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学生跃动的脉搏

2016-05-07陆娟娟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阅读体验教学思路

陆娟娟

[摘 要]文有文路,但文路并不等同于教路。一节课的教学思路是教者细读文本、了解学生学习起点后对课堂的整体把握,也是教者教学目标、教学理念的综合体现。教师通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三次不同的教学设计,从以文章原有的脉络为顺序推进教学,到以习得方法为主要目标设计教学步骤,直至紧扣学生的阅读体验展开课堂对话,真实地再现了教学设计从以“文”为本到以“生”为本的全过程。

[关键词]教学思路 写作思路 习得方法 阅读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69

苏教版第八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是一篇人物故事,文章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可亲可敬的伟人形象。课文情节简单,语言朴实,人物性格突出,充满童趣,适合学生阅读、感悟。在备课过程中,我先后三次遵循不同的教学思路拟定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在一次次的磨课中,逐步否定无效、低效的设计,努力找到最契合文本、最适合学生的路径。

一磨,循纵向线索,步步为营品形象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二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他强调在阅读文章时要遵循作者写作时的思路,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真切认识,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在初次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试图遵循课文的写作思路展开教学。我紧扣文章中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撞、二遇、三等”的行文线索,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品味两位主人公的形象。

(一)谈话导入,理清脉络

1.通过上节课的了解,你能用一到两句话来介绍一下爱因斯坦吗?

2.这节课,我们将从他与小姑娘的交往中来感受爱因斯坦人格的伟大。

3.文中讲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的哪几次交往?(板书:相撞—相遇—相邀—相处)

(二)自主学习,品味形象

出示:快速通读课文,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细细地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桌互相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全班交流,加深认识

1.相撞。补充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事例。

2.相遇。补充《仅仅是一把糖果》的故事。

3.相邀。根据插图想象爱因斯坦怎样打扮自己。

4.相处。你从爱因斯坦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表示爱因斯坦特点的词语)

(四)总结升华,引发思考

1.现在,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下: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2. 古今中外,伟大的人不计其数,你读到过哪些伟大的人或者伟大的事?你是怎么理解“伟大”的?

板书: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相撞

不拘小节、宽容 相遇

友善、童心 相邀

谦逊诚恳…… 相处

第一次试教下来,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主要问题是学生对于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几次交往均是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品析人物形象的,讨论和交流都在同一平面上。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的认识和思维没有由浅入深的质的提升。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无聊,所以我立即否定了这个教学设计。

二磨,评主要人物,由扶到放习方法

如果体会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说并非难事,那这篇课文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锻炼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要让学生习得方法,参与探究的过程。这篇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十分典型,我们可以此文为例,引导学生集中地学习写人叙事的方法,扎实有效地进行阅读实践并迁移到写作中去。于是,第二次备课,我将注意力集中到阅读方法的习得、迁移和实践运用上。

(一)外貌导入,对比激发认知冲突

出示文中描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二)示范引导,品读小女孩形象

1.(出示课文插图)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4-6小节,看看你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2.学生结合课文语句交流。(相机板书:童真 副板书:神态 动作 语言)

3.指导朗读。

(三)合作实践,多角度认识爱因斯坦

1.我们也用这样的方法读出一个活生生的爱因斯坦。好吗?

2.小组合作学习:读读4-6自然段,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爱因斯坦,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板书:童心)

教师通过表演朗读、分角色朗读、展开想象等方法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4.你觉得小女孩这时候还很纳闷吗?快速默读课文,能不能从细微处找到依据。

5.补充资料:爱因斯坦取得了哪些伟大的成就呢?(出示课件)

(四)整体回顾,渗透写作方法

只要我们从平平常常的小事中去观察、去琢磨,从我们的笔下就能走出一个个活泼的人物形象。

板书: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动作

神态

童心 童真 语言

伟大的平凡 想象

在这次设计中,我紧扣两个主要人物,将课文进行了横向的剖析,将课文内容分为对小女孩的描写和对爱因斯坦的描写两大部分。遵循先扶后放的原则,先由教师带领学生品析“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尝试运用阅读方法“读出一个活生生的爱因斯坦”。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

上完课,课堂效果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整堂课层次清晰,由扶到放的过程也科学合理。但仔细琢磨,这样的设计有“秀理念”之嫌。教师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不是以学生的学为核心,而是以教师教学理念的彰显为指导。这样,课堂的有效、实效、高效便大打折扣了。

三磨,扣阅读体验,一波三折识风采

思考了多日后,我猛然想起以前听过江苏省特级教师周益民老师在上《九色鹿》时的方法,他着眼于学生的阅读体验展开教学。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结果,只有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才能够实现真正平等的对话,才能使语文课堂的对话变得和谐、生动、有活力、有创造性。我能否也邯郸学步一回?

(一)激发认知冲突,走进文本

引读父亲兴奋的话和小女孩纳闷的语句。(板书:伟大?)

(二)紧扣阅读体验,感知人物

1.各自默读4-8自然段,画一画,哪些地方让你忍俊不禁?哪些地方让你暗竖大拇指?哪些地方让你肃然起敬?

2.交流。

(1)哪些地方让你忍俊不禁?

①“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但愿你肯教我。”

一个“摊”,一个“耸”,加上“做鬼脸”,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活泼的老顽童形象。(指导朗读)(副板书:动作、神态)

②“她教我怎样穿戴……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抓住语言细细地读,多有趣啊!(副板书:语言)(指导学生加入动作朗读)

(2)哪些地方让你暗竖大拇指?

①“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②“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

想象说话:(出示爱因斯坦插图)你能说一说他现在的样子吗?想想他会怎样在家里打扮自己?

抓住人物饶有趣味地想象,多有意思啊!(副板书:想象)

(3)哪些地方让你肃然起敬?

①“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说话练习:爱因斯坦还会在什么时候或者什么地方……一面……一面……吗?

②“工作室很大,到处摆……乱得一塌糊涂。”

3.整体出示4-6小节,分角色对话。

(三)总结写作方法,迁移练笔

出示:“一天,小女孩一手举着一张数学试卷,一手抓着一把糖果飞奔着跑进了爱因斯坦的工作室。”——他们之间又会进行一次怎样有趣的对话呢?

(四)补充视频资料,深化认知

1.引导学生将板书中的问号改成感叹号。

2.播放视频。(《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剪辑片段)

3.领着学生读视频的最后一句:“这就是平凡而伟大的爱因斯坦。”

板书: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伟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中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次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紧扣学生跃动的脉搏,将学生阅读文本时的情绪变化作为勾连整节课的线索,由“忍俊不禁”时的引人入胜,到“暗竖大拇指”时的曲径通幽,再到最后“肃然起敬”时的别有洞天。这样,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的阅读仿佛一次探寻桃花源的历险。较之于前两次的教学,这次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更高,思维更为活跃。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阅读体验教学思路
传统出版突围:构建出版核心竞争力
个性化定制环境下的自动排版研究
让个性化阅读焕发生命的活力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初中语文阅读体验的生成探究
林格伦笔下的顽童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