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几点思考

2018-01-01顾红霞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教学培养高中地理

顾红霞

摘 要: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核心线索,也是地理教学的最终归宿。从中学开始启发学生形成这样的科学观念,能够让他们终身受益匪浅。因此,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教师要将该观念贯彻到整个课程中,无论课前、课中还是课后,也无论是教材、教法还是活动,都要注意挖掘相关素材,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引导。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0-081-1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形成的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及必备品格,落实到高中地理教学中,体现为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能力四个方面,其中人地协调观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才能言及其他的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协调关系的认识,是人类应当具备的科学的人地价值观。高中生正值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此时掌握人地协调观,将会对他们的终身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我常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让学生在时间的累积和方法的交错中,逐步改善自己的人地观。

一、课前挖掘教材,考虑利用角度

在人教版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都可用作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但需要教师寻找、发现和整合:有些是侧重于资源内容,可以从资源的短缺、不平衡等方面,強调树立人与资源协调的资源观;有些着眼于各种产业的形成、发展、布局、变化等,倡导扬长避短、综合分析后建立各行业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产业观;还有些是从各地域出发,通过分析不同地域的环境特色,树立合理治理、调配、利用的地域观……教师要注意它们可资应用的角度,考虑教学设计时如何整合,应以最利于学生接受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

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课标要求,应“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还要“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为此,我在备课时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课前了解,要求学生课余搜索或打听,分布在我们武进县经济开发区的比较有名的企业,思考:这些企业聚集在一起的原因,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目的是引出工业集散的优势、原因分析,说明工业集散的原因之一,是发挥区位优势或寻找最佳区位。总结时,教师可以点明这是人地协调观念在起作用,也可以不讲透,让这种观念经教师的有意布局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在日积月累后自动形成学生的良好素养。

二、课中教法整合,针对不同学情

如果说讲读法是停留在知识的传输上,学生能吸收也只是表层化的记忆,那么创设情境、生活化、任务驱动等教法,就是对学生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的引导,能够让知识深入生心、产生变现,成为他们应用于解决问题的根基,所以,不同教法所适用的的学情、场合是不相同的,教师必须针对具体的情况作出相应的组织、整合,让教学结构能够最优传达出人地协调观的信息。高中生自学能力比较强,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浅层次的学习,完全可以交由他们自己完成,而进一步的教法设计,是在预测他们自学之后的程度进行的,还必须留有一定的机动余地,以在学生的表现超出预料之外时作应变。

虽然初中地理因不纳入中考,学生因此基础不是很扎实,但是他们的自学能力并不差,加上上了高中以后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所以在上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课前我就给出关于人地协调观自学的目的和要求: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分布、作用等知识,了解我们常州市的水资源状况,并尝试探讨我市水资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然后布置学生分小组,通过预习教材和搜集资料等方式学习,提出尚未达到学习目的而又解决不了的问题,为后边的问题分析作好铺垫。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水资源分布对人类的意义,我在让各小组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常州市水资源状况的资料后,用实例说明了水资源影响着我市的经济活动,然后依次提到跨流域调水、海水淡技术等人类对水环境的改善,最后,在总结环节,我让学生对本课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关系进行归纳,首先概括了涉及到的内容要点,其次得出结论:水资源这一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的活动,反过来人类也在积极地改造水资源不均衡的状态,以适应人类活动的需要。

三、课余周边支持,结合所学内容

课堂上的教学大多是直奔主题的,但要想让学生不仅正确认识人地关系,还要形成正确的观念,能够落实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仅靠每周三节的课时是远远不够的,我感觉,能让思行一致的关键,还在于课余的各种活动支持,这些课余活动正是将课堂所学进行实践的基地。比如上一节课,我有时会让学生进行相关企业、商业网点的调查,或者进行野外生物的多样性测定等,这些活动不一定要在课堂上展示,有时是放在班级群里展示探讨,有时是放在论坛上作长期跟踪,补充完善资料;有时上完一个单元,我会建议课代表和学委,组织一个知识比赛;期末的时候,我也会根据给学生们布置两套暑期作业供选择,其中一套是给那些有机会出去旅游的学生,进行的综合地理考察……

人地协调观对个人和人类的未来影响是如此之大,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观念和能力的培养。这个过程我认为不该是单纯的数节课的课堂教学,一定要结合相应的实践活动,也一定要让这种学习持续于一个较长的时期,或者反复间隔出现在教学中,才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良豪,张理臻.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及培养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7(04).

[2]张素娟.“人地协调观”内涵的解析及与教学内容的对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01).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教学培养高中地理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人地协调,渗透在教学细节中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生态价值观的培养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