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生命
2017-10-21段树花
段树花
【摘 要】善于挖掘文本,找到思想情感的契合点,文章在师生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得到了再创造,赋予了文章生命力,课堂也具有了活力。通过课堂需要培植学生心中的安全感、信任感、自豪感、崇高感、神圣感、责任感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认真研究琢磨。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营造环境 品味领悟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没有情感的课,肯定是死气沉沉的。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通过教师无私的爱的付出,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思想、学习和行为等各方面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情感的内化,达到师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发展。
一、认识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
歌德说:“人们只能认识自己所爱的,爱或激情越强烈越充沛,认识就越深刻越完整。”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教学就是如此。可见,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的作用。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些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仅取决于他的智商,还取决与他情意的发展。情意包括求知动机、理想和抱负、意志的坚定性、兴趣和情绪的稳定性、独立性、好胜心和自我意识等七个方面。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二、实践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如充分关注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用心体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聆听作者的心声,爱其所爱,憎其所憎,这样才能轻松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愉快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进而激发他们那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坚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从作品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用心审视文章的内在情感,才能让学生情动于衷,发之于外,导之以行,使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下,完美自己的人生。
(一)课前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
课前的精心准备工作包括:教材的准备、教师仪容仪表、教师心态、学生的情绪情况。要使一堂课达到有效性的效果,作为教师一定要完成前面的准备工作,并能预设到所讲内容所产生的情感效果。目的是充分了解自己、了解教材、了解学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并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中走进文本品味领悟情感
语文课本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文学,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走进文本就是反复的诵读,理解文本中作者表达的情感;理解与挖掘语句中包含的意蕴。如学习《游褒禅山记》一文就知道这个半途而废的游览使作者写出“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认识,更进步的学习明确“志、力、物”三者对成功的重要性。因为希望到达美好的理想境界,包括读书求学,固然先要“有志”,先要有百折不回、一往无前的坚毅精神;但除此之外,“深思而慎取”,认真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是至关紧要的。学习古文体察情感得到内化,达到了情感教育潜移默化的功效。善于挖掘文本,找到思想情感的契合点,文章在师生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得到了再创造,赋予了文章生命力,课堂也具有了活力。通过课堂需要培植学生心中的安全感、信任感、自豪感、崇高感、神圣感、责任感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认真研究琢磨。比如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通过学习对修养的提高有更深的认识,真正的修养是为了自我完善,达到生活的意义,读书是努力的过程,是终身任务,强调了爱的阅读和有效阅读。读书人要认真对待、花力气、下工夫。师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学习,交流学习感受,得到思想的提升。
(三)课后走进生活体验情感
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坚定的意志等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地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地與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些都是语文课堂情感教育所必需的现实途径。对生活的体验更多,才会在课堂中有更多的领悟与感受,思想情感走向成熟。
总之教师在课堂情感教育中,既要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化与陶冶,又要抓住一些教育契机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性修养,朝着最终达到“得失在所不计,毁誉无动于衷”的生命境界而努力,而师生对情感教育的学习与深化,使它成为语文课堂的一道生命的清流。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