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的德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

2017-03-21刘钰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德育方法现代价值论语

刘钰

[摘 要] 《论语》是孔子德育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研究孔子德育思想的基本资料。本文以《论语》中的德育方法为研究对象,对学思并重、自省自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愤起悱发、鞠躬践行的德育方法进行了阐述,并从促进当代德育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论语》德育方法有助于引导德育内化、加强德育实践的现代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加强和改进当代德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论语;德育方法;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60-02

《论语》是儒家德育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我们研究孔子德育思想最基本、最可靠的历史资料。孔子将其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孔子长达一生的德育实践中,有许多的德育方法曾被孔子所采用,他也根据实践经验创立了一些新的德育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当代德育的发展仍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本文选取《论语》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方法来进行论述,并对其现代价值进行分析。

一 《论语》德育方法

(一)学思并重,自省自讼

孔子认为,经过学与思相结合的活动,人们实现“仁”,继而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针对如何对待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的著名论断。学习和思考应该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只学习不思考,就不能实现所学的知识内化吸收,只思考不学习,最终也只会一无所得。“学”是一个对知识进行积累的过程,在“学”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加入自己的观点,使其成为自己的思想,这就是“思”的过程。孔子曾说“吾犹及史之阙文也”[1]、“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1],孔子反对对书本知识的盲目崇拜,也反对对他人所说之词盲目苟合,他强调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学思并重”的基础上,孔子首先提倡“自省自讼”,要求人们不断反省自己,在自省中促进自身的发展。“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特别是比自己贤明之人,同时也要在看见他人的短处时能够及时反省自己,提醒自己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改善自己的不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这是说对于他人的优点要善于学习,对于他人的错误要反省自己的行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通过不断的反省,将自省与忠、信、学联系起来,在“自省自讼”中提升自己。

(二)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孔子的德育对象十分广泛,涵盖社会的各个阶层。因此,他在德育实践中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论语》中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仲弓问“仁”,孔子回答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张问“仁”,孔子说“恭、宽、信、敏、惠。”[1]对于不同的弟子,孔子对“仁”的解释也有异。这体现了孔子为师十分注重观察弟子的特点,善于将“因材施教”的方法贯彻于德育活动的始终。“因材施教”能够极大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一方法在现代德育实践中仍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孔子不仅开创了“因材施教”的德育方法,在德育实践中孔子也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工作,强调“循循善诱”。孔子所说的“循循善诱”,在德育实践中又可以细化为有耐心、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正面激励学生三个方面。翻阅《论语》一书,能够了解到,孔子为学生解答各种问题时总是不厌其烦,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时,孔子总是能够用语言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在这种方法下,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这就是“循循善诱”的智慧。

(三)愤启悱发 践履躬行

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孔子特别看重对弟子的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学生自己努力思考却无果时再去启发他,在学生理解却无法表达时再去引导他。对于孔子的这一言论,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是这样理解的:“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2]只有学生先“愤”后“悱”、举一反三,老师的启发才能起到关键作用,才能达到德育所期望的效果。

经过“愤启悱发”使知识得到内化,但孔子认为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不运用于德育实践仍是不够的。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书读的再多,却无法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那么读再多的书也是无用之功。孔子还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1]将“践履躬行”的思想带进德育实践中,引导人们做到“知行合一”,在此基础上倡导举止合乎“仁”和“礼”,从而能达到德育目的。

《论语》中的德育方法是《论语》一书的精华之处,深入理解《论语》德育方法是我们挖掘《论语》德育方法现代价值的前提。上文对《论语》中重要的德育方法进行了梳理,对“学思并重、自省自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愤启悱发、践履躬行”的德育方法尽可能全面的进行了分析,下文将对《论语》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进行挖掘。

二 借鑒德育方法 开辟德育新思路

《论语》德育思想是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精髓,对于当代德育理论和实践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在这一层面上,《论语》中所述的德育方法正好能够给现代德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有助于当代德育新思路、新方法的开辟。

(一)引导德育内化

孔子非常重视当代德育的要求和人们自身内心道德诉求的转化,强调引导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能够反省自己的行为,将德育内化成自己的需要,。在现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现实下,通过德育使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当代德育的内容,从而自觉的遵守道德规范。

首先,借鉴《论语》中“学思并重”的德育方法,引导人们自觉的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德育的内化。在德育实践中,孔子首先总结出了“学思并重”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放在德育实践中的首位。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应同样重要,只采用其中一种方法而忽视另一方法是不可取的。在现代社会中,有过分注重应试教育,突出课本知识而忽视学生自身需要的现象,要改善这一现象,需要从当代德育方法的创新入手,借鉴“学思并重”的德育方法,引导德育内化。

其次,借鉴《论语》中“自省自讼”的德育方法,引导人们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促进自身的发展。孔子在“学思并重”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习、要思考,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行为。孔子将这一方法总结为“自省自讼”。在当代德育实践中,有一味向受教育者灌输德育理论而忽视受教育者自身反省思考的现象,要促进当代德育的持续发展,就要改善这一现象,在当代德育实践中借鉴“自省自讼”的方法,引导受教育者在自我反思中实现德育的内化,促进当代德育的发展。

最后,借鉴《论语》中“因材施教”的德育方法,根据个体的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从而促进德育的内化。在当代德育实践中,这种德育的内化至关重要。孔子特别重视“因材施教”的方法,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他们的教育也应该有所区别。自身能力素质比较突出的学生,他们的道德的内化及养成不会需要太多外界的指导,而对于其他的学生而言外界的引导教育特别重要。借鉴“因材施教”的方法,结合“学思并重”“自省自讼”的方法理念,引导学生将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修养,引导德育的内化。

(二)加强德育实践

重视德育实践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一大特征,通过德育实践,孔子总结出许多具有借鉴价值的德育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只有通过德育实践的活动,让人们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获得更直观的感受,才能不断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真正将德育要求转化为人们的内在的道德诉求,完成德育的内化,从而加强德育的实效性。

首先,借鉴《论语》中“愤起悱发”的德育方法,提高学生进行德育活动的自觉性,从而加强德育实践。“不愤不起,不悱不发”是一种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的思想。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思考。在现代社会中,确实存在侧重于对受教育者的引导而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思考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应从当代德育方法上着手,以受教育者的立场出发,借鉴“愤起悱发”的德育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发的学习、思考,重视德育实践的作用,以此开辟当代德育的新思路。

其次,借鉴《论语》中“践履躬行”的德育方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觉的运用于德育实践中去。孔子认为,经过“愤起悱发”实现了对受教育者的引导还不够,还要引导受教育者在德育实践中亲自去践行,才能真正的完成德育的任务。同时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注重每一项细小的道德修养,让人们在德育实践中去学习、感受,引导人们实现德育的内化。借鉴“践履躬行”的德育方法,引导每一个人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在实践中真正地认识自己,养成“践履躬行”的好习惯,能够自觉主动的接受德育,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将德育理论的学习与德育实践结合起来,真正使当代德育的价值得到体现。

最后,借鉴《论语》中“知行合一”的德育方法,既重视德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德育实践。孔子既重视对受教育者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自觉思考的引导,也重视引导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学习。这一方法强调的是在德育实践中对知识的检验,将所学的知识变为受教育者的行为,特别是将德育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在现实社会中,要想改善当代德育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向、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就需要从德育的源头出发,也就是从德育方法上来思考。由此可见,“知行合一”的德育方法对于加强德育实践以及当代德育新思路的开辟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孔丘.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南懷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德育方法现代价值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提升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互联网时代高中德育方法的变革
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
城市高中生思想行为特点与德育方法创新研究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