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胃降逆方穴位贴敷联合PPI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
2017-10-25超章静叶蔚常立阳
王 超章 静叶 蔚常立阳
·经验交流·
和胃降逆方穴位贴敷联合PPI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
王 超1章 静1叶 蔚1常立阳2
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穴位贴敷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道动力障碍的常见疾病,主要是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时可导致食管癌变,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目前临床治疗GERD,难以从根本上改善胃食管动力功能,停药后易复发。近年研究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显著疗效[2-4]。笔者运用和胃降逆方穴位贴敷联合PPI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30例,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住院患者60例,临床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嗳气、反酸、烧心、胃脘胀满、上腹部胀痛、胸骨后疼痛等胃食管反流症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初诊 7例,复诊 23例,平均年龄(55.20±17.74)岁,平均病程(21.10±13.72)个月;对照组 30例,男 16例,女14例,初诊9例,复诊21例,平均年龄(57.20±16.84)岁,平均病程(19.70±14.57)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中制定的诊断标准[5];(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型,主证: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上腹部胀痛,嗳气,心烦易怒,情志影响病情,两胁胀痛或窜痛。次证:胃脘胀满,舌苔薄白,脉弦或细弦。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GERD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肝胃不和型的诊断标准者;(2)2周内未服用GERD相关治疗药物;(3)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者;(4)能够坚持门诊随访者。排除标准:(1)有其他消化道疾病或者累及消化道的全身性疾病;(2)合并心脑血管、肝、肾、肺、血液等系统性的原发性疾病;(3)沟通障碍者;(4)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5)孕妇及哺乳期妇女;(6)同时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健康宣教,避免暴饮暴食,少量多餐,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禁食肥甘厚味、生冷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睡前3h不宜再次进食,夜间适当抬高床头15~20cm以减少反流。保持情绪舒畅,避免情绪过激,避免引起腹压增高(如剧烈咳嗽、穿紧身衣、用力排便),避免过度肥胖、便秘等。奥美拉唑针40mg,静脉滴注,1天2次,2周后改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口服,1天2次。治疗组同时加用和胃降逆方六位贴敷。药物组成:丁香、柿蒂、川连、吴茱萸、元胡、姜半夏、枳实按1:1:1:1.5:2:1:2配制,碾碎成粉末状,过筛,恒温保存备用。用时加入醋、氮酮促渗剂调和成糊状,制成直径为1cm,厚度为0.2~0.5cm大小药饼,敷贴于相应穴位,并予医用敷贴固定,现配现用。取穴: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足三里、中脘、内关、神阙。每次敷贴时间4~6h,1天1次。
两组疗程均为4周,患者参与本研究期间均停服一切促胃肠动力药物。
观察指标:(1)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变化。参照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积分量表[5]及《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7],分为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嗳气、反酸、烧心、胃脘胀满、上腹部胀痛、胸骨后疼痛等典型胃食管反流病症状。量表总分最低0分,最高18分,分数越高,症状越重。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2)满意度评价:患者满意度评定采用我院自编的满意度量表,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整个调查表共20个条目,总分100分,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比较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正态分布数据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5]临床痊愈:症状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100%;显效:症状明显减轻,疗效指数>75%;有效:证候有减轻,疗效指数>55%;无效:症状无减轻,疗效指数<55%。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变化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治疗组症状积分减少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表1 两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
3.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疗效比较[例(%)]
3.4 两组满意度调查 出院时治疗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3 两组胃食管返流病患者满意度比较[例(%)]
4 讨论
目前认为GERD是由于食管的抗反流抵御机制下降以及反流物对食管的侵袭作用所致。抑制胃酸分泌是西医药物治疗的主要手段,其中PPI抑酸能力强,是临床上治疗GERD的常用药物,若伴有食道炎时则为首选[8]。文献[9]报道GERD急性期治疗后如停药半年,症状复发率高达90%,一年后则几乎所有重症患者都会复发。可能因为PPI在治疗中仅能够抑制胃酸分泌,改善部分症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胃食管动力功能所致。中医认为该病与肝胆脾胃密切相关,肝胃不和为其主要发病机制。《素问玄机原病式·吞酸》云:“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胜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临证备要·吞酸》:“胃中泛酸,嘈杂有烧灼感,多因于肝气犯胃。”田德禄[10]认为该病病机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胆热挟胃气上逆”,宜用清降法,治以疏肝清热,理气和胃。李晓飞等[11]认为该病病机为“肝郁气滞、痰气交阻”,通过疏通肝气、降逆和胃治疗,有效率达90.8%。
临床上部分患者因对口服中药不耐受或中药口感欠佳等原因不能坚持整个中医疗程,导致依从性差。穴位敷贴疗法是将药粉经基质调和成黏稠状或饼状,敷贴于穴位上,药物经皮吸收,刺激经络穴位,通过经络的传达和调整,改善气血运行,调整人体阴阳,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作用。穴位敷贴既有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又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发挥双重叠加效应,方法简单易行,容易被患者接受。和胃降逆方是我科叶蔚主任的经验用方,方中丁香、姜半夏归脾胃经,具有降逆止呕作用;柿蒂、元胡、枳实归脾胃经,属理气药,具有理气止痛之功效;黄连性寒,味苦,归心脾胃肝胆经,能够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吴茱萸性温,味辛、苦,归肝脾胃经,主治吞酸,可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吴茱萸、黄连寒热并用,清热解郁;黄连合并姜半夏有利于胃之和降。《黄帝内经·灵枢》:“夫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因该病与肝胆脾胃相关,故首先选取脾俞、胃俞、肝俞、胆俞,以健脾和胃,疏肝利胆,降逆止呕;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中脘为胃之募穴,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三者具有和胃降逆,理气止痛之功效。研究[12]显示刺激足三里和内关,对改善消化道动力具有一定的作用。神阙穴位于脐中,是任脉要穴,联系周身经脉,具有调理脏腑,扶正祛邪作用。本研究显示,和胃降逆方穴位敷贴辅助治疗肝胃不和型GERD具有较好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
[1]Vakil N,Van Zanten SV,Kahrilas P,et al.The montreal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a global evidence-based consensus[J].Am J Gastroenterol,2006,101(8):1900-1920.
[2]李恺.疏肝和胃方联合西药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 82 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4,11,31(6):71-73.
[3]徐兵.旋覆代赭汤合二陈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证 54 例[J].河南中医,2016,36(11):1970-1972.
[4]廖春容.吴茱萸贴敷内关及足三里穴对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6,23(11):64-65.
[5]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10):649-661.
[6]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129.
[7]危北海,陈治水,张万岱.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11):2701-2703.
[8]邹科文,谢远辉,叶向明,等.PPI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研究[J].临床研究,2012,3,50(8):68-69.
[9]俞尚德.俞氏中医消化病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150-160.
[10]李志红.运用田德禄教授“清降”理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20(2):45-46.
[11]李晓飞,郭莲怡.中药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1):111-113.
[12]林晗,孙菁,袁耀宗,等.针刺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动力疗效评价[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10):662-664.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No.2016KYB239)
1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脾胃病科(杭州 310003);2杭州市中医院肾病科(杭州 310003)
常立阳,E-mail:changliyang@163.com
(收稿:2017-06-02 修回:2017-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