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教育在幼儿园活动中的渗透
2017-12-08霍媛��
霍媛��
摘要:幼儿时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为他们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幼儿园活动丰富多彩,而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更易于引导学生接受知识受到教育。伴随着绿色环保发展理念的深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从小培养幼儿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的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逐步引导幼儿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幼儿从小就懂得爱护环境。
关键词:环保教育;幼儿园活动;渗透
英国作家萨克雷所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伴随着他们的一生,倘若学生在早期就培养了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日积月累,将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幼儿园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应着力于在幼儿活动中进行环保意识、环保行为的渗透教育,让学生得以在日常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一、 在幼儿园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俗话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们正处于3—6岁之间的年龄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正面临感官、神经系统的巨大变化期,他们的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正如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旅途的重要站点,更是一个转折点。在历史的长河中,幼儿时期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对于孩子来说,却足以绽放出自己生命的成长之美,足以谱写出动人的乐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时期是充满希望和培养良好品质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孩子“人生第一逆反心理期”。对于幼儿园的活动来说,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丰富多彩特点,使得在日常的活动中,极容易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目前全世界都在面临着严重的能源紧缺和生态失衡问题。面对着日益匮乏的生态资源,保护环境生态平衡已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把环保教育落到实处,从娃娃抓起,从点滴抓起,在日常的生活中寻找教育契机,让幼儿不由自主地、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环保知识的渗透教育。
二、 幼儿园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 从细节抓起,寓教育于常规活动中
幼儿的日常生活比较繁琐,其包括了晨间谈话、吃饭、睡觉、洗手、集体活动等等。这些生活看似平凡,实质却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环保教育内容,倘若教师能够从这些生活琐事中的细节入手,抓住教育契机,这些生活活动将会成为幼儿培养环保意识,养成保护环境行为的良机。譬如说:在幼儿用餐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幼儿正确用餐,不浪费粮食,并对一些表现好的孩子进行表扬,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其他孩子;在幼儿洗手时,就可以鼓励他们开小水,随手关水龙头,不浪费水等。久而久之,教师要求幼儿不断重复和强化的这些行为就会不自觉地转化为幼儿的自觉行为。要知道,生活本来就是一本教科书,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蕴含着环保教育的契机,甚至每一件小事都和我们周围的环境相关。教师只有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联系他们身边的一些日常生活,进行渐进式的渗透教育,才能够让幼儿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萌发情感,从而逐步升华为一种理性认识,学会保护环境。
(二) 寓理于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幼儿时期的孩子天真活泼、贪玩好动,他们对游戏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兴趣。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会全身心投入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割的。”针对传统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强调提出“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因此,在开展幼儿活动时,教师应要运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来创设活动情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条件。当然,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考虑到活动内容和孩子的实际情况,视情况而定,因势利导,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增强对环保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继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自觉主动保护环境。
譬如说:在日常的手工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们从家里带来各种废弃物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孩子们对这些废旧物品进行分类,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游戏,按照游戏规则:孩子们都是设计师,比比哪个小组的美工作品最漂亮。如此一来,孩子们开始动起手来做他们擅长的手工艺品。有的孩子用贝壳粘成了一幅五彩的装饰画;有的孩子用废弃的干花、干草制作了贺卡;还有的孩子用树叶做成了书签……在整个游戏活动中,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其中,不仅动手能力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学会了废物利用,明显提高了自身的环保意识。
(三) 开展节约资源活动,在游戏体验活动中塑造品质
幼儿园应注重课内外教育的结合,除了在日常活动中普及节约理念,渗透环保教育外,还应开展以建立“节约型校园”为主题的绿色文化教育活动,把教育切切实实落实到行为之中,以保证增强环保渗透教育的实效性。
1. 充分发挥班级主题活动在节约、环保教育活动中的育人功能。幼儿园应定期开展以“变废为宝”为主题的手工制作活动,并在每个班级里面评比出一名手工能手。这样一来,学校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育学生利用废弃物品,变废为宝,还可以在活动中影响学生,以身边的事例教育学生,学生的环保、节约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争先恐后加入节能环保的行列。
2. 实施以“节约是美德”为主题的废品回收活动。学校的每个班级都设立了相应的废品回收站,师生所用的废纸、塑料用品等可回收物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类并回收到学校设立的废品统一回收处,由学校组织人员如期进行回收和处理,由回收物品所得的费用可拨回班级作为班费或者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孩子,让学生感受废物利用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四) 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性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动作endprint
幼儿对垃圾的概念并不是很明确,一些懂事的孩子会知道把脏的、不要的东西扔到垃圾桶里面去,但是幼儿园里面的仍旧有部分小朋友尚未形成这个好习惯。
案例分析:
[案例基本情况]
芳芳,女,5岁,大班学生。5岁的芳芳长得乖巧伶俐,十分讨人喜欢,她十分喜欢画画。但是,芳芳对保护环境的概念并不明确,她总是习惯把不要的画纸揉一揉,要么随手丢在抽屉里,要么趁其他小朋友和老师不注意时丢在课室的地板上,严重影响了课室的整洁。
[案例原因分析]
芳芳之所以不讲卫生,乱扔垃圾,其主要因素是因为孩子自身并没有树立讲卫生的意识,没有参与打扫清洁卫生,没有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教育策略及效果]
根据案例的实际情况,经过问题分析,我进行了如下教育活动:首先,我在芳芳再次扔垃圾到地板时,和她进行了一个谈话,并利用挂图的作用创设了相关情景,让她能够直观性地感知到不能乱扔垃圾,对环保有一个基础性的了解。与此同时,我还对她实行了鼓励教育,在她把垃圾扔到垃圾箱时,当面表扬她,让她明白到,把垃圾扔到垃圾箱是一个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值得表扬的行为。渐渐地,芳芳变了,画画完后,她不再把纸扔到抽屉或者地板上。当然行为规范纠正教育不可能凭我短短数日就能改进,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我们还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加提醒、督促、鼓励,并予以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慢慢地孩子会改变的。
[教育思考总结]
芳芳的成功,让我对行为规范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结合孩子实际,进行针对性教育的重要性。儿童时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倘若我们能在这一时期帮助学生找出他们身上所存在的问题,并从他们的问题出发,去探究与分析,从而反馈到我们的教育活动之中,那么势必能够对这些不良行为进行转化,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俗话说:“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出幼儿园各项活动的渗透教育功能,多分析幼儿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对症下药,纠正孩子不正确的动作,帮助孩子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三、 结语
总而言之,保护环境是利及千秋的事业,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幼兒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把环保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幼儿的身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要深刻感受到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幼儿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将其逐步渗透到日常的活动中,让幼儿从小就懂得爱护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李雯.小舟撑出绿荫来——幼儿园环保教育的实践研究[J].当代学前教育,2009,03.
[2] 田素娥.当前幼儿园环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
[3] 李红霞.环保教育必须从孩子抓起[J].环境教育,201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