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国际组织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2017-12-15,,
,,
(大连海事大学 轮机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海事国际组织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毕鹏杰,邢辉,刘勤安
(大连海事大学 轮机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通过分析海事国际组织的人才需求和适任能力要求,提出中国向海事国际组织培养及输送人才的战略举措。海事国际组织人才的适任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素质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海事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层面统筹规划、相关单位积极配合、院校培训有的放矢、后备人才准备充分四项战略举措。在国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战略的背景下,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综合性海事院校三方的协同努力,向海事国际组织培养及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将能进一步提升中国参与国际海事规则制定和国际海事事务管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海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适任能力;“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治理
一、引言
国际组织是各国增加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形象、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舞台,是推进国际合作、解决国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一国参与国际组织的程度是衡量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1]。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深度调整,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培养更多的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既有我国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自身需要,也能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国智慧、中国担当的热切期待。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战略的逐步深化推进,截至目前所取得的一系列丰硕成果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和高度评价,中国对世界事务和地区事务的影响力在不断上升。可以预期,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的进程必将进一步换挡提速。在“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战略实施过程中,迫切需要交通运输系统面向相关国际组织、涉外机构、跨国企业培养及输送大量的涉及海事、海洋、交通、经贸、文化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相对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在海事国际组织里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国际组织人才储备还比较薄弱,在重要海事国际组织里承担重要工作的中国人数量还较少。国际组织人才匮乏以及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制约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管理的主要瓶颈之一。从战略角度思考,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实现国家战略的当务之急。
二、海事国际组织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国际协会联盟(UIA)出版的《国际组织年鉴》,目前世界上有来自30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6.9万余个国际组织。[2]这些国际组织既有全球性的,也有地区性或国家集团性的;既包括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而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也包括未经政府间协议而建立,由独立机构、民间组织、志愿协会等团体组成的非政府国际组织(NGOs)。[3]其关注点涉及政治、经济、贸易、能源、环境、海洋、渔业等多个方面。
(一)海事国际组织的类型
1.海事相关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政府间国际组织正日益成为主权国家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国际合作的纽带、全球治理的主体以及国际法制定和发展的平台。处理海事事务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主要是联合国系统中的专门机构——国际海事组织(IMO);近年来,联合国系统中的另一个专门机构——国际劳工组织(ILO),也在积极发挥作用。IMO的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4]。
图1 国际海事组织(IMO)的组织架构
此外,联合国系统外的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也参与相关事务,如截至目前,IMO与65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我国可能参与的国际组织包括国际航道测量组织(IHO)、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国际移动卫星组织(IMSO)、国际通信卫星组织(ITSO)、全球卫星搜救系统 (COSPAS-SARSAT)、亚太地区港口国监督谅解备忘录(Tokyo MoU)、国际运输论坛(FIT)、海上事故调查官国际论坛(MAIIF)、国际油污赔偿基金(IOPC)、政府间航运常设委员会(ISCOS)、亚洲打击海盗及武装抢劫船只的地区合作协定(ReCAAP-ISC)、亚非法律协商组织(AALCO)、国际统一私法协会(UNIDROIT)、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秘书处(NOWPAP-UNEP)等,涉及船舶安全、环境保护、事故调查、卫星通信、反海盗、法律、贸易等多个领域。
