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东坡四子之名与《易经》

2017-11-11韩立平

寻根 2017年5期
关键词:易经周易文言

韩立平

苏轼、苏辙兄弟之名从车字旁,为父亲苏洵所取。苏轼、苏辙诸儿名字与行走有关,从是字旁,如苏辙三子名苏迟、苏适、苏远。苏轼、苏辙孙辈名字从竹字头,如苏过儿子苏筲、苏籍、苏节。不过,从苏轼这一辈开始,苏氏家族的取名方式已发生分化,如苏轼大伯父苏澹两子名苏位、苏修,二伯父苏涣三子名苏不欺、苏不疑、苏不危,皆不从车字旁。苏轼四子之名,不仅每个从是字旁都有寓意,合在一起更具有一种理性的深蕴,显示出苏轼对世事人生的参悟。在具体论析之前,我们先來看看这四位公子的人生之路。

长子苏迈(1059-?),字伯达,为苏轼发妻王弗所生,元丰七年(1084年)为饶州德兴县尉,赴任前与父亲一同游览了石钟山。苏轼写有《石钟山记》,并送了一方砚台给迈儿做临别之物。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州,临行前自画一幅举扇障面的背面小像,题上“元祜罪人”四字,送给迈儿作留念,并告诫他要“慎言语,节饮食,晏寝早起”,多做些体力活。正所谓“长兄如父”,苏轼赴海南只带着幼子苏过与朝云,其余一家大小寄寓惠州白鹤峰下,由苏迈照看。苏迈文章政事,卓有父风,然诗文大多散佚,只留下些残句,如“叶随流水归何处,牛载寒鸦过别村”。

次子苏迨(1070-1126),字仲豫,为苏轼续弦王闰之所生,王闰之为王弗堂妹。迨儿先天营养不良,头骨奇特,苏轼形容道“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4岁了还不会走路。苏轼多方求治,甚至让迨儿拜杭州天竺寺辩才为师,剃度摩顶。在辩才法师的祝祷下,迨儿终于能活蹦乱跳了,“起走趁奔鹿”(《赠上天竺辩才师》)。之后,苏轼花钱买了一道度牒,让辩才另外剃度一人,迨儿才还了俗。也许由于迨儿体弱多病,苏轼似乎更偏爱他,夸赞他“好学而刚”,“知为楚辞,有世外奇志”。迨儿16岁随苏轼去登州,途经淮口遇大风,写了一首诗,苏东坡极为高兴,写信给友人说:“某有三儿,其次者十六岁矣,颇知作诗,今日忽吟《淮口遇风》一篇,粗可观,戏为和之。”可惜这首诗已失传。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说苏迨“胸中历历著千年,笔下源源赴百川”。元祜初,苏轼为迨儿娶欧阳棐(欧阳修第三子)的六女为妻。欧阳修是嘉祜二年(1057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苏轼这一年中第,两人结为亲密的师生关系。欧阳修非常赏识苏轼,读了苏轼的文章“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欲令其执文坛之牛耳。欧阳棐的六女在元祜八年(1093年)病逝,苏迨又续娶了他的七女为继室。迨儿一直不愿做官,直到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42岁时,才去武昌当了个管库官,后在靖康之乱中死去。

三子苏过(1072-1123),字叔党,王闰之在杭州所生。元祐五年(1090年)参加礼部试,落第。元祐七年(1092年)以父荫任右承务郎。苏轼为过儿娶同乡范百嘉(范镇三子)二女儿为妻。范镇(1007-1088),字景仁,华阳人,曾参与修撰《新唐书》,嘉祜二年与欧阳修同知礼部贡举,因此也是苏轼的座师。绍圣二年(1095年)八月,即苏轼被贬惠州的第二年,忽起飓风,苏过写下《飓风赋》,形容飓风所过之处“吞泥沙于一卷,落崩崖于再触;列万马而并骛,会千车而争逐”。也许因为苏轼特别喜欢此赋的缘故,《苏轼文集》第一卷收录了这篇儿子的作品,以至于后人错以为是苏轼所作。苏过与父亲在儋州贬所,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烟雨朦晦,瘴疠交攻,蛇鼠出没”,更兼“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海南黎族人不擅种植水稻,主要以薯芋为食。一如苏轼在黄州改进了猪肉的烧法而发明“东坡肉”,过儿也改进了薯芋的吃法,把山芋与饭粒一起炖成羹。苏轼尝后非常满意,将其命名为“玉糁羹”,并作诗一首云:“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苏轼在儋州著书授徒,完成了《易传》《书传》《论语说》的写作,过儿则从旁协助父亲。过儿喜欢抄写史书以增进学问,苏轼欣喜地向友人写信道:“儿子到此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苏轼赦还后,过儿遂在颍昌安家,自号斜川居士。明代文徵明称苏过“诗语字画,妙有家法,昔人谓能乱真乃翁”。今存《斜川集》六卷。

