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公共管理的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研究

2017-12-09曹丽娟

考试周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大学生就业

曹丽娟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不断改革,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故在本文中对基于新公共管理的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大学生就业;困境研究

一、 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

(一) 高校专业设置滞后,就业指导与培训流于形式

1. 专业结构不合理,相对于市场需求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因此必须不断优化教育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是,市场需求瞬息万变,这就决定入学选择的热门专业,在经历教育时间跨度后已人满为患,因为市场早已完成了其自动调整的功能。因此,“高校的专业结构、课程、教师设置无法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及时调整,使得部分热门专业人才‘过剩,部分与经济社会需求高度相关的专业人才却又短缺的奇怪局面”。

2. 高校就业指导不够完善

首先,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较低。目前,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偏少,而且大多是从学校教辅或行政岗位上调配或者由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或辅导员来填充,缺乏专门的职业指导训练,高级职业指导师更是凤毛麟角。必将影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其次,就业经费短缺,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一是人员少且大量事务性工作耗费了其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很难顾及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求职心理辅导等工作。二是就业经费短缺导致就业指导形式及内容很单一,指导时间和对象相对集中,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二) 用人单位择人理念偏差,忽视大学生特性

首先,不少用人机构认为,招聘高学历的毕业生可以提升自己声誉,用人学历化,造成高学历人才不足、低学历供过于求的假象,和“人才高消费”的浪费现象。其次,许多单位进人更慎重,既关注学习成绩和政治表现,又注重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就业歧视”依然存在。最后,用人单位急于让新人胜任岗位、创造效益,过于强调工作经验,而忽视大学生的潜力与可塑性。

(三) 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自我定位不准确

1. 择业观念陈旧

就业期望值过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仍然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再有,毕业生由于对自身能力和社会需求缺乏清醒的认识,缺少自我选择和独立决断的能力,极易受环境影响,直接导致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盲目的择业观、求专求稳的择业观以及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的择业观等非理性观念。

2. 能力欠缺,自我定位不准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却不能与时代同步,不能认清客观事实,正确定位。部分大学生仍停留在入学前的学习方式上,只重学习,忽视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不能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另外,由于对专业的认识不足以及大学学习模式的转换不适应,致使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不足,更谈不上为就业和未来发展做有针对性和实质性准备了。

二、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改善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一)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1.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批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来增加大学生就业人数。

有调查显示,民营企业是吸收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所以,国家就出台政策,采取措施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对电商的大力鼓励与支持,使一大批中小企业从中找到生存发展的道路。而大学生又是走在时代最前端的人,对网络的了解要高于其他人,所以大学生们就可以在這样的企业中找到用武之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 社会舆论的引导

首先,要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督,有意识的引导新闻媒体客观的报道,理性的分析,并且要能做到及时地消除不实报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媒体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大学生就业的各种选择,应该给那些积极创业和到最基层工作的大学生予以肯定和支持。并对其进行正面报道与宣传,要能够真正地担起引导大学生就业的责任。

(二) 高校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要进一步改革教育模式,及时更新专业课程内容的同时,要有针对性的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相关方面专业技能。因此,高校应该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增加新颖的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社会变化的敏感程度,及时地调整学习内容及方向。

2. 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正确就业观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业观的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之中。这就要求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做出详尽的规划。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及时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政策的宣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前能够及时的进行角色转换,在离开学校之后,能够很快地融入到新的企业生活中去。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三) 用人单位提供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1. 用人单位规范招聘条件

用人单位不能简单地根据应聘者的性别、身高、外貌、毕业院校、学历等条件来决定是否录用,而是要考虑他们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2. 用人单位加强与高校交流

首先,用人单位应树立良好的用人观念,转变用人机制。用人单位应大量吸收具有潜力和踏实工作的毕业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长期稳定地工作。其次,用人单位要有“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积极加强和高校的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有好处。最后,用人单位还应主动参与人才培养,根据市场发展相应调整部门,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使他们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 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1. 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就要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认真的学习专业课程,并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学会总结与归纳。专业知识是就业的基础,可是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专长,例如在大学期间多参加活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和社交领域。

2. 准确自我定位,提高自身竞争力

首先,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扬长避短,要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点在哪里,能够将兴趣转换成为工作,是最好的选择。其次,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最后,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不是最喜欢的工作岗位。要学会转换和变通,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

3. 要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先就业后择业

作为应届毕业生,最缺少的就是实际的工作经验,而企业满意、可以得到重用的员工却往往都是要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所以,应届生首先就是要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工作经验是在工作过程中慢慢积累总结出来的,所以,毕业生一定要知道工作上升的顺序,要先就业再择业。

我国一项长期的政策就是促进就业,实现就业关乎人民的直接现实利益。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更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关注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但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改善我国教育机制,提高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高校应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社会应该提供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的机会,大学生本身则应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任鹤飞,王育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转换思想观念[J].人民论坛,2015,(23).

[2]赵颂梅,丁国钰.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1).

[3]王刚山,方文龙.权利与权益: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新探[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5,(03).

猜你喜欢

新公共管理大学生就业
继承与超越: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
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
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自贸区的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