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
2017-09-21王家明
王家明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科学课程,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课程,要将课程开展好就要切合此课程的特点进行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许多问题产生,这源于学科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与多元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击破,本文着重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以便我们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了解到哪些地方值得我们注意。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教学生活化 优势 不足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74-02
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形式的要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关注那些发生于当下,对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有着影响和联系的时事。而在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比如教学内容是否偏离课本太多,教法上不能适应生活化需求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去深入剖析实际问题,挖掘那些存在于问题背后的矛盾与解法。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呈现的优势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的班级实施了课堂教学生活化,有的班级则没有,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了对比调查,发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所呈现的优势是这种教学模式打造了不同于以往理论型主导的教学模式,而是偏向于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猎奇心理,从而在课堂上思维积极活跃,乐于沟通和表现。教育专家曾指出,学校教育的目的并非让学生继承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而是激发他们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去寻求自我发展的空间与道路,获得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育目的也正是如此,在学生求学的初期阶段,为他们在道德的建设上,提供钢铁的支撑,那么在未来他们就能够走得更远、更好、更稳。这门课就是为了生活而开设的,当然要回到生活中去,这也是教育的本质,也是留给教师的最终命题。
这种生活化的课堂营造了特殊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生活,体验到生活中的智慧,得到启迪与道德的召唤。另外,在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频繁且热烈,课堂气氛活跃且融洽,促进了师生间感情的交流,这样的课堂改变了以往学生心目中的刻板说教形象,改善了学生的课堂体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待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态度都在慢慢改变,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上品德与社会很有趣,也很有用,同时他们也很喜欢品德与社会课的代课教师组织的活动,认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经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道德品质与心理素养,在良好的教学活动氛围中成长成才。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呈现的不足
1.指导学生方法失当,缺乏有效性指导
在教学生活化过程中教师布置让学生收集的材料缺乏与教学内容衔接的合理性,无法有效地承接理论知识的教学。在学生搜集材料之前,教师没有事先对学生进行指导,也没有教他们对材料进行辨别、分类、整理,導致材料内容空洞,质量参差不齐,无法作为课堂教学应用材料。加上生活化教学本身就是一项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其中花费精力要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得多,这就导致了教师的在时间分配上存在一定的盲区,无法有效地照顾到学生的种种需求,包括在材料的选取上,不能对学生进行细化合理的指导,导致了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开展缺乏有效性,不能展现其优点,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课堂情境教学中缺乏细节的捕捉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所选用的教学模式大概分为以下几种:学生模拟采访、小品话剧表演、演讲汇报等,这些模式被用来作为学习成果展示的手段,这些形式化的生活场景再现无法真实地还原生活场景,只是生活场景的模拟和再现,离具体真实的生活有着相当一段距离。而要利用这些手段来作为教学生活化的方式,争取达到更好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抓住细节上的不足,来进行补充,在活动结束后做好活动内容的总结,让学生根具总结中所指出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教师所要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生表演的好坏,而是要抓住主题与重点,指出在表演之下的深层次道理,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例如:《做学习的主人》这一课中,第一步,教师任命或由学生选出自己心目中的代表,来扮演小记者,第二步是小记者对三到四位同学进行采访,采访的内容可以是同学的兴趣爱好,也可以是同学们生活中的琐碎,当然主要内容还是询问同学学习的方法之类,当采访结束,教师就给出了准备好了的结语,如:你们采访进行得很成功,大家要学习某某同学在学习中所使用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也要像某某同学一样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去查阅资料,也可以向同学,朋友请教……教师的结语只是关注了课程中的内容,却忽视了学生在采访过程中所体现的礼貌、语言、声调高低等素养问题,抓住这些细节才是真正抓住了生活化教学的灵魂所在,而这些内容在教师的总结中没有体现出来,而这些恰恰是社会生活中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开设的意义所在,在活动中如果没有提现到这些内容,就会使得活动内容空泛,只停留于表面,没有做到生活化教学的灵活运用。而真正符合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素养,能够巧秒地挖掘社会生活与教学活动中重叠的部分,精心地创设课堂模拟情境,对学生的言行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对学生以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导和指正,让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道德内省,学会评判自己的行为对错。
三、注重课程的实践性要求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学到可以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技能和知识,而这门课程的特点就是注重其实践性,没有实践的检验,是无法看出课程开设的成果的,并且在实践中,也可以补足那些教学生活化中的不足,毕竟实战与演练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在课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实践项目,挖掘德育素材,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行为规范。教师可以选择组织学生去参观工厂,访问农村,到社会上做调查实践等。同时,教师要抓住其他学科的教育活动来进行德育课程知识的传授,如班会、少先队活动、节日庆典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时刻提醒自己注重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习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关怀,做学生的良师也要做学生的益友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具体的方案去纠正他们的言行,使之符合道德的规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和处理问题,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四、总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在学生正确的人生阶段开设的课程,课程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未来。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者,需要在教学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能够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检讨,不断提升自己,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精心设计,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性。教师要立足于对小学生的未来负责的高度,热爱学生,对学生的德育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不断地提高对学生和对自身的要求,努力寻求发展之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清扫障碍,奠定路基。科学合理地设计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活动内容,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实际与课本理论知识的联系,让他们在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同时学会融入社会的智慧,学会社会实践中所需的道德品质与行为要求,这对处于成长发育初期阶段的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用的学问。
参考文献:
[1]秦忠宪.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 教育科学:全文版, 2016(12):00140-00140.
[2]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2(9):231-231.
[3]曹晓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 文理导航旬刊, 2015(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