2.海事相关的非政府国际组织
截至目前,有77个非政府国际组织作为IMO的咨询顾问,包括国际标准组织(ISO)、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国际航标协会(IALA)、国际打捞协会(ISU)、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国际海事教师联合会(IMLA)、全球海事教育和培训协会(GlobalMET)、国际运输工人联合会(ITF)、国际航海学会联合会(IAIN)、航海学会(NI)、轮机工程科学技术协会(IMarEST)、国际海洋学会(IOI)、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保赔协会(P & I Clubs)、国际海事保险联合会(IUMI)、国际航运公会(ICS)、波罗的海航运公会(BIMCO)、国际干散货船东协会(INTERCARGO)、国际油轮船东协会(INTERTANKO)、地球之友(FOEI)、国际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 International)、清洁运输联盟(CSC)等。
3.其他非政府国际组织
除海事直接相关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外,其他的由关心和从事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活动的社会团体、民间机构和个人组成的非官方性质的民间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这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各种国际学术组织的作用。国际学术组织主导着许多学科的发展方向,掌握着相关领域的人才、标准和技术资源,是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展示各国学术影响力的重要舞台。据统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其所属的全国性学会以国家会员身份加入的国际学术组织就达数百个。除此之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还可以代表本单位或以个人身份加入。
非政府国际组织占国际组织总数的90%左右,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间国际组织的重视。非政府国际组织的职能主要体现在:确定相关学科的发展方向,吸引国际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团体和个人参与;定期组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搭建高端国际交流平台;推动成员间交流互动、资源共享。争取我国在非政府国际组织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
(二)海事国际组织需求的人才类型
无论是政府间国际组织或非政府国际组织,一般设三个层次的组织机构:最高权力机关,即成员大会,负责制定方针政策、通过预算、选举执行机关,选举秘书处行政首长(主席/秘书长等);执行机关,即执委会或理事会,负责执行大会决议,提出建议、计划和方案;办事机关,即秘书处,处理日常性事务[3]。参与国际组织事务的工作人员主要包括三类:
1.国际公务员
国际公务员是指在联合国系统及其他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工作的各类工作人员,受国际组织行政负责人领导,为全体成员国服务。按职务性质一般可分为高级官员、业务类人员和一般事务类人员。高级官员是国际组织内设部门的负责人,一般由国际组织行政首长任命或竞聘产生;业务类人员从事国际组织的各项业务工作,专业涉及面较宽,一般从世界各国招聘;一般事务类人员通常在当地招聘。根据联合国系统行政首长协调理事会发布的2015年度人力资源统计报告,在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劳工组织(ILO)等联合国专门机构任职的中国籍职员人数分别为9人和39人,分别占这些机构任职人员总数的3.4%和1.4%[5]。根据统计结果,现存的问题是一方面中国籍国际公务员的人数较少,另一方面担任中高级职位的人员严重不足。国际公务员必须忠于国际组织,虽然他们不是本国政府的代表,但却体现着国家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国家“公共外交”的参与者。通过在国际组织任职,可以把中国元素、中国智慧、中国文化带进国际组织,对国际事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必然有助于我国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话语权。
2.国际组织官员
国际组织官员是指通过竞选担任政府间国际组织或非政府国际组织大会或执委会的主席、副主席或委员等职务,有权参与该组织重要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他们在大会或执行特别任务时履行职责,并不常驻国际组织,也不影响他们在国内的职务。当选政府间国际组织官员的人大多来自各国政府部门的领导或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当选非政府国际组织官员的人大多为国内相关学会、协会的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他们代表各自国家的官方或民间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我国是国际海事组织的A类理事国,如何进一步争取成为其大会、理事会、各委员会和分委会高级官员,掌握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这一方面取决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我国指派参与国际组织的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3.外部技术专家
除向国际组织输送正式的职员外,我国争取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在于积极参与相关国际事务的研究和政策制定。一直以来,在包括交通运输在内的多个领域,我国一直处于国际政策的跟踪、国际公约的解读阶段。如何成为相关政策制定的主导者和引领者,这需要一大批行业专家掌握理论前沿、推出创新成果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参与或主导相关国际公约或规则的制定、修正,离不开一大批行业技术专家长期跟踪并积极参与到国际海事组织各委员会和分委会以及其他海事国际组织的活动中。
三、海事国际组织人才的适任能力要求
