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工程观”理念下的航海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

2017-12-15

航海教育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航海应用型船舶

(钦州学院 海运学院, 广西 钦州 535000)

“大工程观”理念下的航海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

王丹,井燕

(钦州学院 海运学院, 广西 钦州 535000)

以钦州学院为例,以“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为指导,提出航海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三大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依托工程训练中心、省级优势特色专业和双师型师资团队三大平台,通过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质量监控与管理体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三大体系来培养基础实、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航海技术应用型人才。

大工程观;航海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引言

现代航海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船舶智能化、集成化、专业化等趋势日渐突显,对船舶综合信息系统的掌控能力成为新时期海员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鉴于此,航运企业在人才选拔时对航海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等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实践应用能力成为企业衡量学生是否具有胜任资格的重要标准[1-2]。在此背景下,钦州学院以“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构建“三能力、三体系、三平台”的航海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基础, 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实践应用和创新发展三大能力,对提高毕业生的质量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大工程观”航海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大工程观”是由美国工程教育者莫西斯提出的基于“工程系统学”的教育理念,通过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配置各方资源、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实践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到工程教育面向民众,为社会服务[3]。它很好地适应了航海技术人才培养的宗旨和目标。鉴于此,学校组建了航海技术专家委员会,走访调研多所航海高等院校、知名航运企业和海事管理部门,在分析反馈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自身特点,以航运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为指导,依托广西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借助工程训练中心和教师发展平台,构建出钦州学院的“大工程观”航海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来实现基础实、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航海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如图1)。

大工程观指导下的工程教育直接面向社会应用和企业需求,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三大特点。据此,大工程观的航海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综合管理、实践应用和创新发展三方面能力。其中,综合管理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有效交流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英语运用能力、跨文化合作与竞争能力、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实践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具备海员专项技能、海上船舶值班与避碰、船舶操纵的能力、货物积载与系固的能力、海上安全通信(GMDSS)的能力、远洋航行的综合能力;创新发展能力要求学生在探索海洋、驾驭海洋和保护海洋方面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发散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具备突破系统条框,大胆设想,合理推断的能力。

图1 大工程观航海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图

三、“大工程观”航海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

在构建大工程观航海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学校通过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质量监控与管理体系和创新能力培养三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工程技术、文化素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航运人才。

(一)构建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设置是“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核心。学校依托广西高校优势重点学科,积极推进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打破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间的限制,在广泛调研相关航运企事业单位意见的基础上,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采取航运企事业专家组审核制,制定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模块,并根据岗位要求的能力确定每个模块所涵盖的具体课程,实现教学内容和岗位能力的统合(见表1)。

表1模块化课程教学进程表

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如表2和表3所示,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前者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模块组成,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后者由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两模块组成,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1.理论课程模块设置

基础知识模块: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了解辩证思维和方法论,夯实语言基础,掌握数学、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知识、会利用互联网自主学习,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与沟通能力。

专业知识模块: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性质,掌握航海技术核心课程内容,熟悉航运经济与国际海事法规,具备良好的法治观念、职业观念和道德伦理观念,明确专业发展方向,能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下面模块做好铺垫。

表2 理论课程模块设置

表3 实践课程模块设置

2.实践课程模块设置

基础实践模块,让学生掌握水手工艺基本技能操作和海员专项技能,参加海事局组织的Z01等6项专业证书培训考试;

应用实践模块,让学生具备驾驶现代化大型船舶的能力、货物积载与系固的能力、远洋航行的综合能力以及组织经营管理船舶的能力。

在实践环节安排上,学校遵循认知实习、实践教学、航行实习的“三层次”教学模式。认知实习安排在第三学期,让学生在接触专业知识之前对船舶结构及其营运方式能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践教学贯穿整个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实践课程模块规定的所有内容,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 安全生产意识,提高操作技能。航行实习分配在第八学期,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派遣毕业生去航运企业随船实习,让学生深入了解船舶航行系统,将实践技能学以致用,具备分析和解决船舶航行问题的能力。“三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环环相扣、逐步提高[4-6]。

综上所述,如图2所示,基础知识模块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为另外三个模块提供人文关怀和智力支持;专业知识模块为实践模块提供理论保障和知识储备;实践模块则为专业知识模块提供实践的平台。四个模块相互独立、彼此关联、逐步推进,课程内容设置让学生在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对航海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各项能力均得到极大提高。

图2 课程模块间关系示意图

(二)完善质量监控与管理体系

为了确保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得到有效实施,学校专门成立船员教育质量管理办公室,拟订教学质量监测与管理规章制度,开展教学质量监控活动,通过实行三层次监控、三形式评价和三方面激励机制,将体系文件、课堂授课、实验实训、考试考核、毕业设计、学生管理、教改科研等内容纳入监控范围,并做好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反馈。

“三层次监控”指的是由学校、二级学院和教研室三方对教师的整个教学进程实施监控。“三形式评价”指的是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自我评价三种形式,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做出合理评判。“三方面激励”指的是通过推选教学能手、教学先进个人、教学模范标兵等方式表彰优秀、通过绩效调控手段对教学考核成绩落后的部门和个人做出惩罚、通过教学事故通报对不遵守教学规范的教师进行批评教育,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7]

