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海高校海洋文化教育与课程建设探讨

2017-12-15

航海教育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涉海海洋大学蓝色

(大连海洋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涉海高校海洋文化教育与课程建设探讨

戢守玺,李枫

(大连海洋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对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进行重新界定,分析中国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教育现状;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探讨涉海高校通过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建设,向在校大学生传播海洋知识,树立其海权意识,孕育海洋人文的实践做法。

涉海高校;海洋意识;海洋文化;海洋强国软实力;海洋文化教育课程;课程建设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步伐日益加快。推动海洋强国战略的实现要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进行。培养和提高民众的海洋意识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涉海高校依托自身的优势教育资源,在提升民众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海洋意识、进行海洋文化教育方面责无旁贷。建设海洋文化教育课程是涉海高校向在校大学生传播海洋知识、树立其海权意识、孕育海洋人文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结合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一、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

(一)海洋意识界定

海洋意识从表象而言体现出两个层面:一是从个体人海关系角度展现的是人类在与海洋共生的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活动、人类心理、人类社会与海洋的认知关系;二是从国家层面展现的公众海洋认知,即从国家主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多角度匹配的公众对海洋的意识情感、认知概念,等同于海洋观念。现代的海洋意识往往与海洋强国建设、海洋战略需求相关联。冯梁[1]认为,现代海洋意识主要包括海洋交通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空间意识、海洋科技意识、海洋博弈意识、海洋富国意识、靖海安邦意识、海洋崛起意识、科学开发海洋意识以及构建海上和谐世界意识等内容。

(二)海洋文化界定

海洋文化是从文化内涵衍生出来的,其界定仍遵从文化的概念及类型。海洋文化是在人类认识海洋、利用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过程中形成的,以物质实体、经验、制度、精神情感等为载体表现。按照文化类别划分,也可区分为广义与狭义、精神与物质、器物与制度文化等。综合各种观念,赵宗金[2]将海洋文化研究领域分为:以海洋文化综合研究和海洋文化地理为核心领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研究;海洋经济社会史研究;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海洋学史、海洋科技史及文化史的研究;海洋交通史研究;沿海各地海洋开发与区域海洋文化研究。

(三)海洋文化教育与现代海洋意识

通过对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互为表里、相依相承。海洋意识强调的是人类对海洋和海洋相关事物的认知、形成的观念;海洋文化强调人类与海洋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成果,它凝结着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情感。现代海洋意识根植于本民族海洋文化的认识积累,海洋文化的发展将提升民众海洋意识。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民众的海洋意识是国家海洋软实力的重要基础,“提升全民海洋意识是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海洋战略必须扎根在其国民对海洋的认知中”[3]。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教育成为树立现代海洋意识的战略目标。

(四)我国现代海洋意识现状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编制和发布了《2016年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MAI)研究报告》,对我国31个省区市民众的海洋意识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全国各省区市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为60.02,刚刚达到及格水平[4]。这表明我国海洋软实力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影响均不足。这一现状与目前我国海洋传统意识和海洋教育开展状况相关。我国是传统的海洋大国,但明朝中后期开始闭关锁国,海洋文化发展传播滞后,长期积累形成“重陆轻海”的海洋观。多年来我国开展的海洋意识宣教活动整体规模较小、覆盖面窄、吸引力不强;海洋知识尚未系统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公众参与渠道不畅;作为知识传授与人才培养主要基地——高校尤其涉海高校未能完全发挥海洋教育和科普的功能。多方因素导致民众整体海洋意识较为淡薄,国民海洋意识提升工作任重道远。

二、海洋文化教育开展现状

国外海洋文化教育开展较早,推进也较为深入。日韩两国将海洋文化教育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了海洋防卫新指针和新海洋发展计划,其政策中提出发展海洋相关教育。相关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已普及各个层次,并形成体系。

美国建立了多层次的海洋教育体系。2000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组建由多个卓越海洋教育中心组成的全国性海洋教育网络,其工作目标之一是提升公众对海洋及海洋与社会、经济、财富和人类生活质量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许多涉海高校、研究所组织丰富多彩的全民海洋教育,如海洋夏令营,参观海军基地,教授、博士讲解海洋课程等。美国加强利用计算机演示及网络技术普及海洋知识,为全民整体海洋意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2007年中国台湾地区正式研订《海洋教育政策白皮书》,确立台湾地区海洋教育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及策略。在海洋文化教育方面,各大学视需要自行开设与海洋教育有关的专业科目或通识科目,以此深化各学科专长领域的未来运用与发展。以海事大学为依托的专业教育网站、海洋体验场所、与海洋有关的科研院所等,还形成了策略联盟,建立产、官、学合作机制,鼓励各层次教育相互结合举办海洋教育相关活动。

我国系统的海洋教育开展较晚,高校目前开设的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大多划分在通识选修部分,海洋教育开展较好的大多是有着资源优势的涉海高校,其他高校往往就某一涉海议题开展相关的海洋教育。根据学者喇全恒[5]的研究,我国高校海洋教育课程尚停留在单一议题的浅层阶段,课程设置不系统,还未实现“提升大学生海洋意识”这一目标。