滕珺等[6]的研究表明,联合国专门机构的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五方面的素养:正直、尊重多样、崇尚专业的价值观;结果取向、客户取向和团队取向的思维方式;灵活开放、抗压、外向、尽责、敏锐和注重细节的个性特质;交流技能、人际交往与合作技能、计划与组织技能、科技技能、学习技能和管理技能的国际可迁移能力;专业的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一般来讲,任何一个职业或岗位对人才适任能力的要求可以概括为知识、技能、素质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国际组织工作及国际事务管理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描述、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国际组织对工作人员各方面工作能力的要求,以及对许多具有丰富国际组织工作经历人员个人感悟和理解的总结[1-2][7-8],能够对国际组织人才的适任能力要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海事国际组织工作及国际事务管理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包括:
(1)人文素养,包括哲学、历史、文化、文明、宗教、人权等;
(2)数学推理知识,包括数学思想、微积分、统计学等;
(3)科学推理知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等;
(4)社会科学素养,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
(5)专业素养,主要指海事国际组织有关船舶安全、污染防止、高效航运、海事法律等业务范围内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海事国际组织工作及国际事务管理需要可迁移的职业技能,具体包括:
(1)英语语言技能。语言技能是指在不同环境中,信息发送接收者通过熟练掌握1~2门工作语言来丰富和提高交流与沟通的能力。交通系统面向的国际组织主要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由于国际组织工作面对的人群比较复杂,通常需要在各种人群中获取所需信息并试图说服对方协助达成预期目标,需要与不同的对象进行交流、协商谈判,做口头报告,在公众面前演讲,并做到有效、清晰、简洁、准确可信、能阐释复杂的问题,同时要有吸引力,便于对方理解,因此英语听说能力是基本要求;国际组织经常要起草文件、撰写报告,因此对英语读写能力的要求也很高。但简单的听说读写能力往往难以满足工作要求,大到组织的理念、小到各种专业术语或组织机构的缩写,都必须非常熟悉。语言技能在从事国际交往中是排在第一位的,同时在更高的层次上,还要掌握语言艺术,尤其是跨文化背景下的沟通与交流。
(2)有效沟通技能。有效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两个方面,语言沟通同时还包括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较好的有效沟通技能,具体包括:口头沟通技能,例如跨文化沟通、演讲、公共沟通、政策宣讲及辩护/推介、谈判技能等;英文写作技能,包括学术写作、分析写作、正式简报、起草政策文件、书面沟通、演讲稿等;非语言沟通技能,针对来自不同国别、不同文化的人群,认知其情绪、信仰和价值观,掌握沟通的伦理,将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3)领导力和团队工作技能。国际组织人才需要不断适应并积极应对变化,而且需要在不同的情景中进行角色转换,除了个人超强的业务和工作能力外,团队精神、伙伴关系、协同配合、相互理解与尊重是在国际组织、跨文化背景下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了解组织结构、个体和群体行为、组织文化,开展人员管理以及任务和工作量管理,制订并实施行动计划,并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对自我的认知、控制和激励,尊重差异,具有与各种背景、倾向的人共事的能力,建设性的处理冲突,开发和促进与同事及团队成员的有效关系,加强和促进组织内外、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伙伴关系和协同配合,确保所有人都可以做出贡献;运作多学科、跨文化团队,指导和激励团队成员迎接挑战和实现目标,以行动和结果为导向,致力于取得高质量的成果。
(4)量化分析与预测技能。具备对经济、社会、贸易、政治等方面数据的调查、统计、量化分析与预测的技能。国际组织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素养,能够使用办公软件或其他与职业有关的专业软件。
海事国际组织工作及国际事务管理所需要的个人素质包括:
(1)良好的身心素质。国际组织工作竞争激烈,工作压力较大,经常面临紧张的日程安排、复杂的国际事务处理、频繁的国际流动以及快速的跨界学习等,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是胜任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必不可少。在未知中找到方向,在压力下做出成绩,要直面挫折和挑战。国际组织工作人员要学会调节自我,缓解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达到心理健康。
(2)全球视野与系统性思维。国际组织致力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其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国际使命感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同时,国际组织工作人员也必须顾及到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并考虑到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健康、安全、道德、可持续性等现实约束条件,运用全球视野和系统性思维解决复杂的国际问题。
(3)目标导向的工作模式。对于国际社会广泛存在的全球层面的跨国性问题,需要国际组织、地区组织和国家之间的合作,通过广泛参与、谈判、协调甚至各方的妥协才能解决,目标导向是达成共识、取得成果的重要工作模式。国际组织特别强调“目标导向”的工作方式,工作时必须目标明确并鼓励团队协作,确保及时优质地完成任务。
(4)积极寻求变革与创新。国际组织工作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当中,充分了解国际组织的发展历史与变迁,积极接受新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支持改革倡议,识别改进的机会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寻求应用新方法、新技术改善工作流程,适应并积极应对变化。
