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史家大院初探
2017-11-11贾鹏
贾鹏
史家大院位于卢氏县官道口镇瓮关村,地处卢氏、灵宝、洛宁三地交界,西距官道口镇约15千米。该地四周群山环抱,偏僻幽远,道路蜿蜒曲折,历史上人为破坏较少,使得史家大院这一片古建筑得以幸存下来。
瓮关村的村名形成还有个有趣的来源。据村里老人讲,村边的小河在流至村前约300米一悬崖处形成瀑布,日积月累,流水将崖下的一处石板冲刷出一个如瓮似罐的潭,人称“瓮罐”,村名由此得之,后来念转成了“瓮关”。
该古建筑群为一晚清时期史姓官员家宅,当地人称“史家大院”,占地10余亩,坐北向南,依山势而建,北高南低,宽60余米,一字排开。该建筑群由5座大院10余单体院落构成,彼此之间有门廊相通,自东向西延伸200余米,蔚为壮观。房屋均用山石打基,青砖筑墙,白灰抹缝,灰瓦覆顶,砖作脊。门庭处以石条作台阶,青石门墩,木门高槛,砖砌门楼。房屋主体用硬木作架,棂子门窗,木板隔墙,做工精细。整个院落屋宇轩昂,风格古朴典雅。
史家大院最初只住着史姓人家,20世纪50年代初土地改革,部分院落被分给了穷苦人家,至今仍有18户人家在此生活。
其中一座院落门前现存有拴马石柱及上马石,大门前有七个台阶,又名七阶连成,寓意史家有人在朝廷做官,大门上方有二龙戏珠精美雕刻。进大门后影壁上开一个香炉,当时应供奉着土地神,墙面主体用方砖铺成对称的菱形,上下两边分别装饰四块花卉、神兽砖雕,雕刻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二门两边有一副对联“勤俭黄金本,诗书丹桂根”,字体遒劲有力。进入二门中间为一正房,左右各有一问厢房。据现住在该房屋内的村民讲,该房屋最初主人为清时一名官至兵部侍郎的史姓族人,然笔者仔细查阅了光绪《卢氏县志》,并未发现相关记载。
另外一座院落,东边侧门上书“光裕居”三字,寓意光前裕后,为祖先增光,为后代造福,寄托了主人对伟大功业的追求。二门门上有雕花,至今清晰可辨,门墩上雕刻花卉图案。门口有一副对联,门楣是“闲家有法”,上联是“忠厚留有余地步”,下联是“和平养无限天机”。进入二门,中间为一正房,左右各有一间厢房。正房门口上书“堂构复敦”四个大字,屋内左右两个房间门楣上分别是“居敬存诚”“崇德修业”。西边每间房屋门窗原本都有精美的雕花,可惜在“文革”期间大多遭到破坏,偶尔能够看到个别图案幸存下来,栩栩如生,不禁令人心生感慨。每问房屋都有雅称,如供主人娱乐休闲的“康乐轩”,藏图书的“石室”,写字著文的“翰墨林”,读书之所“醉书乡”等。置身院落中,除感受屋宇轩昂、古朴典雅之外,还能体会到主人高深的文字造诣和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及崇高的人生理想。
据现在居住在该房屋的村民讲,该房屋最初主人为晚清辉县县令史一高。笔者查阅了光绪《卢氏县志》,发现一条相关记载:“同治,史宜杲,由廪贡任辉县教谕”,验证了村民的说法。只是名字应为“史宜杲”,而非“史一高”,因为村民的说法大多是口口相传,真实名字的后两个字“宜杲”误传成了“一高”,符合情理。另外史宜杲的官职应为辉县教谕,而非县令。在相關史料匮乏的情况下,笔者以为县志中相关记载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史家大院”对研究豫西山区古民宅建筑特点、民俗民风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013年7月,瓮关村被列入首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2月,史家大院被列入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笔者在走访过程中,不断听到村民希望尽快开发村子的旅游资源,以改变其生活境况的呼声。当前,大院的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尚处于村民自发保护阶段,这样的保护能坚持多久?大院未来的命运不禁让人担忧。古村落孕育了中华传统文化,也承载着我们的乡愁。每个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保护好它们,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根,留住我们民族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