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编辑的价值思考
2016-05-16赵明霞
【摘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传统出版和编辑价值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主要探讨“互联网+”时代,编辑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编辑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以及编辑如何转型。
【关键词】自出版;深度阅读;编辑价值
【作者单位】赵明霞,法律出版社。
“互联网+”如火如荼的发展让传统出版业和编辑这个行当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出版业态越来越多样化,电子出版呈现一片繁荣景象,销量跳跃式上升;自出版则完全把出版社和编辑从出版链条中去除,让作者直接面对读者,俨然成为出版新态势。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出版行当,引起业内人士热议。一些技术派认为,传统出版没有未来,编辑终究要被技术和机器替代;而一些出版人则力挺阅读不灭,编辑就不会消失。笔者认为,自出版无法取代传统出版和编辑的价值,在“互联网+”环境下,将更加凸显好编辑的价值,也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自出版给传统出版带来颠覆式冲击
2011年,亚马逊开始自出版的尝试。所谓自出版,基本上完全颠覆了传统出版的运作模式,作者的参与度更高,基本贯穿出版的整个流程:作者不仅要承担写作的任务,还要承担原来由出版社负责的一些职责,比如组织编辑、校对,亲自与设计人员沟通确定封面、与排版公司直接沟通设计版式,制定营销方案,深度参与营销等。自出版完全跳过出版社这一环节,使作者获得更多的利润。
最容易接受自出版并从中获益的,往往是那些已经相当有名气的作者。有数据显示,在Kindle上排行前100名的畅销书中,有28种是作家以自出版模式出版的;排行前50名的图书中,也有11种采用自出版模式。
这些作者或者通过传统出版,或者在电子阅读平台上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粉丝和人气,他们的名字就是口碑,在营销方面已经不太需要出版社和编辑的帮助、支持。他们的出走,使原来的出版社流失了相当一部分利润。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作者陆续出走,使出版社的利润结构和产品架构出现严重危机,且这种情势会持续恶化下去。
因此,有些电子阅读平台的高管或技术大鳄大胆预测,在出版中,只有作者和读者才是最重要、最必需的因素,传统出版终将消亡,编辑有一天也会被机器和技术取代。
二、传统出版的核心价值是编辑
编辑的价值体现直接影响传统出版的生死存亡。编辑不仅是内容的受托者,而且是阅读体验的参与者和缔造者、优质写作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编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筛选信息
从海量繁杂的信息中迅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选题,这是编辑的基本功,也是出版过程最前期的工作。在海量信息充斥的当下,编辑对选题的筛选、提升和推荐,才是对作者、读者的更大贡献。
2.优化、提升信息
编辑的工作包括在选题策划阶段对主题的提炼、确定目标读者、根据目标读者需求对作者的写作进行指导、根据出版需要对作者的稿件进行调整和修改等。书稿只是一个原材料,就像橡皮泥,你将它捏成什么形状,它就会是什么形状,它最终的形状取决于捏橡皮泥的人。从书稿到产品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生产过程,最后呈现的产品和编辑所做的工作密切相关。
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作品在完成之初就已经比较完美,但好的编辑还是会让它锦上添花:内容上,提炼其最具价值和闪光点的东西,调整体例结构,精炼语言或者补充完善;形式上,从封面设计、文案写作、版式设计上放大图书的价值,创造更好的阅读体验。读客老板华楠曾以《藏地密码》为例,说明了编辑对信息进行优化的过程:读客的编辑拿到稿件的时候,《藏地密码》名字叫《最后的神庙》,后来,编辑提取了“ 藏地” 这个购买关键词,并将其嵌入书名中,最后实现了很好的利润。