(5)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渴望。目前正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全球范围内新的问题和矛盾不断涌现,国际组织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还得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同时,国际组织大量的工作是基于专业发展基础之上的跨学科工作,国际组织工作人员必须要有强烈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渴望,对待学习持开放的心态,特别是根据任务需求寻求所需的新知识并快速学习。
海事国际组织工作及国际事务管理所需要秉持的核心价值观包括:
(1)忠诚。国际组织工作人员尤其是国际公务员其效忠的对象是国际组织,而不是各国政府,面对利益冲突时应时刻保持其国际性和独立性,超越民族和国家,奉献全人类。但同时,国际组织工作人员也应该有民族和文化身份认同,即通常所说的爱国心。在国际组织中工作,并不意味着他们必须放弃个人的民族或国家认同。事实上,没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往往也就失去了个人独有的文化特质和价值优势。
(2)包容。国际组织是一个不同文化汇聚的大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信仰和价值观,要在这个大家庭中和谐共处,就必须学会理解文化差异,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并能自觉地审视自身的成见、偏见、种族优越感和行为,与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有效地开展工作。
(3)尊重专业。尊重专业是国际组织一贯秉持的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具备丰富的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研究经验,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同时通晓国际规则,是参与国际组织及国际事务管理工作的必要前提。
四、海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战略举措
无论从船队规模、港口规模还是实际货物吞吐量来看,我国已然是世界航运大国和贸易大国。但我国在参与海事行业规则制定、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如何改变“世界航运中心已经东移,但游戏规则仍由西方制定”的现状,迫切需要我国提升航运“软实力”。借助海事国际组织,通过融入、适应并逐渐领导海事国际组织,增强塑造和制定国际规则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加强海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海事国际组织参与,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无疑有助于实现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双赢。参与国际事务管理体现的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博弈,但其根本仍在于人才的竞争[9]。培养海事国际组织人才,既是全球化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实现国家战略的需要。制定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发展战略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海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需要政府、行业和院校多方面的协同努力。
(一)政府层面统筹规划
1.制定人才发展战略
增加在海事国际组织中的工作人员人数并尽可能担任较高的职位,对于保护国家利益、促进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瑞士、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10-11]。落户瑞士的各类国际组织有将近400个,瑞士政府积极促进本国公民在国际组织中占据尽可能高的职位和拥有尽可能多的人数,并为本国公民进入国际组织工作提供最大支持。日本利用政府捐款向国际组织推荐符合任职条件的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不同部门短期工作,成为国际组织的借调人员。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各种方式对国际组织施加影响,例如长期提供捐款、派遣借调人员,对国际组织高层领导、关键职位的设置、人员选择施加影响。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通过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有序引导,从发展战略、政策方针到行动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交通运输系统的优秀人才输送到海事国际组织的各级各类职位上,并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人才选拔、培养、推荐、输送机制。
2.成立专门协调机构
海事国际组织人才的选拔、培养、推荐、输送涉及政府部门、教学科研机构、相关企事业单位等多个部门,成立跨部门的专门协调机构,整合、调动各方力量,有利于形成目标清晰、定位合理、分工明确的体制机制,是海事国际组织人才健康成长、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这方面瑞士、日本的措施与实践同样值得借鉴[10-11]。瑞士政府不仅有联邦外交部负责国际组织事务,还设立瑞士发展与合作机构与民间机构“信息中心”合作,为瑞士公民向国际组织求职提供专业、具体的服务。为更好地制订和实施国际组织人才计划,日本政府专门建立了国际机构人事中心,该中心还在日本政府驻联合国系统设立了多个支部,推进所辖区域的国际组织人才计划。交通运输部国际合作司机构职能之一为统筹协调交通运输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关事项,依托该机构协调交通运输部下属各部门、交通运输系统各教学科研单位及各企事业单位的行动,将能有效促进我国海事国际组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信息提供服务
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对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很多国家在信息服务上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例如,瑞士联邦外交部通过参与国际组织的职位发布会获得第一手信息,通过网站提供国际组织以及如何到国际组织工作的相关信息,包括国际组织求职指南与职位更新、成功案例经验分享、简历指导修改、面试培训课程等。瑞士还通过欧洲就业服务网介绍联合国机构以及其他国际组织机构岗位空缺情况,并及时通知或建议有兴趣的本国公民在国际组织中寻求职业发展机会。日本国际机构人事中心东京总部运营的官网则详细介绍了国际组织的各项人才计划,相关工作岗位的意义、条件和待遇,申请国际组织实习和志愿者的流程,以及各类国际组织的考试形式、面试技巧、试题集和资料等信息。