在此基础上,学校把获取到的有关师德教风、知识创新、课堂组织、教学规范、教学效果和教学管理等信息反馈到二级学院,二级学院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全面整顿。对好的教学管理形式发扬光大,对存在问题的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原因并拿出改正措施。针对青年教师缺乏教学艺术和实操经验,鼓励他们参加岗前培训、校本培训、学历提高进修等,并定期派送到航运单位挂职锻炼、顶岗工作,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能力。发挥中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依托“双师型教师发展中心”平台,把“过来人”的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在师德修养、 知识更新、 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指导,并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个人研究方向和所担任的课程,进行教学研讨,促进老中青结合,提高教学水平[8]。质量监控与管理进程如图3所示。

图3 质量监控与管理流程图

(三)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根据“大工程观”航海技术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学校以教师发展平台和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提升创新师资,改革教学模式。以兴趣为导向、项目为驱动搭建多元化创新平台,提供资助载体。以航海文化建设为中心,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发扬学生探索精神。

1.提升创新师资,改革教学模式

学校定期派遣教师上船挂职锻炼,学习船舶新设备、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文化,以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以小班化授课为基础,推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把船舶工业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实践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鼓励学生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案。运用虚拟仿真技术,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船舶操纵模拟、智能导航模拟、船舶安全航行模拟等方面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训练。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广微课、慕课等网络教学新形式,利用网络互助平台帮助学生对船舶新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鼓励进行自主性、专业性、创新性的实验。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情感投入纳入考核内容,建立创新档案和成绩单,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情况。

2.搭建创新平台,助力创新实践

围绕“大工程观”航海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兴趣为导向、项目为驱动,搭建多层次创新平台,构建了集“项目申报、教师指导、培训研讨、创新实践、监控管理、评价奖励”于一体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学校组织校内和企业专家组成专家小组,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把握方向、制定规划、协调项目的申报与审核。在此基础上,以二级学院班集体为单位,根据双向自愿选择的原则,由学生自由组建团队,选定指导教师,在创新项目选题、立题,方案构思、技术指导、项目制作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学院定期邀请相关行业专家、企业人士来校做创新讲座论坛,分享最新行业动态,通过现场答疑,学生将创新想法与专家、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学校根据学生创新需求,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园、校外创新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自主创办大学生创新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组织,并给予场地、工具和设备的支持,把工程训练中心和航海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作为学生课外实践基地。在此平台上,学生将创新项目通过实践变成现实。为了能保证创新活动顺利进行,由教务处、学工处、二级学院组成的三级监控部门对项目的申报、实施、结题进行全程监控与管理。通过对项目的结题验收,由专家小组、指导教师和学生社团对创新活动做出考核与评价。在奖励机制方面,除了对创新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外,对优秀项目团队进行表彰,并纳入学生量化考核中,在成绩评定和学分核算方面有所倾斜。在课时分配、绩效考核和科研量计算等方面对项目指导教师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体现,以提高指导教师参与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3.营造创新氛围,加强人文保障

把航海文化逐步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严谨求实、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创业作风,增强团队合作性。成立航海专业图书馆,购置航海工具书、船舶模型、船舶用品等扩展学生的创新视野。每年开展航海文化节,通过知识问答、船模展示、撇缆、插钢丝、编绳结等海员技能大赛,创新和丰富航海文化活动的载体,不断弘扬航海精神,共筑航海梦。定期举办航海专题讲座,邀请航运界人士给学生介绍现今船舶工作情况、船舶新技术的应用、对毕业生的新要求等,解答学生对创新创业前景的疑惑,让学生加深对航海职业的理性认识,对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领域及研究方向有初步了解,能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有所规划。

创新师资队伍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方向引领和教学保障,创新实践平台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实施载体,创新氛围营造则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精神保障。通过多举措、多方位、立体化的设计,钦州学院“大工程观”下航海类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大发展,多项创新项目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见表3)。

表4 钦州学院2014—2016年航海专业大学生创业项目

四、结语

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钦州学院航海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证明了“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是指导高等航海院校工程教育改革的正确选择。经过近三年来摸索与实践,钦州学院在培养“理论基础宽厚、工程实践扎实、创新能力突出、人文素质兼备”的高级航海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航海类毕业生已经服务于北部湾、珠三角、西南地区的航运企业,部分学生通过外派形式从事国际远洋航行。在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中发现,就业学生的口碑和声誉良好,在应用能力和职业人格等方面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1] 应业炬,王伟.船舶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船海工程,2011,40(4):55-57.

[2]严谨,张娟.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三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船海工程, 2014, 43(1): 18-20.

[3]王淑芳,金涌.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下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1 (1):13-19.

[4]白兴兰,应业炬,谢永和.海工类“333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 3: 196-199.

[5]刘井飞,郝佳彤.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 2015, 9: 104-106.

[6]贾历程,林小峰.应用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探讨[J].教育探索, 2013, 6: 96-98.

[7]王克臣,冷超.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按大类招生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以哈尔滨学院为例[J].教育探索, 2016, 12: 80-82.

[8]孟巧,罗霁,李洪智.新形势下船舶专业的人才培养探讨[J].船海工程,2014,43(1):45-47.

U676.2

A

1006-8724(2017)04-0028-05

2017-07-10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A类项目(2015JGA366,2016JGA357)

王丹 (1982-), 男,讲师,主要从事航海安全技术与航海教育改革研究。

猜你喜欢

航海应用型船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大航海争霸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船舶!请加速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航海博物馆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