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在产科学教学中的妙用
2017-10-21邓秋景甘燕妮张静楠王亚洁
邓秋景,甘燕妮,张静楠,赵 婷,王亚洁
(文山州卫生学校,云南 文山 663099)
气球在产科学教学中的妙用
邓秋景,甘燕妮,张静楠,赵 婷,王亚洁
(文山州卫生学校,云南 文山 663099)
在助产专业产科学这门重要学科的教学中,分娩中子宫的各种变化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使这部分知识点讲解直观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在教学中引入气球作为模拟子宫的教具,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这一教具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提示我们只要多观察、多思考,总会发掘出可以用到教学中的生活物品,从而很好地为医学教育教学服务。
气球;产科学;分娩
产科学是助产专业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分娩是该门学科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分娩中子宫的各种生理和病理变化是重点[1]。而由于缺乏直观性和临床实践,该内容也就成为了教学中的难点。为使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中一直采用多媒体图片或视频来辅助教学,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不好。从去年开始,我们借助了气球作为教具[2],在教学中将其视为子宫,演示在分娩中的各种变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之后又利用气球的特性模拟胎膜,训练助产专业学生人工破膜术的技能。现将运用该教具的方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1 讲解子宫在分娩中的各种变化
在讲解分娩过程中子宫的各种变化时(气球代表子宫),首先设定好气球所代表的子宫各部位(见图1):(1)气球皮为“子宫壁”;(2)吹气后气球底部为“子宫底”;底部两端为“子宫角”;气球内的空腔为“子宫腔”;将气球鼓起的部分三等分,上2/3为“子宫体”,下1/3为“子宫下段”,中下1/3交界处即为“子宫体”和“子宫下段”的交界处;剩余长约1 cm的气球嘴为“子宫颈管”,靠外的为“子宫颈外口”,靠腔内的为“子宫颈内口”;(3)在气球中塞入乒乓球代表胎儿;(4)双手对气球的挤压代表子宫收缩,挤压对气体产生的压力即为“产力”;(5)乒乓球被挤出气球称为“娩出”。
图1 气球所代表的子宫各部位
1.1 讲解子宫宫缩力——产力
决定分娩能否顺利进行的因素包括产力、产道、胎儿和精神心理因素。产力是推动胎儿下降娩出的力量,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使胎儿下降、宫颈管消失、宫颈口扩张,是产程进展的最主要产力,贯穿于整个分娩过程。为使分娩顺利进行,同时又不至于引起胎儿缺氧,子宫收缩具备了一些重要的特性[1]。我们在讲解这些重要特性的时候借助了气球和乒乓球,使这些特性得到了直观展现。
1.1.1 讲解宫缩特性之节律性 子宫体部平滑肌有规律、不自主的阵发性收缩称为子宫收缩的节律性。每次宫缩期子宫收缩由弱渐强,维持一定时间,再由强渐弱直到消失进入间歇期,如此反复直到分娩结束[1]。
将乒乓球装进气球中,在气球中吹入适量的气,气球倒置乒乓球自然堵住内口不漏气。双手握住“子宫角”缓慢向内向下用力挤压,持续十余秒再缓慢放松,演示出宫缩期和间歇期。挤压时可见“产力”集中往下推动“胎儿”下降,放松时“胎儿”不降,使学生从演示中体会子宫收缩期产生的力量在分娩中推动胎儿下降的作用。
同时,强调宫缩时子宫壁血管受压,胎盘血液循环受到影响,供给胎儿的氧气减少,必须要有间歇期子宫肌肉放松,才能使胎盘血流量恢复[3]。这是保证胎儿供氧的重要环节,也是宫缩节律性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所在。
1.1.2 讲解宫缩特性之对称性和极性 正常宫缩发生于两侧子宫角,左右对称地向子宫底中线集中,然后由子宫底部向子宫下段扩散,此为子宫收缩的对称性。每次宫缩以子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此为子宫收缩的极性[1]。
使用上述气球,重点演示双手对称地握住两侧“子宫角”,双手使出等同的力气,向“子宫底”中线集中,再向下缓慢用力挤压,可见“产力”由两侧向中线集中并朝下推进,力量完全集中于对胎儿的推动。
演示正常状态之后,再演示异常的,以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别。
演示异常一:握住“子宫角”的双手用力不等,可见“产力”向力小的一侧推进,仅有部分向下推进,“胎儿”下降不明显。让学生从中体会宫缩缺乏对称性时,宫缩推动胎儿下降的这一作用会大打折扣,分娩将因胎儿不降而不能顺利进行。
演示异常二:双手握住“子宫体”用力挤压,此处产生的压力最大。可见气体分别向“子宫底”和“子宫下段”两个相反的方向推进,胎儿下降不明显。让学生从中体会宫缩缺乏极性时,对胎儿不是集中力量由上而下推动。宫缩没有充分发挥推动胎儿下降的作用,分娩也将因胎儿不降而出现异常。
