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重视文本范读
2017-12-25周小艳
【摘要】文本范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下的语文课上,“以机代读”“请看视频”“请听录音”的现象却越来越普遍。对此,教师应唤起学生的朗读期待,渗透朗读方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从而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范读;朗读期待;朗读方法;倾听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3-0063-02
【作者简介】周小艳,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如皋,226500)教师,高级教师,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以机代读”“请看视频”“请听录音”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教师、学生原汁原味的范读正遭到有意无意地放逐。笔者认为,文本范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助于诱发学生的情感波澜,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鉴于此,笔者对文本范读进行了实践探索。
1.让范读声情并茂,唤起学生的朗读期待。
教师将文本传递的信息、情感与自身对文本的解读融入朗读中,这样学生不仅能在教师的范读中获得愉悦的体验,还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如母语表述的方法、音韵等。这样的范读与其说是示范,不如说是引领。
上每堂语文课之前,笔者都要反复朗读文本,努力让自己的朗读成为学生课堂阅读的“心灵序曲”。教学苏教版二上儿童诗《乡下孩子》时,笔者采用了“表演读”的方法。读“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时,笔者伴以妈妈抱孩子和爸爸背孩子的动作;读“撑圆了小猪的肚皮”时,笔者夸张地腆着大肚子;读“乐坏了馋嘴的猫咪”时,笔者表演猫咪乐不可支的样子。有个学生在听我范读之后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老师,乡下孩子真快乐!我也想到乡下去乐一乐了!我想:正是教师这种独特的“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乡下孩子的快乐,让他们知道原来课文可以这样“读”,也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始终保持积极、快乐的阅读心态。
2.让范读恰逢其时,渗透文本的朗读方法。
很多时候,范读被理解为上课伊始时的教师示范,但笔者认为,范读可以根据学情、教情而定,“恰逢其时”即可。自主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需要教师示范于前,上课伊始就进行范读;而面对已经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时,教师可在学生读得不够入境、到位时,直接正面引领、指导;而处于“愤悱”之时范读一番,则更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将朗读的技巧、方法生硬地灌输给学生显然是不可取的。笔者曾经接手一个班,学生读书带着浓重的拖腔,所有课文句段基本一个腔调,笔者只能每节课都进行“文本范读”,然后根据具体文本,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示范。比如要注意诗题和正文间的停顿,学会“边想象边朗读”;比如读出每个词语背后的意思或画面,通过朗读传达情感。在一次次的尝试、对比、讨论、评价中,学生掌握了不少朗读方法:长句正确停顿、轻声读让朗读更灵动、声断气连可以表达情感的绵长悠远……久而久之,学生的朗读会超越“方法”的层面,化技巧于无痕,在朗读中真正做到“我口说我心”。
3.让范读别有用心,培植学生的倾听习惯。
特级教师于永正上课时会故意“犯些错”,此时学生便能在发现、纠正中快乐地收获。的确,教师巧妙地“示弱”“犯错”能让学生的学习印象更深,文本范读也是如此。笔者有时会在范读的过程中故意犯错,比如读书时多字、少字、回读等。刚开始,发现笔者“犯错”的学生不多,渐渐地,学生习惯了在笔者读书时“挑刺儿”,儿化音、前后鼻音、标点的停顿、语气的处理等都在“考察”之列。当然,笔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犯不同的错”——视学生当下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而定。“别有用心”的范读让学生具备了灵敏的听读能力,以至于其他教师到我们班上课总会格外谨慎,因为稍不留神就会被学生毫不留情地“提醒”。正是教师的“误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规范了自己的朗读,提高了朗读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朗读习惯和倾听习惯。如此,这种恰当地变“范读”为“误读”,真可谓一举多得!
4.让范读充满激励,生成学生的素养积淀。
当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朗读习惯和能力后,笔者就尝试变“教师范读”为学生“展示朗读”,让朗读积淀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每教一篇新的课文,愿意范读课文的学生只要“申请”一下,就可以在课堂上为其他同学进行朗读示范。学生从战战兢兢变得落落大方,从座位走向前台,有时候甚至由一个人的“范读”变成“赛读”。范读时,他们总能读得字正腔圆,流畅动听,因为稍有疏忽,就会出现不少挑战者。渐渐地,大家不再满足于读得正确,他们自觉地想读得有感情,感情的处理还力求恰当,于是,在课堂上,笔者常能听到风格各异的朗读。在这样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上,在不断超越中,学生的朗读能力悄然提升。
文本范读,不是一种灌輸,而是一种引领、一种渗透、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策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给文本范读留出一席之地,让文本范读永驻于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