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阅读教学中的活动品质

2018-01-01茆晓明

关键词:阅读体验

茆晓明

摘 要:许多教师非常重视设计课堂学习活动单来组织阅读教学,但或多或少欠缺对活动品质的考量。设计课堂学习活动单,好处在于教师组织阅读教学时有一个基本流程,弊端在于教师不自觉地被活动单牵着鼻子演绎流程。本文以张中行散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课堂学习活动单的设计为例,在“巧选起点,巧筑重点,巧雕难点,巧呈亮点”等方面作些思考,最终使阅读教学的活动品质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课堂学习活动单;阅读体验;细读能力;品读素养;自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0-025-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过程,需要通过设计教学活动来实现。当下,许多教师非常重视设计课堂学习活动单来组织阅读教学,但或多或少欠缺对活动品质的考量。笔者以张中行散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课堂学习活动单的设计为例,简要阐述彰显阅读教学中的活动品质之管见。

一、巧设起点:尊重学生阅读体验

阅读写人记事类散文一般是从人物及事件入手,然后着重分析人物形象,接着探究人物折射的节操风范,最后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根据散文的文体特点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文本特色,许多老师在教学活动单设计时遵循“初识人物、粗解大意、细读形象、品味情感、思辩疑难”等阅读过程,组织“导入文本、概括事件、细品人物、吟诵感情、阅读释疑”等阅读活动,试图引领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质疑,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经验的基础之上,精彩的课堂学习来源于科学合理的课前预设,特别是选好学习起点恰如其分地导入阅读教学。本文约2000字,教材编者在单元导读中明确“重点学习略读”,要求学生“尽量在5分钟内读完”,“侧重观其大略,粗识文章大意”。我们可以根据导读要求布置两项预习任务:①5分钟略读课文,概括事情;②放慢速度阅读,画出疑难的地方。有的老师在导入设计时从“文题”切入,并由教师简要介绍叶圣陶与语文课程的关系。这个过程脱离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教读”的痕迹。我们知道,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易于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教育教学内容中。既然我们在设计预习时已考虑到变“教学”为“问学”,也让学生在自主质疑的基础上,将疑问写在活动单上,还不如就选择学生的课前自读疑问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我们可以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分类汇总,形成本课教学的三个主问题:本文写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体现了叶圣陶怎样的品德?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至于教师简介叶圣陶先生与语文课程的关系,可以放在“吟诵感情”中补充。正由于叶圣陶先生是新中国语文课程的泰斗,既有实践创作,又有理论建树,这两方面的业绩才使作者评价叶圣陶先生为“躬行君子、人之师表”恰如其分,才使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满敬重与怀念之情。而这种“敬重与怀念之情”,学生在课前自读时只是一个朦胧的意识,教学伊始就把这层窗户纸捅破,明显脱离学生的阅读体验,容易给全课教学贴上标签。

二、巧筑重点:训练学生细读能力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内容复杂,在有限的5分钟时间内,学生多半是被动的阅读。许多老师在5分钟略读训练基础上,要求学生把事情的过程作简要概括。学生先是通过合作,补充、修正、完善事情的概括,后再通过语言训练把事情凝练成四字或六字短语。这种任务驱动型略读训练既可以让学生打破“被动”的桎梏,又可以使阅读教学摆脱“教读”的掣肘。

我们还需要在学生略读的基础上训练他们的“细读”能力。例如,教学中可以设计3个小活动来辅助:首先是事件归类,这就需要学生放慢阅读速度,边阅读边筛选课文中中心句、过渡句及每段的首尾句;其次是批注品格,这就需要学生边读边思考人物在事件中折射的美德;第三是组内评研,学生在独立完成批注的基础上在组内点评研讨,实际上是完善学生对话品质,这更需要细读从文本中找依据并和组内同伴对话。无疑,这个过程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点。一是吻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略读文本往往感觉散文选材丰富,“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细读则是聚焦散文精神内核,“红线穿珠,草里灰绳”,细读的过程往往是寻找“红线灰绳”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的快乐也较多体现于这一过程。二是符合本文“小中见大”的写作特色,本文所叙事件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略读只是了解小事情,细读才能揣摩大品格。三是契合阅读“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相对来说,七年级更侧重于夯实阅读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基础,这种能力基础主要包括对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概括、提炼”等能力。鉴于本文篇幅较长,学生可以在5分钟时间内完成略读任务,但是收集到的信息不尽相同,接下来处理这些信息甚为关键,诚如编者在教学建议中所说“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批注、质疑,才能确保对话的精彩高效”。

