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如何在大学学习阶段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017-09-21胡天觉汤琳张长梁婕李晓东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4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

胡天觉 汤琳 张长 梁婕 李晓东

【摘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评价新世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评价当代大学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循序渐进的培养和训练而成的,要通过多方面、多层次、多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本文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培养的新途径:(1)改革教学方法,将创新意识的培养寓于教学中;(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大力开展创新实践活动;(3)学贵质疑,培养大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4)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因人施教,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式。

【关键词】创新意识 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教学实践 学贵质疑 因人施教

【基金项目】湖南省2014年本科生教改项目(No: 2014051);湖南省2016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No: JG2016B02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17-02

一、前言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1]。21世纪是信息和知识的新经济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各国科技实力的保证,而创新型国家最首要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载体——现代大学和研究院所,如何构建完善的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育体系成为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其实,创新也是研究性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2]。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Vest校长所概括的,“支撑一个大学体系的最终原理,更多地来自未知世界,而不是已知世界”[3]。那么,什么是创新呢?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首先要搞清创新的本质含义。尽管创新的含义已被从各个领域研究,在汉语辞典上也已如此定义: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但是,它的含义常常被狭义的理解,有时与一些相关的术语如:改变、发明、设计或创造等混淆。在更广泛的涵义上,创新其实代表着创造了一种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技术、新的理论、新的机构(体制)、或新的存在产品、服务、技術、理论、机构(体制)的改进等[3-4]。因此,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在经济、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举足轻重。总之,从本质上说,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而创新能力是人的创造意识的一种体现,它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中最宝贵的、最高层次的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和精华,其本质是创造出“新”的事物。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是大学生的智力因素( 技能和能力) 和非智力因素( 动机、情感、意志) 的综合。

如何在当代大学生学习阶段加强对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一个人的存在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 他的意识和能力总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 考察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开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除了受自身的原有程度、知识、智能和非智能因素影响外, 还受周围的各种群体、相应的教师素质、学校的制度、教育条件和学校内外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进行。

二、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现状

从下面几个典型的调查案例来看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现状。山东工商大学赵瑞芳等[5]对山东某高校 1000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问卷调查,(1)调查发现小部分学生遇到问题自己动手解决,半数学生好奇心很强,大部分学生不迷信权威, 这说明目前的大学生具备创新意识所要求的独立性、好奇心、兴趣、怀疑精神、挑战精神等,也即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但缺乏创新的信心和勇气。(2)调查还显示, 大部分学生成绩优良; 但他们学习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图书馆借等完成;他们不是通过社会活动、参观博物馆、听各种学术报告来获取。另外, 从学生对自己知识结构及学校课程体系的评价来看,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文理交叉,知识的整合对人才的培养”很有必要;85.6%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课程体系不合理;90.0%的学生认为实践课程太少。这说明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知识素养,但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状况。(3)调查还发现,70%以上的学生可以取得优良成绩,但只有10.0%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曾自己动手进行过某种设计;3.4%的学生获过奖励或专利。95.2%的学生经常或偶尔上网浏览各种信息,但只有22.9%的学生在网上发表过个人的看法,48.2%的学生拥有自己或团队的“博客或网站”。这说明大学生理论知识较强而动手能力很弱。

南昌工程学院的陈静[6]以江西省三所高校为例对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进行了调查与研究。(1)调查发现现在60%左右的大学生对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另外一部分同学则不了解、模糊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创意意识和创新能力。调查的学生中认为自己在进入大学前有过创新意识培养的学生仅占28.4%。这说明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认识教育迫在眉睫。(2)在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对制约学生创新意识的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社会环境在制约他们创新意识提高方面作用最大,其次是家庭环境,再次学校环境,最后才是他们自身的因素。在学校环境中,老师的教导和指引的影响大于学校的相关政策。通过调查学生对创新成果的感知,发现有37.2%的学生认识到他周围的人在论文或发明创造方面有成果。学生认为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在四种因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这两个因素又不是高等学校教育能够解决的!这是我国教育在体制改革和发展应该注意到的事项,也是当前高等教育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时面临的一个难题。