1.1.3 讲解宫缩特性之缩复作用 宫缩时子宫肌纤维缩短变宽,间歇期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长度,反复收缩使肌纤维逐渐变短,这种现象称为缩复作用。缩复作用使子宫腔容积越来越小,使宫缩间歇期胎儿也不能回缩到原来的位置,逼迫胎儿不断下降,并使子宫下段被动牵拉变长,子宫颈管缩短展平,子宫颈口逐渐扩张[1]。
使用上述气球,绕“子宫体”和“子宫下段”交界处一周粘贴医用胶布标记该交界。反复多次演示正常宫缩后,“宫体”部分组织变厚,“子宫下段”部分拉伸变长,“子宫颈管”的长度逐渐缩小,最后消失,“子宫颈外口”逐渐开大,能看见的胎儿部分也越来越多。气球皮不似子宫壁般厚,难以体现组织厚薄的明显差别,也难以体现宫腔容积缩小,但能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宫缩使子宫下段拉伸变长,并使宫颈管变短消失、宫颈口扩张的作用。
1.2 讲解正常分娩之生理性缩复环
子宫下段是由子宫非孕期长约1 cm的子宫峡部随孕期的发展逐渐拉伸而成的,是软产道的一部分。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体越来越厚,而下段被拉伸变薄,在厚薄交界处形成一个明显的环状凹陷称缩复环[1]。
使用上述气球,在反复多次演示正常宫缩后,“子宫体”部分组织变厚,“子宫下段”部分拉伸变长,交界处粘贴的医用胶布即为“缩复环”。由于宫颈口可开放,宫缩能推动胎儿下降,最终娩出。“子宫下段”不会因受到过度拉伸而过长过薄,“缩复环”则不会向“子宫底”方向移动,此缩复环称为生理性缩复环。
2 讲解异常分娩之先兆子宫破裂
子宫破裂是产科一个危重的分娩期并发症,常见于产程长、梗阻性难产的产妇,多数可有先兆子宫破裂和子宫破裂两个阶段[1]。
先兆子宫破裂典型体征为病理性缩复环,当胎儿下降受阻,宫缩使子宫体部肌肉增厚变短,子宫下段肌肉过度伸展变薄,子宫体部和子宫下段之间的缩复环会随宫缩逐渐上升达脐平甚至脐上。由于宫缩和子宫下段组织过度伸展变薄,产妇下腹剧痛难忍,子宫下段压痛明显,排尿困难、血尿,胎心率异常或听不清。此时若不及时处理,子宫将在病理缩复环处或其下方发生破裂[1]。
将乒乓球装进气球中,在气球中吹入适量的气,将气球嘴部打结拉紧,模拟梗阻性难产,医用胶布标记“交界处”(即宫缩后形成的“缩复环”)。由于胎儿下降受阻,在反复演示正常宫缩后,可见“子宫下段”逐渐拉长变薄,“缩复环”逐渐向宫底方向移动,此缩复环称为病理性缩复环。
学生在直观学习病理性缩复环的同时,也可从子宫下段过度拉伸、拉长变薄的变化中理解产妇腹痛、下段压痛、血尿等表现。
3 模拟操作人工破膜术
人工破膜术是使用人工的方法使胎膜破裂,以诱发或促进宫缩、加速分娩的重要手段,是助产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操作技能[2],因此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去体验。
将气球运用于人工破膜术的实训教学中,气球为“胎膜”,在气球中装入适量水制成水囊,水为“羊水”。将水囊放到产妇模型内,按操作要求做好物品、操作者、产妇外阴清洁消毒等准备→术前评估→听胎心音→戴无菌手套,一手用食指、中指做阴道检查并触及“胎膜”,另一手持有齿钳按中指、食指的指引,钳尖端钳夹少许“胎膜”使破口尽量小,避开宫缩往外轻拉使其破裂。用手堵住开口,让“羊水”缓慢流出→“羊水”停止流出后检查有无脐带脱垂再收回检查的手指→记录破膜时间→听胎心音→观察羊水的量和性状、观察宫缩、观察产程进展。破膜术后12小时尚未结束分娩者,须用抗生素预防感染[4]。
由于实训教学的仿真效应,学生表现得积极主动。通过对手术的体验,不仅掌握了操作技能,更通过实践增强了学生对产科手术的兴趣,激发了想学习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技能的愿望。
4 结语
借助气球模拟子宫和胎膜进行理论和实训教学,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能和教师有良好互动。课后进行提问式小结,约90%的学生能对重要知识点做出准确反馈,由此也反映了该教具在教学中起到的显著作用。
为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演示动作要明显、准确。气球要选购常用的型号,要质量好、皮厚弹性好。若气球口子过紧,可提前数小时放置乒乓球进行扩张,降低其紧张度,以此降低演示中挤出乒乓球的难度,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演示中气球的破裂。吹气或灌水的容量以产生适度压力且气球皮不紧绷为宜[5]。
教具在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局限于专业工具,利用日常用品,也能对教学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1]翟向红,吴晓琴.产科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陈小丽.气球灌水模拟动脉血压形成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0(1):44-45.
[3]沈铿,马丁.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4]闫金凤,韦秀宜.助产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5]徐启豪.气球在物理演示实验中的妙用[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6(2):37-38.
G424.1
B
1671-1246(2017)20-00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