三、巧雕难点:萌发学生品读素养

怎样感知事件背后折射的人物节操风范以及如何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本文阅读教学的难点。有老师试图通过训练学生“吟诵”能力来突破这个难点。他设计了两个环节:①让学生齐读写作背景,初步感受作者借本文表达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与纪念”之情;②后让学生自主找出文中抒情性语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在教学中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笔者看来,“吟诵”更多指向古诗文,所谓熟读成诵;当然也指向散文文本,如深情朗读。如果我们选择部分抒情语句集聚在一起,譬如“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在这方面(指立德),就我最熟悉的一些前辈来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等等语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必然要重点突出一些副词、代词或作比较词语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还可以先引导学生自己评价叶圣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然后让学生把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评价性语句勾画出来,接着再让学生把这些评价性语句删改形成简缩篇章,最后再让学生比较阅读。上述两种方式均是语言品读活动,第一种方式侧重感情体验,训练“吟诵”能力,第二种方式侧重评价人物,训练“欣赏”能力。“吟诵欣赏”是阅读过程中在收集处理信息后必要升华,这个环节缺失,通过阅读来“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必然空中楼阁。阅读教学的难点,主要难在语言的品读活动的设计。设计高质量的品读活动直接决定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编者与文本间的对话”的高质量。笔者一直认为,“略读细读”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而“品读诵读”才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展现。

四、巧呈亮点:激活学生自读兴趣

课堂教学是需要有亮点的。所谓“亮点”,是指课堂中最出彩、最引人深思、最吸引学生目光之处。教学亮点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创意、教学个性与教学思想。上述“导入文本、概括事件、细品人物、吟诵感情、阅读释疑”等阅读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但是许多老师在教学中略显程式化,不能充分体现教师对活动亮点的思考。我们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批注、自主释疑,充分突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教师设计课堂活动并不是单一平面呈现,而是多元立体穿插。例如上述活动设计基本有这样一个程式:先独立自学,再组内交流,最后班级展示。首先,这样的程式贯穿于几个活动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其次,这样的程式不可避免放大“讨论交流”在教学中的作用,讨论的前提是阅读,学生的阅读时空得不到保证,讨论就会流于形式。第三,这样的程式不利于协调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设计了课堂活动单,最终目的是在于导学,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学情需要适时调整,利用学生间的差异,设计活动适机推动学生讨论、碰撞,或达成共识,或求同存异,或主动求助,课堂活动单程式化明显不利于动态生成,也不利于对话碰撞。长此以往,教师就会被课堂活动单束缚教学的灵动,循着活动单按图索骥,阅读教学必然原地转圈。

设计课堂学习活动单是一个新的教学设计视角,它的好处在于教师组织阅读教学时有一个基本流程,它的弊端在于教师不自觉地被活动单牵着鼻子演绎流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活动单时要加强研究,勤作思考,尤其是在“巧选起点,巧筑重点,巧雕难点,巧呈亮点”等方面下足功夫,这样方能提升阅读教学中的活动品质。

猜你喜欢

阅读体验
朗读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读中阶段的适时运用
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新闻探索
恢复愉悦:破解名著阅读困境的教学自觉
传统出版突围:构建出版核心竞争力
个性化定制环境下的自动排版研究
让个性化阅读焕发生命的活力
紧扣学生跃动的脉搏
初中语文阅读体验的生成探究
解读小说主题的多元性,尊重学生独特阅读体验
林格伦笔下的顽童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