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小说主题的多元性,尊重学生独特阅读体验

2015-10-21唐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阅读体验多元性尊重

唐芳

[摘 要]在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积极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并加以分析肯定。以《项链》为例探析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探讨的方法。

[关键词]引导 尊重 阅读体验 小说主题 多元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小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通过对小说情节、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剖析,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通过赏析结构艺术、人物形象描写技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赏读,使学生进一步认知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应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积极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并加以分析肯定。

在一次备课组内的公开课中,一位教师安排了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阅读教学,教学重点是通过鉴赏人物形象和小说情节来探究作品的主题。这位教师根据传统方法,把主人公玛蒂尔德定位为一位爱慕虚荣的法国小资产阶级妇女,由此得出文章的主题是通过这个小公务员的妻子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假项链的悲剧故事,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

评课过程中我们提出,按当代人的眼光来看,似乎女主人公的虚荣也是可以理解的,除了表示同情,我们在她身上还发现了许多值得敬佩的性格特征。所以我在安排这节课的时候,根据新课标的宗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公,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给这个人物形象定位,而是鼓励学生从细节上来分析。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思维非常活跃,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玛蒂尔德是爱慕虚荣的,因为课文中多次提到她对目前的生活不满意,整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而她梦想着自己能过上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可是小书记员的丈夫满足不了她的这些追求,于是她的内心苦恼不已。甚至看望一位富有的同学回家后,她会“哭好几天”。所以后来她因为一条假项链而过了十年异常艰辛的生活,也是必然的,根源就在于她的爱慕虚荣。这时有学生提出了异议,他觉得玛蒂尔德美丽迷人,虽然她对自己的生活并不满意,但是她始终忠诚于自己的丈夫,并没有抛弃丈夫去寻找更好的生活。晚会上,她备受关注,而且她可以结识许多上流社会的人,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但是,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的目的很单纯,只是让自己的美貌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玛蒂尔德从没想过靠美貌出卖自己的灵魂。这些能有力地说明,玛蒂尔德是一个纯洁高尚的女子。受到这种思维方式的启发,其他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比如“诚实守信”观,认为马蒂尔德和她的丈夫很有责任感,道德观念强,在生活异常拮据的情况下,也毅然决然地要赔偿一条一模一样的项链给朋友,没有动过一丝蒙混过关的邪念。并且他们承担起所有的债务,用十年的艰辛劳动来偿清这些债务。还有学生欣赏玛蒂尔德的勤劳坚强,认为她很勇敢,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下定决心要偿清这些债务。以至于接下来的十年她过着底层劳动妇女的生活,辞退了女仆,自己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艰难地节省着每一个铜子。虽然她的美貌逝去了,但是我们看到了她勤劳坚强的内在品质。

随着学生积极地发言,小说中玛蒂尔德的形象越来越立体化,从单一的批判到赞赏再到一分为二的分析,既有同情、理解,又有对照、深思。此时,我对学生的观点表示了肯定和赞赏,并且进一步引导,把玛蒂尔德与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爱玛比较,爱玛有着虚荣和浪漫的幻想,而艾玛的丈夫老实本分,不能满足她对贵族生活的奢望,最终艾玛与现实隔离,服毒自杀;而玛蒂尔德却因此重获新生。由此引出对主题的探讨,其他学生受到前面分析人物形象的启发,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大致得出如下几点:

1.通过写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极力追求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而遭受到了突如其来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的思想。

2.通过写玛蒂尔德追求上流社会的奢华而致生活遭受突变,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同时批判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庸俗、势利、虚荣的错误价值观。作者虽对主人公的虚荣持批判态度,但也能从字里行间显出他的同情。

3.小说的主旨是通过这个悲剧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全家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诚实守信和勤劳坚强的品质进行了肯定,当然也对女主人公盲目追求虚荣进行了批评。

4.谁都有一点虚荣心,何况美丽迷人的玛蒂尔德呢,她的追求也是热爱生活的表现。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资产阶级的产物。就是我们当今社会,适当地追求物质生活也是很正常的。根据课本第56页的一句话:“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我认为作者应该是表达生活太富有变化性了,而人在变化多端的生活中显得无能为力。

5.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社会地位不高的玛蒂尔德追求虚荣也是追求人格尊严的表现吧。所以小说的主旨应该是,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小人物极力想追求人格尊严,但是他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这些观点中有的确实超出了我预定的范围,学生们思维的活跃性也让我感到震惊。首先我加以肯定和表扬,其次对那些不怎么准确的观点,通过平等对话引导学生补充、修正,使之臻于完善。

类似的方法我还用在了其他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探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本的解读不是简单划一就能概括的。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基于自身经历、素养、思维习惯等的思考和认识往往独具慧眼,不受世俗和成见约束,颇具独创的感悟和见解。所以我们要相信学生的阅读潜能。那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呢?在听课过程中,常常发现有些教师为了事先安排好的教学进度,把学生的阅读、讨论、探究变成一种表演,没有具体落实,在短短的一两分钟后就开始叫学生回答问题,接下来就是教师总结。没有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哪里能够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此建议突出了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意义,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和主题,应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的前提。

(责任编辑 韦淑红)

猜你喜欢

阅读体验多元性尊重
传统出版突围:构建出版核心竞争力
从大卫·贝利的时尚摄影看摄影艺术的多元性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定制环境下的自动排版研究
略论中学历史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让个性化阅读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坚持“四性”,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