三、涉海院校海洋文化教育的实施与课程建设

(一)海洋文化教育发展建议及相关实践

在发展海洋文化教育策略上,学者们提出的方案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确定立法,由政府从法律角度保证海洋文化教育的实施。(2)开展海洋文化研究,由高校、涉海机构成立相关研究机构,或设立研究项目。(3)建立课程体系,将海洋文化纳入课程建设,设立海洋文化通识教育课程。(4)开展涉海实践文化活动。高校成立学生涉海社团,开展如竞赛、讲座等校内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参加海洋文化节,参观文化古迹,体验海洋民俗等校外实践等。(5)扩大海洋教育资源,组织交流活动;高校向海洋教育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交换生等。(6)进行海洋师资培训。

课程建设是高校开展海洋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因掌握相关资源和自身学科专业性质,涉海高校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部分涉海高校采用将与海洋相关的通识课程整合为一类的方式开展海洋文化课程建设,如上海海洋大学2014版培养方案中在通识选修部分设立了“海洋主题教育类”模块,中国海洋大学在通识选修部分中设置“海洋环境与生态文明”模块。

(二)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建设路径

作为涉海高校,大连海洋大学将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教育作为实践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彰显学校海洋特色的集中表现。在建设海洋文化教育课程进程中学校从顶层设计开始,打造蓝色课程体系,建设海洋类通识课程,与国家海洋局联手开展涉海实践,开展校园海洋文化活动等,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建设已形成规律和路径。

1.顶层设计蓝色课程体系

大连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为特色的高等院校,在2012版培养方案中确定了包含海洋意识的“蓝色教育理念”,在2016版培养方案中再次加强,明确“海洋意识与海洋情怀”的人才培养要求。做好顶层设计学校以课程建设的形式在人才培养中加以落实,构建了包含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在内的蓝色课程体系。具体而言是按照逐层深入、纵深推进的原则,以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集中实践环节为载体,分别构建“浅蓝、蔚蓝、湛蓝、深蓝”的蓝色课程体系(《大连海洋大学关于制订2012版本科培养方案的通知》(大海大〔2012〕147号)(如图1)。

原料经过处理后,采用α-淀粉酶制剂可以快速进行液化,经麸曲糖化后原料利用率提高;液态发酵酒精加入填充料后进行醋酸的固态发酵;醋酸发酵阶段在醋酸池中进行,它的近底处设有假底,假底下的池壁开有通风孔,由于填充料,醋醅是疏松状态,空气可以通过通风孔自由进入发酵池,为醋酸发酵提供了充足氧气;同时醋汁通过通风口流入假底,迅速降温,再回流均匀地洒在发酵的醋醅上,达到降低醅温、调节发酵温度的作用,代替人工倒醅,从而减轻劳动程度,提高生产效率[13]。

图1 大连海洋大学蓝色课程体系设计

在“落实蓝色教育理念,构建蓝色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指引下,海洋文化教育课程伴随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而得以系统建设。

2.建设蓝色海洋类通识教育课程

在蓝色课程体系中浅蓝层次为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海洋文化教育课程以公共选修课程形式在通识教育中占有很大比例。从2012版培养方案开始,为突出海洋特色,增强学生海洋人文情怀,培养学生蓝色海洋意识,在公共选修课程中将涉海课程单独划为一类——蓝色海洋类公共选修课。在选修要求上规定,在四类公共选修课程中每类至少各修读一门,至少应选修8.0学分才可以达到毕业标准。这就保证了学生海洋文化教育课程的受益率和学习效果。

3.开设“海权概论”等海洋文化教育精品开放课程

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推进依托网络的慕课(Moocs)发展。顺应课程建设趋势,学校在加强传统课程建设基础上,进行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跨校修读课程”等网络课程建设。海洋文化教育课程作为学校特色课程得到重点建设。学校以项目立项方式建设了“海洋经济评估模型与方法”“历史视野中的国家海权”等一批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并在校园网络平台进行网络授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点播学习。对于建设效果好、适合面向社会推广的精品课程,学校推荐其申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跨校修读课程,并向全省高校推荐,以扩大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影响力。

4.将涉海实践纳入课外学分

课外学习与实践是对学习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计划课程的延伸和补充,是对课内教学的扩展和升华。为加强人才培养的效果,提高学生对课外学习的重视程度,学校将课外教学都纳入“第二课堂”管理。学生参加与涉海相关的素质拓展训练、主题教育活动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只要符合《第二课堂学分认定标准》,都可以认定获得课外学分。其中在《第二课堂学分认定标准》中独立设置“海洋意识教育”活动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海洋教育活动,以此获得课内教学所不能提供的亲海、近海经历。