4.支持谋求高层职位
海事相关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大会、理事会、各委员会和分委会的主席、副主席和委员一般都是在成员国中产生,具体的办事机关(秘书处)除了一把手由成员国选举产生外,其他高级官员都由国际组织任命。虽然最终决定权在国际组织,但各成员国政府可以提名候选人,推荐任职。因此,政府出面参与竞争国际组织关键高层职位,或通过各种渠道推荐本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士和行业专家到国际组织高层任职,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正如文献[3]所指出的,在国际组织工作,“普通晋升靠能力业绩,要职竞选需国家支持”。依托国家整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谋求在更多的海事国际组织担任更多、更高的职位是完全可行的。当然,政府主管机关也应遵循国际惯例,对推荐人选应主动与国际组织通气,尽量协商一致。
5.实施专项人才计划
政府部门应制订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面向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选拔船舶设计与建造、船舶系统与设备、海上运输、海事通信、海事教育与培训、海事法律、航运安全与污染防止、公共政策等领域的优秀专业人员,通过专门的培训和实践,使其掌握和积累多方面技能与经验,为我国政府推荐其进入国际组织任职做好准备。
(二)相关单位积极配合
海事国际组织人才的选拔、培养、推荐、输送需要全行业的共同行动,交通运输系统的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应积极配合主管政府部门的统筹规划。各相关单位应出台有效的支持保障政策,从海事国际组织人才的选拔、培养、推荐、派送以及回国安置、福利待遇等方面做出系统性的制度安排,鼓励和支持国际组织人才的成长。诸多经验表明,国内国外多次交替任职的经历对国际组织人才的成长尤为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在不同形势下有效调和全球利益与国家诉求。
(三)院校培训有的放矢
海事国际组织需要精通船舶设计与建造、船舶系统与设备、海上运输、海事通信、海事教育与培训、海事法律、航运安全与污染防止、公共政策等领域的专门性人才。但国际组织工作要求他们除了掌握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可迁移的职业技能,包括数学和科学推理知识、深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素养、跨文化沟通和交际技能、领导力和团队工作技能、全球视野和系统性思维、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来自交通运输系统各部门的优秀人才若要胜任国际组织工作,有必要接受专门的培训。由政府部门牵头、交通运输行业各企事业单位共建,在综合性海事院校成立海事国际组织人才培训基地,是可行的现实路径。院校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训也应有的放矢,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1.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参与全球治理以及争取国际话语权依赖于广泛的知识生产与人才储备。高校是开展国际组织人才研究与培养这项系统工程的核心基地。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应从国际组织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和价值观入手,以学员的学习成果为导向制订培养计划和开展课程教学。除了学员个人所具备的数学、科学、人文社科和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国际组织、国际关系、世界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应注重在课程和教学中融入从事国际组织工作所需要的个人特质、技能与价值观,包括英语语言技能、有效沟通技能、领导力和团队工作技能、量化分析与推理技能、良好的身心素质、国际化视野和系统性思维等。因此,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训工作的院校应具有较完整的学科专业结构。综合性海事院校具有深厚的行业底蕴、全面的学科专业支撑,必然应当承担起这样的重任。以大连海事大学为例,其学科专业设置包含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等六个学科门类,但在政治学、社会学方面的学科支撑偏弱。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为国际组织工作及国际事务管理所需要的基本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有效支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前沿理论知识、具备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并具有一定的国际组织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国际组织人才的培训除了依靠综合性海事院校的专业师资外,还应聘请校外其他单位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专家、具有丰富海事行业实践经验的国内外专家以及在任和卸任的国际组织工作人员作为师资队伍的补充, 教学过程也应充分采用授课、讲座、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现场实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学员切实掌握国际组织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国际组织的运行机制,提高培养计划的国际化程度、学员的国际化意识和国际组织工作的适任能力。
(四)后备人才准备充分
除了针对交通运输系统的现有人才开展国际组织工作适任能力的短期培训外,海事国际组织人才发展战略还应着眼长远、谋划未来。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只会与日俱增,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国际组织工作后备人才。国际组织业务类人员和高级官员一般均要求至少具有学士或硕士学位,针对综合性海事院校的在校生开展全球意识和国际组织工作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海事国际组织是专门性的行业组织,因此,专业是根本。没有专业背景作支撑,其他方面的能力、素质再强也是无法胜任国际组织工作的。针对现有各海事相关学科专业的在校生开展全球意识和国际组织工作技能培养,是形成具有深厚专业背景并兼具全球意识的国际组织工作后备人才队伍的现实路径。综合性海事院校针对在校生开展全球意识培养项目,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1.完善课程体系