编辑核心的工作之一,就是要把一个看起来没有太多购买价值的东西,重新开发成一个有购买价值的东西。这就是编辑工作的魅力:一切没有标准答案。同一部书稿交给不同的编辑,最后出来的产品可能千差万别。一部书稿最终定型,中间灌注了相关编辑的智慧、人生经验与审美,不可避免地带上编辑个人的烙印。从某种程度上讲,一本图书的打造,就像编辑在养育自己的孩子。
3.传播信息
优质内容生产制作完成后,如何将图书信息、图书价值以最短的时间向最多的目标读者(或潜在读者)有效传播,不仅与出版社的营销成本、销售利润密切相关,而且对有这些内容需求的读者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编辑深度参与了内容的生产、优化过程。编辑的基本素养及长期在这个行业浸染而培养出的审美能力与职业敏感度,使其更容易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提炼出能吸引目标读者的图书购买价值:或能给他们生活、工作提供某种便利,或能满足他们欣赏美的需求,或能给他们带来情感的共鸣等,并将这些图书价值在封面设计、封面文案、版面设计等环节加以强化。
三、传统出版不会被取代
1.纸质阅读体验无可替代
人类需要深度阅读,而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朋友圈、微博都是碎片化阅读,属于浅阅读的层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碎片化阅读占据了我们大量时间,但是除海量资讯的即时刺激外,对我们知识体系的构建和丰富没有什么意义。
知名作家许知远描述说,深度阅读使人幸福、镇定。深度阅读能使读者通过反思、分析并加入自己的回忆和思考来丰富阅读过程。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能与作者建立亲密的关系——感知、倾听、诉说、反思,在这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中,读者精神上会获得满足、愉悦。
当然,深度阅读不仅局限于纸质载体,数字阅读也可以做到深度阅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纸质阅读体验会更容易让读者进入深度阅读。翻开书,闻着墨香,细细摩挲纸张的质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思绪,还可以随时用笔做一些标记,写下自己的感受,暂停阅读的时候夹上自己喜欢的书签。这一切都是在虚拟阅读环境下根本无法体验到的。
2015年,美国大学语言学教授Naomi Baron对千禧一代(在21世纪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人)的学生群体做了一次调查研究。针对5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学生的调查结果反映出,纸质书可以给人带来更加别样和美好的阅读体验。高达92%的人表示,阅读纸质书时精力更加集中,87%的人表示,如果成本相同,那么他们更愿意在学校使用纸质书。
2.内容才是深度阅读的核心价值所在
电子阅读、纸质阅读互相依存,不管是电子阅读还是纸质阅读,都各有其优劣势。电子阅读有着纸质阅读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其交互性和便利性,更为重要的是价格低廉甚至免费;但其缺陷也相当明显:门槛低,内容良莠不齐,阅读体验不甚好等。阅读情怀则是很多读书人对纸质书无法割舍的体验,但因其成本高及互动性差常遭人诟病。不管是电子阅读还是纸质阅读,出版商要想获得利润,则必须依托于优质的内容。电子阅读要想获得长足的、稳定的增长,对产品的筛查、对质量的把控是不可逾越的环节。2015年出版业的一些最新趋势也证明了这一点。
2015年以来,纸质书的销售首次出现复苏的迹象,英国、美国和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出版市场,电子阅读的发展速度已明显放缓。英国最大的连锁书店——水石书店由于销售额暴跌而放弃了Kindle电子阅读器的相关业务,通过在实体书店中为读者提供高品质的购物体验等方式,终于实现了多年来的首次盈利。在英国,鲁珀特·默多克被迫对他所掌管的畅销报纸《太阳报》采取了取消支付壁垒的措施,因为他意识到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为这样低水平的内容支付费用。
3.编辑决定了产品品质
优质内容的生产、加工、优化传播离不开编辑,深度阅读依托的是作品的内容,内容的生产商主要是作者。互联网时代,各种自媒体、微博、微信等新兴内容传播载体五花八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海量资讯,如何找到自己需要的深度阅读内容?传统出版和编辑的价值这时候就显得尤其重要。
