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衔接教育中的团队协作实践
2018-01-01孙家刚夏根寿
孙家刚 夏根寿
(合肥市南园学校 安徽合肥 230001)
合肥市南园学校是包河区属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了充分发挥九年一贯制的优势,自2014年9月,我们启动了学段衔接改革实验。通过“小初学段衔接实践与研究”课题,探索小学与初中在课程设置、学习方法、班级管理等方面的衔接要素,促进小学与初中学生的共同进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快速健康成长,实现小学与初中无缝衔接。本文结合我校第一届预科班管理实践,谈一谈“小学—初中”衔接教育中的团队协作实践。
一、“小学—初中”衔接教育的基本认识
一直以来,谈到“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大家都认为是在小学六年级毕业与步入七年级之前的一段教育,把“小学—初中”衔接教育片面理解为初中适应性教育,有的人干脆认为“小初衔接教育”就是参加七年级预备班。对此,我们在“小初衔接教育”实践中,在小学六年的课程、活动、学习方法等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有意识地进行初中学科知识与方法的渗透,在初中三年的课堂教学、学生实践活动中,汲取小学核心素养培育中的精华,让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没有知识断层,没有人为的心理断层,在九年一贯制教育的“一贯”上下功夫。
二、“小学—初中”衔接教育实践的主要方法
基于学校九年一贯制的特点,我们在开展“小初衔接教育”实践中,首先确定了实践的基本组织架构与课程整合方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确定两个“小初衔接教育”实验样本班级,同时,在五年级升六年级的班级学生中,经过学生家长自愿选择,设立一个预科班,围绕班集体建设、课程整合、特色活动、学习方法等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开展实践与研究。
三、微妙的平衡——团队管理与合作小组
2014级预科班设立后,学校按照“小初学段衔接实践与研究”方案,首先突出研究班集体建设的方法与路径,如何在教学和管理上真正实现无缝对接,既不能采用小学的模式按部就班,更不能用初中方式揠苗助长,所以找准平衡点才是关键。预科班学生来自不同班级,性格迥异,少数班委难以团结同学,形成合力,一时难以建立对新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自律意识较弱,管得太严是扼杀,管松了是放纵,都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任命班委这样的形式有优有劣,平衡难以把握,一些矛盾容易集中在少数班委身上,学生与班委易形成对立。
陶行知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所以,团队管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自主与对立的矛盾,实现两者的平衡,团队的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应该符合预科学生的心理和成长的要求。
所以我们尝试采用团队管理的方式。将班级分成8个管理小组,人人平等,人人都享有充分的话语权。这样就能做到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自主意识,创设一种尊重、平等、合作、互助的环境,既可以保护学生良好个性的成长,也可以发挥学生自我的创造性,更易融洽学生间的情感,形成凝聚力和班级认同感。
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第二个平衡点——管理与教学。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往往各有侧重,或为抓管理而抓管理,或重管理轻教学,或教学管理难与班级管理协调统一,产生失衡,使二者形成脱节。而二者如能有机结合,就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团队管理模式可以找到这个平衡点,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我们将班级40名学生分成8个管理小组,并自主选出各自的小组长,在小组长的安排下进行成员管理任务的分工,每组每周轮流管理,负责班级的卫生、早读、课间两操、自习活动、课堂学习任务安排,等等。团队管理组织在课堂上又是学习合作小组,以合作学习方式展开教学。每小组既是管理小组,又是学习小组,将合作、互助、学习、管理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环节。
四、合理的规则——团队管理的推进器
“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教育的本真是灵魂的教育,而教育方式的实施不能仅依靠灵魂魄力的感染与熏陶。正如于丹所言“‘神于天,圣于地’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他行为的拓展”。要想达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对于一个在一起共同承担学习任务的班级集体来说,合理的规则是必需的。自主管理并不等于放任,合理的规则是引导与修正,应该是自主管理的推进器。
团队管理也不等同于简单的分组,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与职责,必须有明确的任务指向与责任落实,这不能仅依靠班主任口头上的随意指派与要求,否则既不能调动小组管理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创意培养,更不利于及时总结,发现问题,随时修正改进,时间长了会流于形式不利于班级的发展。所以我们先后在班级推行了两项管理制度:预科班团队管理记录和小组自主管理记录。精心设计了表格,明确小组管理的项目和履行的职责,总结每周管理的成效与不足,并在周一班会课上小组及管理成员及时汇报,反馈班级情况,总结得失,给予借鉴。实施情况是,团队小组的管理比我们想象的更真诚、更积极、更齐心、更有责任感和创意。如小组成员互评打分制,小组成员轮流主导管理制等,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与创意,培养学生心系班级、服务班级的主人翁意识。
小组自主管理记录是为了分解管理小组的压力,尽可能做到8个小组都起到共同承担管理的任务,而非某一小组的独角戏。解决每个管理小组任上自律和任后松懈行为反差,任上合作成整体、任后松散成个人的问题。其他7个小组的组长监督本小组成员的表现,积极配合管理小组,也要在班会上及时向全班汇报。学生的自主评议产生的自我约束力要比班主任的说教有效得多。而班主任的精力更主要在于班级积极氛围的营造,管理方法技巧的引导,学生特殊行为思想的关注修正。
五、小小的平台——团队管理的汲养
“一滴水托不起纸片,大海上能航行轮船和军舰;一棵孤树不顶用,一片树林挡狂风……这就是团队精神重要性力量的直观表现,也是团队精神重要之所在。”团队精神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团队管理的模式,要使一个班级真正形成凝聚力,要通过其他的多样的活动来让它汲取营养,丰富它的内涵,深入学生的心灵,强化他们的意识,让他们在相互的合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体验集体生活的温暖与融洽。于是,我们积极为他们搭建了两个小小的平台。
预科班的课程设置每周有一节阅读课。如果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未必有多大的吸引力,倒不如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样既可强化团队的意识,又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乐于阅读的氛围。根据学生的推荐书目,老师一周布置一部名著,学生课余阅读,写成阅读感受,然后在小组会上畅谈阅读收获。这一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热情与兴趣,他们更愿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与同学们分享阅读的感受,享受同学们赞许与欣赏的目光。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增强了团队成员间的凝聚力,同时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仅一个学期,他们已读完了10部名著,40多篇美文。
团队精神的基础是融洽的情感关系,课本剧的排演则是增强这种情感的纽带。夏老师在教授《半截蜡烛》《三打白骨精》等课文时,学生提议自己改写剧本,采取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表演。征得老师同意后,各小组摩拳擦掌,大有一争高下之势。课间各小组间的合作排练热情高涨,而我们所观察到的不仅是他们表演的快乐,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亲密和谐了。预科班学生毕竟不同于初中生,他们活泼、好动、单纯、调皮,尤其课间喜欢追逐打闹,不但有极大的隐患,还容易引发同学们的矛盾。为此我们通过课间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阅读、羽毛球、乒乓球,甚至将棋盘搬进了教室。我们深信,有益而有节制的课间活动总比学生追逐打闹安全、健康、快乐得多,合理得体的课间活动,能增进同学间的情感,有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养成。
2014级预科班今年毕业了,四年来,课题研究小组、班主任、任课教师等人所有关于课程整合、学习方法、班集体建设、特色活动等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尤为重要的是,预科班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素养,阳光的心态,善于沟通与协作的团队意识,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为他们进入新的学习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