教学;数学素养
基于教学反思,涵育数学素养
在新一轮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数学课程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挑战着广大数学教师的智慧.
笔者认为,加强概念教学才能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能力,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数学意识,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主动建构有个性色彩的数学思想体系,从而达到培养数学素养的目的. 在概念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着力关注以下两点.
1. 要树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观念,突显概念本质,基于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是古今中外的数学家从生活、生产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理性认知.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如果教师忽视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而采取简单生硬的“灌输”方式,那么学生必然只能机械地记住概念,不能触类旁通地理解概念,因此他们的数学素养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教学效率必然低下.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自己去发现.”布鲁姆也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现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我们可以创设丰富、适切的教学情境,设计逐层深入的思维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可以采用正例、反例的对比辨析,揭示与概括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提炼其共同属性的关键特征,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比如,引入概念时,我们要基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生活经验来认识概念自身的特点,新概念的引入要建立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上,重视揭示新旧概念间的联系及它们的矛盾,认识到新概念学习的必要性、必然性;建立概念时,可以从丰富、充裕的例子出发,在充足的肯定例证中,采用归纳的方法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当然,概念形成了,并不等于学生就自动地内化了概念,我们还必须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视角去挖掘它,深化概念的理解,进而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
本节课,学生在对問题1和问题2的解决基础上,首先,通过观察、比较,将实际材料进行数学抽象,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内在需求;其次,进一步分析、提炼、抽象,揭示其本质属性,界定概念;最后,通过“辨一辨”深化理解,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主动发现概念、认识概念和理解概念.
2. 要树立让学生自己去应用的意识,体现学以致用,基于例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以促进数学理解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进行抽象概念的挖掘,而必须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概念. 在不断分析、解决问题的应用过程中,学生在问题处理中“思考”,在问题解决中“领悟”,从而完成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循环过程.
因此,在概念的简单应用时,要力求做到:(1)例题的选择要凸显典型性. 也就是说,所选择的例题要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每个例题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应存在某种逻辑关联,这是对所学概念应用的逐层深化与发展. (2)例题的分析要凸显解惑性. 也就是说,分析解题思路时,不能用教师的思考去代替学生的思考,而应通过教师对解题方向的启发与对解题视角的点拨,引导学生亲历解题思路发现的探究过程,体验解题方法探寻的顿悟过程,而且一定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 (3)例题的解答要凸显规范性. 也就是说,问题解决后还应回过头来梳理一下解题过程,把解题格式规范化,便于操作,同时进行总结与反思,主要是总结运用的方法,反思暴露出的问题. (4)例题的反思要凸显发展性. 教师要善于研究,对题目进行变式、迁移、拓展,并给予指导.
本节课在例题安排上力求以小见大、由近及远,采取变式训练以分层次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和提高. 学生在例题的求解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注重将学法指导寓于教学过程始终,因此,激活了创新思维,激发了探究热情,收获了成功体验,发展了学科素养.
总之,对于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概念课的好课标准,即所谓的教无定法,但不好的概念课教学却有统一的标志:学生只是记住了这个数学概念,而对于这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发展的,以及怎样应用的,都不清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