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背景下关于初中德育工作的思辨
2017-12-08王迎春��
王迎春��
摘要:本文以科尔伯格人类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南部中学德育实践经验,重点探讨德育观念、德育内容和德育工作方法所存在的优点和局限性,试图从德育方法的思辨角度,为教师德育工作更优化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在新型课程改革的现代教育背景下,四川各个初级、高级中学都集中开展了德育创新活动的各种探索。德育创新已经成了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就如何在德育工作方法上进行创新,这一领域还有待深入探索。德育创新一定得建立在理论完善的情况之下。在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国家特色德育的道路上,回归本源,深刻分析当代社会、学校、学生的本土特点,才是德育工作开展起来的立足点。
一、 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德育观念
传统的德育观念一直是教师赖以支撑德育教学的观念。传统的“好孩子”标准:勤奋好学、热爱劳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这样一些观念或多或少地存留在70后甚至80后教师的心中。这里所说到的“好孩子”标准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每个老师对“好孩子”的标准也各有不同,这就对教师有效实施德育工作造成了困扰。
那么应该如何更新德育观念?
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德育,就需要各个学校以各自学生所适合的“德育观念”为抓手,以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师生平等与否是区别传统教育观和现代教育观的重要标志。现代德育要求老师成为学生的‘导师兼朋友”。当学生对新时代的认知发声改变時,学校教师也应适度调整原有传统的德育理念。
以下以南部中学为例,分析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德育观念。一个具有百年办学经历的学校,目前拥有初中、高中两个校区。学校办学的思想:“德才兼备,和谐发展”。学校办学的教育理念:“和、实、严、新”。现在的校训:“和谐、务实、严谨、创新”。结合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方针,学校认为学生首先必须成为一个适应时代需求的人,做到善于通过交流、交往的途径学习,构架自我评价体系雏形,最后成为一个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人才。其次,还对青少年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提出要求。鼓励学生在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的同时,积极发表个人观点,充分体验道德情感案例,进行移情德育教育。
二、 德育目标衔接化
德育的目标建立在德育观念之上,直接指导德育工作有效实施。“国家对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要求是注意发展性,与时俱进,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可持续发展观,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德育目标除了需要坚持发展性观,还要坚持德育目标的衔接化。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刚从小学升到初中,经过了小升初的考试压力,他们在进入初中的第一年有着有别于初中其他高年级的心理状态。首先,从人类心理发展规律来说,初一学生正处于从童年期进入青少年期的转折点(12岁左右),他们此时的心理发展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他们有时候让人感觉十分独立,有时又依赖别人,有时自觉,有时幼稚无律。其次结合科尔伯格的三层次有阶段道德认知理论,大部分的初一学生都应进入到了习俗道德时期。该时期内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好孩子”定向阶段,第二阶段为遵守法规和秩序取向阶段。综上,初一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心理状态都呈现出衔接化特点。因此,初一学生的德育目标需要衔接化。
12岁左右的孩子年龄偏小,自理能力较差,特别是行为习惯方面容易退化,甚至比五六年级的小学生的习惯还差。以我校为例,初一的德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自主学习和监督的习惯。其中初一学生思想上要达到三点目标:团结友爱、学会感恩、合作竞争。团结友爱是三点目标中最重要的,学生升入初中后面临着一个班级的陌生同学,他们首先要学会如何最快地融入集体生活,并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在这个班集体里,他们将要学习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初中部直升入高中部)。我校对初一德育目标做出的三点规划正体现出德育目标的衔接化。
三、 德育内容的时代性
中小学德育内容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各个学校在国家规定的年级德育目标下都制定了具有层次递进的教育内容。我校初一学生的德育内容主要是通过各种班集体活动,学生自由地融入学校的氛围中;通过人文关怀,学生能逐渐提高生活、学习的自主能力。为了初中后两年的艰苦学习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四、 我校每月实行以一个月为周期的主题班会、队会活动
