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超声腹部创伤重点超声检查快速院前评估严重创伤的应用价值
2017-10-25袁轶俊
袁轶俊
便携式超声腹部创伤重点超声检查快速院前评估严重创伤的应用价值
袁轶俊
严重创伤;院前评估;便携式超声;FAST快速评估
2 结果
2.1 两组院前明确诊断率及临床手术符合率比较院前检查组院前明确诊断率明显高于院内检查组(P<0.01)。两组临床手术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明确诊断率及手术符合率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评估时间比较 院前检查组评估时间平均(1.81±1.03)min;院内检查组平均(15.17±6.51)min。院前检查组评估时间较院内检查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1)。
3 讨论
腹部创伤重点超声检查(FAST)是目前通过临床验证,能够对腹部闭合性创伤患者进行初期评估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准确度高,同时检测时间相比传统B超、CT等用时更少,可以极大节约患者救治的时间[2]。创伤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最为主要的问题,2007年8月卫生部发布的《中国伤害预防报告》[3]中提到,我国每年伤害死亡的人口数量70~75万,大约占总死亡人口数9%。严重创伤所致的早期死亡大都发生在伤后30min内,若能在伤后5~10min内给予救命性措施,伤后30min内给予医疗急救,则18%~25%患者的生命可获得挽救[4-5]。严重创伤患者情况危险、复杂,救治的重点是准确并且快速的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同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体格检查能够获得的数据信息比较少,难以进行准确的评估。所以,临床上对于严重创伤的救治需要通过一种能够快速、准确且安全稳定的技术方法进行入院前的检测[6-8]。院前创伤急救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了如何提升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减少致残率,需要在医院以外的区域进行精准的伤情判断和检测,“FAST检查”就是其中的一种。这是一种对创伤的超声快速评估检查,是外科医师在急诊室当中使用FAST技术来对患者的腹腔中等以上游离积液进行快速的判断,并总结出是否需要接受手术治疗[9]。
创伤重点超声评估法(FAST)已经在其他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FAST优势:(1)可以节约B超检查以及等待就诊的时间。这个过程大约需要2~6min,能够极大节约急需救治的患者的时间。(2)操作简单,通过恰当的超声培训就能够熟练掌握床旁超声对严重创伤患者呼吸、循环功能损害这些问题的快速诊断。再者可重复连续监测,有助于动态观察积液、积血量的变化,便于病情的观察和作出临床决策[10]。院前运用FAST技术便携式超声仪能够进行特定的检测,对人体无伤害,能反复多次使用。可分别用于腹部、胸腔、血管、心包积液的探查,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和分辨率。检测存在积液的组织区域准确度高,尤其对病情变化快的闭合性腹部伤患者,是目前最佳的检测手段。
本研究中院前检查组114例患者中经便携式超声FAST院前明确获得诊断患者87例,诊断率76.3%,较院内检查组院前明确诊断率54.2%明显提高(P<0.01),主要原因就是通过便携式B超的快速评估,在现场即得到明确的诊断。院前检查组66例手术患者中临床手术符合率90.9%,与院内检查组在院内传统超声检查的临床手术符合率9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范文慧等[11]报道,FAST尤其适用于现场有大量人员伤亡的情况,能够快速地选择出需要进行尽快救治的患者,极大地争取患者的救治时间。还可通过数字化图像传输互联网共享技术,大大缩短患者得到救治的时间,同时还便于进行远程的会诊。本研究也显示院前检查组检查时间较院内检查组缩短约10min左右。同时院前检查较院内检查对检查场地、仪器、医生等方面要求相对较低,获得准确评估的时间短,并且不易引发患者由于搬动造成出血等创伤,有利于院前的同步诊断和急救。
院前便携式超声FAST也存在误诊率、漏诊率较高的不足,特别是在胰腺的诊断和多脏器损伤方面,主要由于胰腺位置位于后腹膜,胃肠气体干扰胰腺检查,容易造成漏诊;其次为临床医生特别是120医生经验不足,对脾切迹和裂伤判断有误;同时院前时间短,医生还需要对患者实施救治,没有时间进行详细检查。
本研究可以为严重创伤的院前救治提供科学参考,提高创伤患者救治的成功率,有助于病情观察和临床决策,提高院前急救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1] Kochler JJ,Baer LJ,Malafa SA,et al.Prehospital Index:ascoring system for field triage of trauma victims[J].Ann Emerg Med,1986,15(2):178-182.
