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舞出忠义诚信
2017-11-11苏翔
苏翔
《左传》是最早用文字记录“赵氏孤儿”故事的史书。到了西汉,司马迁根据《左传》中所记载的故事内容并结合他在民间搜集的相关资料,加以整合记录在了《史记》中。元朝时期,纪君祥又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并且参考了刘向所编著的《新序》和《说苑》,进一步对“赵氏孤儿”的故事进行深入研究和艺术创作,最终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赵氏孤儿》。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一书中明确指出:“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就其存者言之:如《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火烧介之推》《张千替杀妻》等,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离终弃之事也。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问,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阐明了《赵氏孤儿》在中国历史文学舞台上所占据的文化地位。
20世纪以来,该剧以众多新形式被多次搬上荧幕和舞台,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2016年,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艺术家们把《赵氏孤儿》编排成了一部大型的民族舞剧,《赵氏孤儿》首次以舞剧的形式搬上舞台,为这部经典作品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给中国的文艺宝库增添了新的艺术佳作。
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節往往是作为舞剧的首要组成部分存在的,舞剧《赵氏孤儿》的整个框架要精简明了,内容要精练集中,并且深度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丰沛人物的情感,具有感染力。
因此,为了凸显舞剧中“剧”的概念,并且让观众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融入剧情,舞剧《赵氏孤儿》在剧情结构上采用了“线性结构”这一传统的舞剧结构形式。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艺术家们以程婴为主线,对故事进行了高度概括,集中浓缩、凝练故事情节,不仅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完整地演绎出来,而且还明确、清晰地为观众提供了整个故事的情节主线。
《赵氏孤儿》舞剧分为上下两个篇章,共四幕,每幕展现不同的主题思想。第一幕:屠岸贾大肆屠杀赵家满门,危难之中,庄姬将赵氏家族唯一的血脉托付给了程婴,程婴欣然接受。第二幕:屠岸贾欲斩草除根,将赵氏一族赶尽杀绝,不留后患,全城大肆搜寻赵氏遗孤,在危难之时,程婴牺牲了自己的亲骨肉,将全城婴儿和赵氏孤儿的性命保全了下来。第三幕:程婴忍辱负重,独自艰辛地抚养赵氏遗孤长大成人。第四幕:程婴一路保护赵氏孤儿并助其复仇成功。
“程婴携子程勃,愿作屠岸大入门客,追随大人,直到永远!”铿锵有力的话语贯穿整个舞剧,使上下两个篇章无缝隙衔接,恰到好处地将整个剧情推向了新的阶段,承载着整个剧情故事的继续发展,是整个舞剧故事情节发展的重大转折点。
精彩新颖的舞蹈语言
《毛诗序》记载:“情动于中而言于行,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不同的舞蹈动作以及动作的舒展、节奏、幅度、力度都传达着不同情绪之间进行对抗的信息,从而达到让观看者自然而然地进入剧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的境地。
该舞剧总导演赵世博表示:“舞剧《赵氏孤儿》的动律源自中国古典舞蹈,其动作由心而发,情不到,身不动。每一个动作都是一次内心的独白与宣泄。所以观者看到的不只是故事的发展,更是每一位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因此,舞剧的整个舞蹈创作设计上除了运用中国古典舞表现曲线美的传统“拧、倾、圆、曲,仰、俯、翻、卷”身法,还与现代舞蹈的表达手段相互结合,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将剧情的凄美与壮烈完美地融为一体。表演者们极具张力的舞蹈动作配合着悠扬婉转的音乐和瞬间变换的舞台效果,使得整个场面宏大震撼,引人入胜。
每一部成功的舞剧都有令人回味、过目不忘的舞蹈桥段。屠岸贾屠杀赵氏一族的群舞,场面震撼壮观,紧张的氛围渲染了观众的情绪,并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孩子被摔死后,程婴的一段独舞将一个父亲亲眼看到亲生孩子被摔死后心痛、悲伤、无奈以及对孩子无比愧疚的心情演绎得淋漓尽致。长大后的赵氏孤儿、程婴、屠岸贾的三人舞淋漓尽致地将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矛盾冲突演绎出来,让观看者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中,感受三人之间的恩怨情仇。
整个舞剧中最令人动容的是程婴跟妻子不同阶段的心态、矛盾、境遇的双人舞表演。男女首席舞者的舞蹈动作迅速地将观众带入到剧中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中。轻柔、欢快、轻松的双人舞蹈动作,将观看者的思绪拉回到怀孕生子的那段时空,程婴与妻子初为人父母时的紧张、激动、喜悦之情犹在昨日。推拉、旋转、托举有力度的双人舞蹈动作,又将观众的视线拉回到现实,传递着一种激烈的情感对抗,程婴与妻子交换孩子、献出孩子的那种纠结、挣扎、不舍、不忍、痛心彻骨以及无法与命运抗争的无奈的悲戚之情。这两段双人舞以全新的视觉角度让观看者重新对程婴与妻子从幸福甜蜜到悲痛凄绝再到释然放下心路历程进行解读。
舞剧《赵氏孤儿》运用舞蹈语言这种最纯粹、最直接的表达形式给大家带来了与电视电影等其他艺术表演形式不同的视觉享受,让观看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具有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