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新闻探索
2017-04-06郭玲
郭玲
摘 要 大数据时代对媒体的新闻报道和人们的阅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数据新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而后迅速发展起来。本文试图从数据新闻的概念、其在全球的实践、国内媒体对其的探索、数据新闻的特征以及媒体如何应对挑战,用数据讲好故事等多方面进行初步探索,以此具体说明这种深刻影响。
关键词 数据新闻;可视化;数据素养;阅读体验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79-0012-02
1 数据新闻的概念
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也被称为“数据驱动新闻”。对于数据新闻的概念,业界人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基本上聚焦于一点:数据新闻是一种全新的新闻工作方式,采集、分析、可视化呈现数据构成了其基本流程。
可以看到,数据新闻彻底改变了新闻生产的思路和流程。呈现形式上,它不再以文字形式来讲故事,而是以可视化图表为主要内容,通过对数据的视觉化呈现来讲故事。数据采集上,它所采集的是海量信息,这是数据新闻得以深度挖掘的基础。
2 数据新闻从零散实践走向全球
21世纪初,国外媒体开始系统地推行数据新闻,美国的《纽约时报》和英国的《卫报》走在了最前边。2007年,《纽约时报》建立了一个记者加程序员的团队,先后针对奥运会、总统选举等重大题材推出了以数据为支撑的互动信息图表,取得了不错的反响。2009年,《卫报》网站创办了“数据博客”(Datablog),被视为数据新闻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数据博客”先后推出的议员开支丑闻、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数据新闻报道,使其在业界收获广泛赞誉。与此同时,数据新闻这一报道形式迅速引起众多媒体的重视及效仿。
2010年,首届“国际数据新闻”圆桌会议在荷兰举行;2011年,在倫敦的Mozilla大会48小时工作坊当中,来自全球诸多媒体的数据记者决定制作一本小册子,以介绍各媒体的数据新闻实践理念和案例,这就是后来人们看到的《数据新闻手册》(Data Journalism Handbook)。这也意味着,数据新闻已经不再是个别媒体零散的实践和尝试,这种新的新闻形态正在走向全球。2012年,由“全球编辑网络”(Global Editors Network)主办的“数据新闻奖”成为第一个专门为数据新闻报道设立的奖项,设立初年参评作品就达到286个之多,涉及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数据新闻发展的速度与程度。
3 国内各类媒体的数据新闻探索
数据新闻在国外越来越热的同时,国内媒体也开始了对其的探索之路。2012年网易创立的“数读”栏目,应该是国内媒体最早开辟的“数据新闻”专栏,其制作的信息图力求专业的数据呈现,让人一目了然。2013年,财新数据新闻团队成立,此后不断推出原创数据新闻报道,尤其是“数字说”栏目,利用大数据和新闻可视化手段报道新闻,获得业界高度认可。2014年,“数字说”制作的数据新闻《青岛中石化管道爆炸》获得亚洲出版业协会卓越新闻奖,这是中国新闻史上首次有程序员获得新闻奖。同年推出的《周永康的人与财》获得腾讯传媒大奖首次设立的“年度数据新闻奖”。
除了网站,报刊等传统媒体也开始尝试数据新闻报道。2012年9月,《新京报》开始推出“新图纸”版面,尝试用图解数据方式展示政治、军事、财经、体育、文化娱乐等各类新闻内容。后来,《新京报》又在微博上开辟了“图个明白”栏目,推出数据信息图。2014年1月25日,央视在“晚间新闻”中推出《“据”说春运》,首次以数据新闻的形式报道春运这场中国人的年度大迁徙,受到观众好评。
4 数据新闻四大特征
4.1 表达简洁,逻辑清晰
从庞杂的数据信息和冗长的文字信息中筛选提炼出有用的部分,通过技术手段加工,最终可视化呈现。数据新闻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提炼的过程,最终实现表达简洁而又逻辑清晰,更加符合速读时代对新闻的要求——方便阅读。
2014年7月29日,财新网“数字说”推出的数据可视化报道《周永康的人与财》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将体量达到5万字的一篇稿件用一张动态互动信息图表现出来,清晰简明地梳理了周永康家族的敛财脉络。最终的呈现上,编辑将相关几十个人和上百个公司及项目设成三行大结构,然后用不同的线,将人和人、人和公司、公司和公司连起来,最后用点的运动来表示方向,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图,将鼠标放在人名或公司名上,页面右上角就会出现相关报道,帮助受众进一步读图。这种方式比起冗长的文字,显然更易于阅读。
4.2 传播高效,打动人心
研究显示,人脑对于图形信息的处理能在瞬间完成,而对于文字的处理则需依照线性顺序,速度也会因此慢很多。可视化数据新闻的出现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用最可读的形式呈现新闻报道,以最高效的传播形式打动受众。
《卫报》曾经推出过很多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可视化数据新闻,在制作“伊拉克战争日志”时,他们利用维基解密数据和谷歌地图,将每一位在伊拉克阵亡的英国士兵作为一个红点标注在地图上的死亡地点,点开一个红点,就能看到这名“客死异乡”士兵的具体情况,包括阵亡时间、阵亡原因等,这样一条新闻结合了文字图片的两大优势,加上题材本身的特点,将战争的残酷性呈现在每个人面前,可以说打动了每一位英国人的心,实现高效的传播效果。