[2]刘丹,刘福军.超声对闭合性腹部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2011,30(17):346-348.
[3]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伤害预防报告[OL].2007.http://www.gov.cn/gzdt/2007-08/10/content_712304.htm.
[4]栗华,张中朝,谢晨.我国伤害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17(5):544-546.
[5]王正国,尹志勇,肖凯.我国2002~2003年的道路交通事故[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1):641-644.
[6] Mei-Ju Su,Huei-Ming Ma,Chow-In Ko,et al.Tele-ultrasound in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J].Telemedicine and e-Health,2008,14(8):816-824.
[7]Chen HS,Cheng PH,Luh JJ,et al.Mobile 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ed with VoIP technology in a wireless hospital[J].Proceedings of Healthcom,2006,86(9):19-23.
[8]Blaivas M,Lyon M,Duggal S.Ultrasound image transmission via camera phones for over-reading[J].Am J Emerg Med,2005,23(5):433-438.
[9] McGahan JP,Richards J,Gillen M.The focused abdominal sonography for trauma scan:pearl and pifalls[J].Ultrasound Med,2002,21(7):789-800.
[10] Brown MA,Casola G,Sirlin CB.Blunt abdominal trauma:screening US in 2693 patients[J].Radiology,2001,218(2):352-358.
[11]范文慧,王木顶,张茂,等.急诊医师应用超声对多发伤合并血胸的快速诊断[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9):825-828.
1 资料与方法
浙江省杭州市急救中心急救科(杭州 310021)
1.2 仪器与方法 院前检查组采用美国GE公司的VSCAN便携式超声仪。探头频率1.7MHz,采用FAST技术进行检查,检查重点:(1)右上腹:包含右侧胸腔、右侧膈上、下间隙、肝肾间隙及肾周区;(2)左上腹:包含左侧胸腔膈上下间隙、脾肾间隙以及脾周、肾脏周区;(3)剑突下及肋下:包含心包区、胆囊窝;(4)双侧结肠旁沟;(5)盆腔及双侧髂窝:显示盆底膀胱或子宫后方间隙、双侧髂窝。院内检查组患者在送到医院后由B超室医生进行相应B超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院前明确诊断率、临床手术符合率、评估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处理。满足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收稿:2017-04-12 修回:2017-05-31)
院前创伤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伤救治的第一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院前严重创伤急救的目的首先是挽救生命,减低伤残度至最小。因此,及时、正确、科学、合理地判断严重创伤,是院前急救工作的基本要求。而针对受伤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特别是出现了昏厥的患者,从外部损伤很难把握受伤部位以及受伤程度,而便携式超声腹部创伤重点超声检查(FAST)快速评估为院前严重创伤的诊断和之后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本文通过对比不同方法院前评估,对比便携式超声FAST法快速评估的重要性。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经杭州市急救中心邵逸夫医院急救点接诊、年龄≥18岁、院前分类指数(PHI)评分[1]≥4分的院前严重创伤患者共173例,男97例,女76例;年龄19~72岁,平均4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97例(56%),高处坠落伤35例(20%),钝器伤20例(12%),其他伤21例(12%);受伤部位:颅脑外伤为主56例(32.4%),胸腹部外伤为主44例(25.4%),四肢外伤为主35例(20.2%),其他损伤38例(22.0%);症状体征:以胸痛为主要表现50例(28.9%),腹痛为主要表现102例(59.0%),以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13例(7.5%),其他临床表现8例(4.6%)。排除心搏骤停或濒死者。由于便携式超声仪未成为院前急救标准配置,故急救点上只有一台便携式超声仪,进行院前FAST检查患者为院前检查组,采用医院内超声检查患者为院内检查组。院前检查组114例,男63例,女51例,平均年龄(41.9±12.6)岁;院内检查组 59例,男 34例,女 25例,平均年龄(41.3±12.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