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类作品深度阅读的策略研究

2018-01-01王超

关键词:深度阅读

王超

摘 要:阅读有内涵、有深度的作品必然要经过一个阅读、思索、再阅读、再思索的过程。深层次地剖析文章可以锻炼中学生的思维,使思维锐化。深度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文章的各种问题大胆想象,通过对已有知识要素的重新组合,直达问题的核心,从新的途径上找到进一步解释和阐发的可能,并积极地分析、论证、检验其是否正确。本文从自读阶段、教学阶段、拓展阶段三个时间段,对叙事类作品进行了深度阅读的策略设计。

关键词:深度阅读;导读题;动态研读;参与性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0-041-1

所谓深度阅读,是指读者在理解作者表达的内容的前提下进行思考、提问、评论,以形成对某个主题的整体并且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说,深度阅读不仅要阅读表面的文字,还要思考文章内在的含义,以及读者个人的理解和感悟。

一、自读阶段——思维导读题设计

笔者认为,在自读阶段,思维导读题的设计,是促进学生深度阅读的第一步。思维导读,不是让孩子保留在文本本身的关注,更引导让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东西。童话《皇帝的新装》一文,其最令人困惑的是“不够有深度”,好像文章一读就懂。为此我就设计了预习思维导读题:大家眼前的那层纸,为何捅不破?要求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在教学《变色龙》时,把分析小说中的“变”与“不变”作为自学导读题给学生。教师通过这些导读题的引领,可促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处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二、教学阶段——文本动态研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课标也指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通过思维训练促进深度阅读。叙事类作品的情节化特征,决定了作品内涵的动态生成。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实现在动态中进行文本研读,而不是就是论事的贴标签式的分析。

1.动态研读体现在情节的理解上,要研读情节设计对作品主题体现的巧妙吻合。比如名著阅读《水浒传》之《智取生辰纲》,倒叙的手法设计与小说中天气的选定,黄泥岗特殊的地势,杨志与众军的矛盾利用及巧妙地下药手段,都是紧扣“智”的,如果采用顺叙的方式,小说就绝没有现在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引人入深。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好作品,扣住“智”,进行推敲摸索,理解作品如此安排的精妙之处。

2.动态研读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要从发展中去把握人物的形象。叙事类作品,往往不能缺少对人物的形象的把握,而人物形象的把握,最最忌讳的就是“贴标签”,活生生的人就站队成好与坏,美与丑。就以泰格特的《窗》为例,很多课堂往往在人物分析环节,定格为对比后的人心的美丑善恶,进而进行道德教育。每每看到这时,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笔者认为,我们更应该在动态中去认识人物。“不靠窗病人”从开始的享受到后来的内心不平,到开始的嫉妒到最后的见死不救,包括最后环节的“阴谋”举动,这是都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内心的波澜不是预设好的。如果从这个发展历程来认识人物,读者得到的人生启示就会很深,而不是见识了好坏两个人那么简单。

3.动态研读还体现在语言训练中。训练思维是我们语文课的任务之一。洪宗礼先生说过:要坚持结合语言训练进行思维训练,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语文训练的全过程。比如教学贾平凹的《池塘》,文中写鸟儿“三次飞落”,荷叶“三次沉浮”,一点儿都不给人重复繁琐之感。文章“就在这时候,有一声尖叫,是那么凄楚,我抬头看去,是一只什么鸟儿,胖胖的,羽毛并未丰满,却一缕一缕湿贴在身上,正站在一片荷叶上鸣叫。那荷叶负不起它的重量,慢慢沉下去。它惊恐着,扑扇着翅膀,又飞跳上另一片荷叶。那荷叶动荡不安,它几乎要跌倒了,就又跳上一片荷叶,但立即就沉下去,没了它的腹部,它一声惊叫,溅起一团水花,又落在另一片荷叶上,斜了身子,簌簌地抖动……”这样的描述,写鸟儿艰难地落在荷叶而又难以站稳的情境牵动着“我”的心,表现了我对鸟儿命运的关心、担忧以及同情,更让作品中的“我”从风雨中无处容身的鸟儿身上看到自己的坎坷的经历,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情愫。文末“奔跑”“抱”“呼喊”表现了“我”为鸟儿得救感到由衷的欣喜,对白鹅的极度感激,全文的感情基调也由伤感转为激昂。教学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找出这些细节,好好地品读,感受这些细节所表现的人物形象。

三、拓展阶段——参与型活动

当前,对于阅读,特别是叙事性作品的阅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思维的单一性,阅读仅限文字,思考没有深度。浅表性和直线性是学生的明顯弱点。其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组织学习,那么在拓展阶段,我们主张更多地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变“对视”为“对话”来进行阅读,从而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深度阅读。在教学莫言的《卖白菜》一文时,如何让学生多角度的审视作品,笔者设计了这一环节:《卖白菜》曾被收录在《莫言文集·小说的气味》(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版)中,你觉得还能收录在以下哪些作品集中?教者列举了《罪过》、《遍地荆棘》、《怀抱鲜花的女人》、《大师写作课》几个集子,让学生多角度去思考作品,分别从一件苦涩悔恨的往事,一段贫穷而不堪回首的历史,一位淳朴勤劳、坚韧诚信的母亲,一个生动细腻、发人深省的故事归类在相应的集子里。看似无意实则巧妙,本环节让学生在集子题目的引领下,对作品进行了多角度的反复考量,自觉不自觉地使学生增进对作品阅读的深度。

在重视阅读的今天,碎片化阅读造成的阅读浅显化日益严重,如何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进行深度的阅读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以上这些才是真正的有效阅读。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
以微课促进初中语文的“深度阅读”的研究
以微课促进初中语文的“深度阅读”的研究
中学语文 “深度阅读”指导浅谈
逐“层”深入,跋涉文本之旅
戴着镣铐起舞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编辑的价值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