同一个初一年级,不同班级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各种活动。如:端午节这一个月里,有的班级组织学习了《离骚》,有的班级排演了《屈原》的现代话剧,有的班级进行了“爱国主义”辩论会等等。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端午节这个节日。虽然学生们的表演、朗读、辩论都不是专业的,但是他们给学校其他同学带去了新鲜感。
五、 各类德育方法的优点及局限
(一) 个性化德育
学科教学有因材施教,德育方法也因学生个性差距做出调整。进入初中阶段,正处于转折期的初一学生具有比小学生更强烈的自我独立意识,他们不愿接受学校整体划一式的教学,希望老师能给予他们更多个性的关注。在这一时期,他们既是离群的个体,又有融入集体生活的欲望,心理状态总是在矛盾边缘挣扎。这一矛盾的心理特征一直会伴随他们整个青少年时期。因此,我校除了开展日常全校统一的教育内容外,也逐渐关注到极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在每个年级办公室的通告栏里张贴一些学生的德育案例情况,将不同类型的学生,归类之后贴在通告栏里方便各位任课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德育情况。这样即便是一个新进不久的老师也能够马上进入到高效的德育工作中。
当然,我校的个性化德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校的此类德育方法是引进了国外的案例,与国外不同的是,我校的教师办公室并不是一个教师拥有绝大权利和自由的办公场所,学校不会明文规定学生不得进入教师办公室。所以,如果一些学生在办公室里看见了这一些德育的案例,他们会告诉其他同学,并把其他同学的德育情况作为闲聊对象进行调侃。因此,我校在张贴这些姓名、班级、德育案例分析时都配有封面,并在外边上锁,这样做既保证了学生不会轻易看到,也能方便教师们检索学生的德育情况。endprint
(二) 移情式德育
通常移情式的德育方法经常会运用到语文学科的教学当中。教师希望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能自觉地激励自己进行换位思考。这样的一种思考方式,是小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因为他们仍处于他律的心理認知阶段。而初一学生的心理状态正处于去权威化的萌芽点,他们由于生理上所发生的变化,开始渐渐从关注自己,转向关注别人,关注异性。他们那种渴望被重视的心态,也许正可以为移情式德育作铺垫。他们对于自我的认知可以从简单地参与班级管理开始,在教育和监督别人的同时,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在慢慢学会体谅同学、家长的时候,他们正进入了一个自我德育的移情。
因此,移情式德育方法的局限和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息息相关。移情式德育如果没有配合一定的法制教育,那么移情式德育很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当一些学生成为具有“双重性格”的“好孩子”时,他们是十分容易走上歪路的。尽管他们在学校里尽力地表现出自己的完美,但是一旦离开学院,他们便不会自觉遵守公共道德,有的人不会在公交车上给年老体弱的人让座,有的在人流聚集的地方帮助犯罪分子实施偷窃。这些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们,不少是缺乏法律知识而被利用的。因此移情式德育方法必须要结合法律知识的教育,不可以把社会的两难问题生搬硬套地直接灌输给学生。
(三) 隐性德育
著名科学家伽利略曾说:“人不可被教,只能帮助他(她)发现自己。”根据这样的一句名言,众多学校开始利用时间、空间上所有能够利用的资源去安排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项日积月累的渗透工程,相信总有一天会滴水石穿。
首先,隐性德育方法是十分适合初一学生的主体意识的。他们已经不像小学生那样乐意听老师一遍一遍地耐心说教。如果他们主体意识是排除的,那无论说什么内容,什么时间说、怎么说都是于事无补的。
其次,隐性德育更会注重德育教学的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我校在这方面,实施了具有德育渗透的校园文化。利用学生在校的时间里,组织和学校各类“节日”有关的黑板报、小抄报评比。将学期中一些有意义的节日和德育工作相结合,例如在“三八妇女节”进行母爱感恩的演讲比赛,并邀请学生家长莅临参观、评选。另外,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社团活动,联系家委会成员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图书馆、水族馆、植物园、垃圾处理厂、水质分析检测机构、消防队、派出所各类公共服务单位,参与社会实践。这样亲眼所见的、亲手所做的都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让他们感觉真实的社会离他们并不远。
同样,隐性德育方法也存在着局限性。隐性的德育方法虽然实施起来不会被时间、空间所限制,但是这种方法所获得的德育效果却不是能够明确评估的。隐性德育的方法适用于大范围地教育,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其方法能多高效地促进德育工作,还需要一套完备的评价体系。这些评价又不能是单一化的,必须多层面、多样化评估,才能有效地反馈德育工作成效。
六、 小结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和老师处于平等地位。教育工作者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坚持多种德育方法并用,在不同的场景下,选择最合适的德育方法、德育内容,才能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