5.与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开展涉海实践活动

海洋文化教育课程既包含课程教学,也涵盖课外涉海实践。与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联合共同开展涉海实践活动,是学校进行海洋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海洋意识的重要途径。学校重点和国家海洋局等行政部门联合,围绕海洋知识普及、海洋科技创新、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海情现状调研数据等开展课外创新创业、大学生科技竞赛等实践活动。如与国家海洋局共同举办全国大中学生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课外创新创业活动,竞赛结果经审核认定后可获得课外学分,取得的成果又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得到学生的认可和积极参与。与国家海洋局办公室联合举办“我身边的海洋——国民海洋意识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结果成为国家海洋意识调查的重要依据。参与活动使学生产生振兴海洋的使命感,对海洋知识的重视程度提升。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也弘扬了海洋文化,普及了海洋科学知识,强化了海洋体验意识,并获得课外学分认定。

(三)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建设实践总结

经过几年建设,大连海洋大学包括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在内的蓝色课程体系建设已显现规模,伴随蓝色课程体系建设的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已从传统课堂讲授发展到网络授课,由校园文化活动延伸到涉海实践,形成课内课外多方结合的课程建设模式。

1.以海洋意识提升为课程建设导向

建设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即是“蓝色大学”特色的显现,也是学校承担提升海洋意识社会责任的表现,学校上下对此有深刻认识。校长亲自参与“海权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设计,并作为课程主讲人为全校师生授课。在第二课堂中设计并开展海洋民俗文化、航海文化、海洋经济文化、海洋科普文化等系列海洋意识教育主题活动,极大丰富了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内涵。

2.顶层设计课程建设规划

《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也是构建课程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在《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中对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地位、设置标准、目的、修读要求等有明确说明。在《本科公共选修课一览表》中对开设的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进行规定。培养方案严格按《指导性意见》制订,教学计划按培养方案严格执行,保证海洋文化教育课程规划严谨、设置规范。

3.课程建设标识蓝色印记

海洋以蓝色为象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将培养元素添加蓝色印记、海洋标识,潜移默化中渗入“蓝色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构建大学教育全过程,“蓝色课程体系”以“浅蓝、蔚蓝、湛蓝、深蓝”四种海洋颜色对应标记不同层次的课程,以课程载体贯彻“蓝色教育”思想;在“浅蓝”通识教育层面增设蓝色海洋类课程,彰显学校海洋特色与蓝色文化;涉海课程尽量在名称中含有“海洋元素”,如“海洋文化电影赏析”“海权概论”等,以体现课程近海性质;校园文化活动和课外实践注重围绕海洋主题,如“海洋嘉年华”校园活动、“蓝色讲坛”系列讲座等,努力打造海洋特色校园文化品牌。蓝色元素的增加,加强了海洋文化氛围的营造。

4.制度保障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实施

学校教学活动依靠制度进行规范和保证。海洋文化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课程管理,在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始终接受相关制度指导,按相关规定执行。《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确定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与规划;海洋科技创新活动与其他类别科技竞赛共同依据《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管理办法》管理;学生参加涉海课外实践和教学按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认定学分。学分要求是吸引和规范学生参与海洋文化教育活动的制度保障。

5.以立项方式开展课程建设活动

2014年作为学校的“课程建设年”,以多种形式开启了课程建设活动。随后学校每年度都以项目立项方式开展课程建设。课程立项注重信息化建设内容,“精品开放课程”“微课”“跨校修读课程”等类别课程加入立项范围。获得立项的课程可以获得资金、人员等建设资源方面保证。从事海洋文化教育课程教学的老师积极参与课程立项申报,课程注重提升信息化程度。几年来新开设的海洋文化教育课程数量增加,获批立项的课程质量、授课效果不断提升。

当前,推进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建设工作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的变革,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新版培养方案的制订,学校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又将呈现新的创新局面。积极发展海洋文化教育,应对出现的新问题,是涉海高校的现实选择,也是培养学生现代海洋意识、践行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使命。

[1] 冯梁.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深刻内涵与地位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1):71-79.

[2] 赵金宗.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关系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5):13-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EB/OL].(2016-03-08) .http://www.soa.gov.cn/zwgk/zcgh/zwzh/201603/t20160315_50404.html.

[4]贺迎春,熊旭.真想不到——我国国民海洋意识刚及格[EB/OL].(2016-11-04).http://scie.pku.edu.cn/hyys/news/249.

[5] 喇全恒.大学生海洋意识的教育探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2):72-75.

G642.0

A

1006-8724(2017)04-0075-04

2017-06-30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高教研究立项课题“海洋意识提升要求下的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建设研究”(GHYB160071);辽宁省国际教育“十三五”科研规划课题(2016—2017年度)“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国际化建设路径研究”(16LNGJ048);大连海洋大学2016年度党建、思政、统战和文化课题“大学生海洋意识提升要求下的‘海洋文化’课程建设研究”(zd2016009)

戢守玺(1978-),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涉海海洋大学蓝色
中国海洋大学作品选登
蓝色的祝愿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蓝色的祝愿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基于管理创新涉海企业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 自主招生,让我同时被两所211大学录取
蓝色使命
Multilingual Mix in Women Fashion Industry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Hong Kong and China
蓝色的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