4.3 数据对比,深度挖掘
可视化数据新闻的另一大特征是对比性。看似没有关联的数据,依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展现在一张图表上,立刻呈现出数据之间的对比关系,而这种直观的对比效果是文字报道中简单的数据罗列无法达到的。
2012年,《纽约时报》在伦敦奥运期间推出了一组可视化新闻动画。作者选取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至今选手们的成绩,项目包括百米赛跑、百米自由泳和跳远。把百年来这么多选手的成绩放在一起时,我们看到,人类的纪录被一次次地刷新,1896年到现在,对于百米赛跑是3秒钟的领先,对于百米自由泳是35秒的突破,对于跳远是3.05米的进步。通过数据对比的生动呈现,受众对于百年来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一目了然。
4.4 完美互动,应用性强
数据新闻的应用化传播,是其与受众完美互动的最好例子,数据也因此变得更加具有实用价值。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北京地铁涨价的报道例子。2014年11月27日,北京发改委正式发布北京公共交通价格调整最终方案:北京地铁告别全程2元的廉价时代,起步价和里程价均做出相应调整。对此,百度推出了“地铁涨价你的交通费涨多少”的报道,并设置了“起始站”“终点站”“开始计算”三大关键词,用户借此就能根据自己的乘车情况计算调價后的费用,同时还可以和之前2元时代的出行费用进行对比,将这一年出行多花的钱也展示出来,对用户来说非常实用。
5 用数据讲故事,媒体如何应对挑战
我们已经来到了公民记者不断涌现的时代,当普通人都能拿起手机随时记录新闻,传播新闻时,媒体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只是做到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该承担起从“信息传播”到“知识传播”的责任。
媒体的责任正是对社会上庞杂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加工,挖掘其背后的价值,赋予其正确的解释,从而让“信息”升华为对公众更有参考价值的“知识”。那么,如何做到这一切呢?
5.1 数据来源:建设自己的高品质数据库
做好数据新闻,首先依赖于丰富、真实的数据,才能保证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因此,媒体要建立自己的专业数据库。数据库中的数据从哪里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渠道:第一是公共数据,来自政府网站或工作报告、科研机构和专业调研机构的公开数据以及企业网站等权威渠道;第二是媒体自有资料,也就是媒体自身在不断的新闻报道中积累起来的素材信息;第三是受众的个性化数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特别的部分,它主要来自移动媒体和社交媒体,因其个性化的特点而可能为报道开辟出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角度。此外,还有一些网上公开的数据博客,也可以用来进行数据查询。
5.2 新闻生产:媒体从业者数据素养养成
有了专业的结构化数据库之后,如何从中提取出真正有效的数据资源并有效地呈现给受众,成为媒体从业者的核心能力。作为数据新闻记者,一定要有高超的数据素养,所谓“数据素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定义为:对数据具备敏锐的感觉和分析能力,可以从数据库海量的信息中分辨出什么是有价值的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故事,并据此拟定有价值的新闻选题,最终呈现出可视化的新闻报道。
此外,还有当一件事情发生时,找到“关键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
5.3 新闻视角:根本诉求仍然是讲好故事
在数据新闻的生产过程中还有一个误区需要注意:过分重视数据本身的分析和呈现,而忽略了作品整体的叙事逻辑。对此,英国《卫报》“数据博客”前任主编西蒙·罗杰斯(Simon Rogers)曾经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成功的数据新闻作品,关键是要以一个记者的视角而不是一个数据分析师的视角来看待各种数据,至少在数据新闻的范畴内,传播效果仍是统摄一切取舍的终极依据。数据入新闻,要不忘新闻选题与立意之初心,“毕竟,我们不是为了分析数据而分析数据,也不是单纯为了呈现数据而制作各种图表,数据新闻的最终也是最根本诉求,仍然是讲好故事,让真相更明了。数据只有服务于事实的传播,才能真正凸显其力量。”
参考文献
[1]方洁.数据新闻概论:操作理念与案例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西蒙·罗杰斯.数据新闻大趋势:释放可视化报道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喻国明,李彪,杨雅.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刘杰.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初探[J].科技传播,2013(16):58-59.
[5]叶文宇.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新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传播与版权,2015(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