具体来说,参与项目的学生首先需要修读额外学分的外语课,考虑到海事行业的通用工作语言为英语,外语修读要求可考虑以英语为主;其次,学生还要修读一定门数的国际议题课程,例如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组织、国际关系等;此外,如果原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导致知识结构上还存在较大的缺陷,还应该有针对性地补齐。
2.要求参与社团活动或涉外机构实习
项目参与者需要累计完成一定时间的国际社团活动,可以加入某个国际社团当干事,在大型涉外活动中当志愿者或者申请政府或相关企事业单位负责国际组织事务工作的国际合作部门的实习机会等。实习给学员提供机会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学生在完成一定的学分并达到一定的绩点之后可申请实习的资格。学校可设专门人员跟踪和统计学生的社团活动,并形成有效的记录。政府部门、学校应积极帮助在校生或青年后备人才争取国际组织实习机会,到国际组织实习实践是促进后备人才熟悉国际组织运作、理解国际规则以及促进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3.鼓励国外经历
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学员除了对全球和地区事务有深入的理解外,还应该具有跨文化环境下的沟通、协商和领导能力。这些特质必须通过国内、国外的学术、职业和文化经历来习得。因此,学员的成长和发展必须有相应的国际经历,在海外的学习经历将有助于学员开展一手的观察和研究并从多个视角来理解国际、全球和地区事务。学生被鼓励去海外学习,通过咨询学校的国际合作专职机构,在有学分互认的国际合作学校学习的学分将被认可。学校应制定海外学习课程详细的课程描述,并发布相应的目录。
大连海事大学学科专业齐备,师资实力雄厚,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瑞典等33个国家和地区的120所国际著名院校、单位正式建立合作关系,还与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全球海事培训协会(GlobalMET)、国际航海教师联合会(IMLA)、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国际航运协会(ISF)、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波罗的海航运公会(BIMCO)、英国劳氏船级社(Lloyd’s Register)等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因此,大连海事大学完全应该而且也有能力成为我国海事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五、结语
当前,国际社会存在着大量全球层面的跨国性问题,需要国际组织、地区组织和国家之间的合作,通过广泛参与、谈判和协调才能解决。此外,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国际和地区合作的重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并明确指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因此,交通运输系统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处于排头兵的位置。这其中的海上运输领域是一个充分国际化的行业,海事国际组织一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各相关单位应以战略性、前瞻性的眼光尽快制订切实可行的海事国际组织人才发展战略和行动方案,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战略实施。
[1] 牛仲君.国际公务员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 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 The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EB/OL]. [2017-08-10].https:// www.uia.org/yearbook.
[3] 宋允孚.国际公务员与国际组织任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 Structure of IMO[EB/OL].[2017-08-10].http://www.imo.org/en/ About/Pages/Structure. aspx.
[5] United Nations System Chief Executives Board for Coordination(CEB). Human Resource Statistics[EB/OL]. [2017-08-10].http://www. unsceb.org/content/un-system-human-resources-statistics.
[6] 滕珺,曲梅,朱晓玲,等.国际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人?——联合国专门机构专业人才聘用标准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4(10):78-84.
[7] 熊李力.专业性国际组织与当代中国外交:基于全球治理的分析[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8] 闫温乐,张民选.美国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经验及启示——以美国10所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课程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6(10):46-52.
[9] 阚阅.全球治理视域下我国的国际组织人才发展战略[J].比较教育研究,2016(12):16-21.
[10] 叶建忠.瑞士争取国际组织职员职位和培养国际职员的主要做法[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3,28(7):7-11.
[11] 闫温乐,张民选.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来自瑞士的经验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5(8):107-112.
G640
A
1006-8724(2017)04-0016-08
2017-08-3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大连海事大学面向国际组织培养及输送人才的对策研究”(3132016368);大连海事大学教改立项资助项目(2016Y10)
毕鹏杰(1979-), 男, 副教授, 主要从事航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