未来的出版,更多的是先确立一个内容标准,然后进行专业筛选、信息优化,再根据作品内容适当包装,运用得当的营销方式进行图书宣传,最后根据内容特点进行目标读者的精准定位、投放。这样不仅保证了内容的高质,还能将优质的图书信息以最短时间传达给最大范围的目标读者,节约读者的筛选时间。
4.编辑标志着内容标准
读者不太愿意为没有经过严格审核、甄别和专业编辑的产品付费。将传统出版链条远远甩开的自出版业务,并没有像很多人预想的那样,一路高歌猛进。近年,自出版的利润呈下降趋势,企鹅兰登已经出售了其作者解决方案出版平台,该平台是5年前企鹅以7400万美元购入的,如今以超低折扣卖出;哈珀·柯林斯则关闭了其为独立作者开放的作品展示柜——Authonomy;亚马逊及各大出版商都在继续尝试开拓新的市场,主要集中在数字出版领域。订阅服务概念的出现,使消费者可以采取月付费的方式无限访问大量的电子书(在英国每月需支付9.99英镑,在美国则每月支付9.99美元),但这种方式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事实上,几家订阅服务商如Oyster和Blloon都已关闭了这项服务。这似乎是由于平台所提供的大部分图书是自出版的作品,对读者而言并没有多大吸引力。
另外,收购自出版图书效率不高,成本效率也不高,且难以保证是高品质的图书,因此很难受图书馆青睐。
图书馆的预算是受限制的,图书馆员要保证他们买的书是有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的,因此他们的首选肯定是那些有正规出版社和编辑严格筛查、编辑加工的作品,对读者来讲更是如此。自出版缺乏传统出版严格的审查机制,没有经过编辑的深度加工,读者对其质量是持怀疑态度的。况且,如此多的自出版产品,如何确定哪些是高质量的,哪些是读者真正需要的,选择过程也耗时耗力。
在传统出版中,编辑在策划选题的时候,会调取许多数据,包括同类选题品种、曾经的市场表现等,还会考虑到图书的文化体验、审美体验等。编辑对图书的打造是多维度的,这是很多电子平台的原创作品或自出版作品难以做到的。
中信出版社副社长汪媛媛表示,“一个好的编辑可以说是天天都在研究读者需要什么样的阅读。即使都是经济类图书,哪些是方向,哪些是热点,都需要编辑的专业判断和前瞻性判断,而不是仅仅从历史销售数据中就能看出的。这个市场会回归个体和每个人的内心,会更加专业,作者、出版社、读者三者互动的基本模式也不会被颠覆”。
传统出版业严苛的筛查机制及严谨的编辑流程对读者来说,意味着产品的质量标准。读者更信赖经过编辑专业打造的产品,也就更容易为其买单。
四、“互联网+”时代的编辑转型
“互联网+”时代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所以有人对“互联网+”时代编辑存在的价值产生怀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编辑有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没有充分体现价值,以至于有人认为编辑的存在可有可无。传统编辑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转型,要有互联网思维,深刻了解互联网的特点,拥抱大数据,熟练运用互联网工具和资源,重新调整生产流程,使出版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互联网还给编辑这个职业带来N多的可能性,编辑可以拥有多重身份。编辑长期对某一领域深耕细作,积累了大量的作者资源、渠道资源,对读者的需求和心理、购买规律等都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把握。资深编辑凭借这些资源,就很可能会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以各种方式影响这个领域;或者是引导新的研究方向,提供教学科研服务项目,参与学术评价体系运转;或者直接为读者服务,从做书转向做阅读;或者专门为作者服务,成为写手经纪人和出版顾问;或者经营自媒体社群商业,利用网络平台将粉丝引流,直接转化成销售收入。
优秀的编辑,不是简单地为别人作嫁衣,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深度参与产品的生产、营销,提炼内容的闪光点,以最优方式、形式推荐给最需要的人,为社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作品,从而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进程。我们有理由相信,编辑会存在下去,可能比任何介质、任何形态的书更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