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序贯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式探讨及疗效评价
2017-10-25许宝才
陈 伟 许宝才
中药序贯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式探讨及疗效评价
陈 伟 许宝才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胃镜;序贯疗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系指胃黏膜上皮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1]。目前临床上西医仍缺乏治疗CAG的特效手段,中医治疗CAG有特色疗效。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探讨运用中药序贯疗法治疗CAG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消化门诊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CAG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过程中因受试者不愿继续进行治疗,对照组1例,观察组2例退出研究。观察组48例,男 25例,女 23例;年龄 30~65岁,平均(56.51±7.21)岁;病程 7个月~20年,平均(5.96±3.52)年。对照组49例,男27例,女22例;年龄29~65岁,平均(54.32±8.92)岁;病程 6个月~18年,平均(5.63±3.9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3]制定,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痰毒瘀互结证者:胃脘部痞闷、隐痛或刺痛,喜暖喜按,痛处固定,纳差,乏力,倦怠神疲,食少懒言,消瘦,面色晦暗,大便黏滞或稀溏,舌质淡红或胖嫩略紫黯,有瘀点,苔厚腻,脉弦细涩;(3)年龄 18~65 岁,性别不限;(4)知情同意,愿意参加本试验。
1.3 排除标准 (1)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重度异型增生者;(2)有胃部手术史者;(3)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者;(4)怀疑有胃癌或其他系统恶性病变者;(5)合并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和肝肾功能检查异常者;(6)妊娠、准备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采用中药健脾活血、解毒祛痰序贯治疗[4]。第1阶段(有症状期):消萎方(汤剂):党参15g,炒白术10g,姜半夏9g,茯苓、陈皮、广木香各12g,砂仁 5g(后下),蛇舌草 15g,三叶青 12g,莪术、全瓜蒌各10g,炙鸡内金15g,炙甘草5g。水煎服,1天1剂,分2次服。随证加减:脾胃气虚明显者,加黄芪15g;血瘀明显者,加丹参15g;痰浊明显者,加姜厚朴10g;热毒明显者,加蒲公英10g;兼肝胃气滞者,加柴胡9g,佛手15g;肝胃郁热者,加黄连6g,吴茱萸3g;兼胃阴不足者,加生地、麦冬各10g;兼脾胃虚寒者,加桂枝、高良姜各10g;兼脾胃湿热者加黄芩、苍术各10g。症状缓解并维持治疗1周后进入第2阶段治疗。第2阶段(无症状期):消萎方(颗粒剂,药物组成同前),伴肠化生者,酌加薏苡仁、仙鹤草各15g,伴异型增生,酌加半枝莲、石见穿各15g。
2.2 对照组 给予胃复春片治疗,1次4片,1天3次,饭后1h服用。
两组疗程均为24周,治疗期间停服一切影响本临床研究的药物。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2.3.1 临床症状 按照CAG症状分级量化标准[3],根据症状的无、轻、中、重程度不同,对主要症状,分别记“0、3、6、9 分”,次要症状分别记“0、1、2、3”分。于首诊及治疗第2、4、8、12、24周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
2.3.2 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 治疗前后由专门医师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定点活检取材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主要观察肠化、萎缩、异型增生、慢性炎症、活动性、Hp感染等。
2.3.3 生活质量量表测评 参考广州中医药大学刘凤斌教授等研制的《中医脾胃系疾病之慢性胃炎PRO 量表》(SSDPRO-CG)[5],治疗前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周围环境等四个领域,精力与形色、疼痛与不适、消化功能、独立性方面、心理方面、社会关系、医疗等七个方面进行评价,每项计0~4分。
2.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资料以百分率描述,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3]治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疗效指数=(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100%。
3.2 胃镜及病理疗效判定[3]治愈: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消失;显效: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明显减轻;有效: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无效:内镜及病理所见均无好转者。
3.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改善,观察组有效率95.8%,对照组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85.4%,对照组有效率为6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及病理疗效情况比较[例(%)]
3.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周围环境以及总积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生活质量积分比较