四子苏逐,小名干儿,侍妾朝云元丰六年(1083年)生于黄州,不满一年即夭折于金陵。在逐儿满月洗身时,苏轼曾作《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四子名字的寓意,依次解说如下:

迈,字伯达。苏轼希望他勇往迈进,实现人生通达的境界。(迈,《说文解字》:“远行也。”《尚书·大禹谟》蔡沈集传:“迈,勇往力行之意。”《礼记·礼器》:“君子上达。”孔颖达疏:“达,谓通达。”《论语·颜渊》:“何如斯可谓之达。”皇侃疏:“达,谓身命通达也。”伯,长兄,古代兄弟按伯、仲、叔、季排列。)

迨,字仲豫。也许因为迨儿身体不好,苏轼要求不高,只希望他的人生能够“及得上”,不必去超越别人。(《诗经·召南·摽有梅》郑玄笺:“迨,及也。”《尔雅·释言》:“迨,及也。”《尔雅·释诂下》:“豫,安也”,“怡也”。)

过,字叔党。古人先取名,后取字,“男子二十冠而字”。苏轼为三子取名“过”时,应是寄寓吉善,含有渡、至、越的意思。取了“党”字后,名与字关联,“过”才是过甚、过失之意。《论语·里仁》说人的过失各分党类,观人过失处也可知其是否仁厚。苏轼用这一典故,希望过儿能为君子之过,勿为小人之过。(《说文解字》:“过,度也。”《广雅·释诂二》:“过,渡也。”《玉篇·是部》:“度,越也。”《论语里仁》:“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朱熹集注:“党,类也。”刘宝楠《论语正义》:“过者,谓或过中或不及中也。”《周易·乾》:“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王弼注:“上则过亢。”孔颖达疏:“过,谓过甚。”)

逐,尚未取字。此儿出生不满一年即天。若此名是刚出生时所取,那真可谓“凶谶”;也可能是去世之后所取,苏轼以此名为纪念。(《周易·序卦》:“逐者,退也。”《周易·遯》陆德明释文:“逐,隐退也。”《说文解字》:“逐,逃也。”)

如果将迈、迨、过、遯融贯起来,就会发现其中含有变化、往复的思想,即老子所谓“反者道之动”。四字寄寓了苏轼对人生的理解,也蕴含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根据《周易·乾卦》予以诠释,先将该卦六爻爻辞列出: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迈——行,可对应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至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文言》:“庸言之信,庸行之谨”,“‘终日乾乾,行事也”,“与时偕行也”。此二爻强调人要有所作为,奋进不已。

迨——及,可对应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象》:“进无咎也。”《文言》:“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文言》所载孔子之语中也用了“及”字,与“迨”字同义。此爻可上可下,君子及时进德修业,则无灾祸。

过——过,可对应上九“亢龙有悔”。《象》:“盈不可久。”《文言》:“穷之灾也”,“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此爻强调戒慎,勿贪虚贵,若不知反省自躬,则将穷途末路。

逐——藏,可对应初九“潜龙勿用”。《象》:“阳在下也。”《文言》:“阳气潜藏”,“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又《周易·遯卦》孔颖达疏:“小人方用,君子道消。君子当此之时,若不隐遯避世,即受其害。”此爻强调人在不遇之际的自我修养,“遯世无闷”即在隐居潜藏、韬光养晦之时仍要乐观自适。

《周易·乾卦》爻辞没有体现在苏轼诸儿名字中的是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此爻被古人视为“九五之尊”。九五是君王的象征,《文言》说“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是极阳、极盛、极善的。然而物极必反,若自身不处其位而妄得此爻,反而容易招致灾祸。所以避开此爻,不失为一种谦逊谨慎的自知之明。

猜你喜欢

易经周易文言
我所认识的《易经》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易经哲学思想系统论及其网络性新探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豫》卦释义
甜甜的“蝴蝶茧”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易经就在我们身边
《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一)目录(周易经传研究专辑)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