表3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生活质量积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48 49生理13.20±4.34*18.35±5.32心理3.24±2.05*5.31±2.11社会关系0.46±0.48*1.21±1.64周围环境4.02±2.52*6.24±3.51总积分20.12±5.23*31.51±7.67
表1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例(%)]
3.4 两组患者胃镜及病理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时胃镜及病理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
3.6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中均未出现明显不适症状,且血常规、大便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肝胆彩超等治疗结束未出现异常。
4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难治性的消化系统疾病。“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胃癌”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国内外消化病学者的共识。积极探索该病的防治可阻断或逆转病情向胃癌发生发展,对降低胃癌的发病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CAG病久,脾胃虚弱与痰浊血瘀热毒并存,以脾胃虚弱为发病病理基础,痰毒瘀贯穿疾病的始终,本着辨证论治及“已病防变”的原则,自拟消萎方(党参、炒白术、茯苓、广木香、砂仁、陈皮、姜半夏、蛇舌草、三叶青、全瓜蒌、莪术、炙鸡内金、炙甘草等),在健脾和胃的基础上,辅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之法以截断病势,防止疾病向癌变转化。同时,CAG病程较长,存在有症状期和无症状期两个阶段,根据序贯疗法,有症状期在消萎(汤)方基础上随证加减以改善症状为主,无症状期应用消萎(颗粒)方以祛除病灶为主,既可以宏观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又可以微观改变胃黏膜萎缩肠化的情况,达到标本同治的效果。消萎方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底方,益气化痰、行气温中以治本。在香砂六君加减方基础上,辨证结合辨病,加用鸡内金健脾消食,白花蛇舌草、三叶青清热解毒,莪术活血化瘀,姜半夏、瓜蒌化痰散结以治标。全方诸药协同,虚实兼顾、益气健脾、行气和中以治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以治标。具有抗Hp、抗肿瘤、促胃肠动力、清除氧自由基及改善胃黏膜微循环、增强胃黏膜屏障的作用[4-14]。
本研究显示,中药序贯疗法治疗CAG是一种有效模式,消萎方是治疗CAG的有效方剂,值得临床推广。
[1] Rugge M,Correa P,Dixonm F,et al.Gastric mucosal atrophy:interobserver consistency using new criteria for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2,16(7):1249-1259.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6,11(11):674-684.
[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2003,重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2):172-175.
[4]林吉品,孙映可.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三步曲[J].光明中医,2005,20(3):13-14.
[5]刘凤斌,王维琼.中医脾胃系疾病 PRO量表理论结构模型的构建思路[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1):12.
[6]王涛,葛睿,杨飞,等.党参提取物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31(4):138-140.
[7]王晓菲,刘春琰,窦德强.中药茯苓抗肿瘤有效组分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6):1240-1243.
[8]张雪青,邵邻相,吴文才,等.白术挥发油抑菌及抗肿瘤作用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9(4):436-441.
[9]柴煊,张振芳,尹萍,等.白花蛇舌草不同活性成分抑制肿瘤细胞CT-26增殖的效果[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2016,26(5):350-353.
[10]王颖,郭兰萍,黄璐琦,等.姜黄、莪术、郁金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3,24(35):3338.
[11]贺燕林,杨中林.陈皮不同提取物及橙皮苷部位的抗炎活性比较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3):23-25.
[12]张彩群,计建军,王长江.半夏多糖体内抗肿瘤作用与机制研究[J].海峡药学,2016,28(7):22-24.
[13]李生茂,曾滨阳,叶强,等.砂仁挥发油抗炎活性谱效关系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9):133-136.
[14]张岫秀,蔡盈,吴中梅,等.瓜蒌多糖的体内免疫活性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36(24):15-17.
浙江省衢州市科技计划项目(No.2014169)
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消化科(衢州 324002)
许宝才,Tel:0570-8350231;E-mail:xubaocai2002@126.com
(收稿:2017-03-12 修回:201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