其它还有很多对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7-10],这些都指出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高、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普遍存在信心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自然科学知识缺乏、制约因素复杂、动手能力弱、创新成果少等问题。

三、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改革教学方法,将创新意识的培养寓于教学中

使大学生成为创新人才,是每一个大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落后方法,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限制和僵化了学生的思维。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学教育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造力,要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指导式等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和勇于挑战权威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如开展设计教学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思培养。设计教学是进行创新能力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抽象化的知识必须要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才能真正推动设计实践,这个目标必须通过教学的环节才能实现,这个环节就是设计教学[11,12]。在这方面,应当做和试图做的是把设计贯穿到多门课程中去,引导学生面向实际问题,训练他们自己独立地提出问题和把问题形式化,训练他们自己独立地去解决问题,特别是树立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当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会有一些新的idea,有些idea是教师事先所没有想到的。因此,面对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改变教师的固定的教科书上的思维模式,亲自实践去获得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以理解学生的千奇百怪的思想。对于学生则要鼓励他们逐步开拓自己的思维,变换自己的角色,打破常规的思考问题,培养出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当然,改革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参与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等,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更新将非常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思的培养和增强。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大力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首先,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不但可以使学生受到实践技能和技术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这样使学生勇于动手实践、热爱实践,在他们产生创新意识的时候能够快速、有效和顺利的付诸实践。其次,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最终都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检验。因此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手段和桥梁,是培养创造性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校期间创新实践活动多种多样,整个大学学习期间都可以进行。如参与讨论式教学、专题研讨、课外发明创造活动、成立兴趣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而最能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参与学校开展的SIT项目即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这些都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促进他们的创新能力。

3.学贵质疑,培养大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创新意识或思维往往是由问题激发的,一个好的问题能使思维活跃和深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无不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并勇于发现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将提出問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同时还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如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联想、推测及预测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利用认知发展进行讨论等等。“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食用。”在大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还要使他们学会善问、善思考,必须“教以渔”。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提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问题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又提不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适当的点拨归纳,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途径,即教给学生正确的质疑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准确的抓住问题的实质,进而扎实的掌握知识。作为课堂教学艺术,课堂质疑起到了调节师生双边活动的作用。质疑的好、巧、新就能充分发挥双边的积极性。教师教得高兴,学生学得轻松,创新意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培养和训练,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显著提高,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同样也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这个可能要比教学过程难度大很多。

4.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因人施教,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式

就一般意义而言,“因人施教”强调的是根据学生个性差异,选用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培养教育。作为教师要做到“因人施教”,首先要明确自己是在“教学生”而不是在“教课”[13]。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在其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知识背景、智力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等基础上进行的,这其中兴趣与爱好最为重要,它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些事物的意识倾向,对于渴求知识的学生来说,它是产生强烈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的积极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潜能,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爱好时,就会随之产生出一种坚强的毅力和忘我的学习精神。它会像无形的老师,引导学生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和真理,激发学生去奋发学习,充分发挥其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此外,智力水平也是影响每个学生掌握知识、开发创新意识的重要因素,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对于他们的创新性意识和能力的开发与培养也应不同。

此外,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 21 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每个高等院校的教师都应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放在首要位置,并根据他们的智力水平通过因材施教等具体手段,使之获得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培养、不同的发展并日臻完善,并,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特长方向发展。同时还可组织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践、科学论文研讨、自由讨论及专题讲座等,调动他们对自己所爱学科深入钻研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和特殊才能,培养和造就他们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和独立创造等能力,并以此来帮助他们扩大知识领域和实践领域,培养他们实事求是、坚韧不拔的科学态度,最终获得独特的、完善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孙丹,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解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N].中国青年报,2015年03月06日

[2]胡天觉,曾光明,刘云国等.环工原理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性学生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 2010,No.6: 70-73

[3]郑大钟,陈希.MIT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NO.3: 60-66

[4]Muna Aljohani.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 SHIP INTEGRATION IN EDUCATION. OHAIO STATE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Education, 2015, Vol. III, No. 3:1-20

[5]赵瑞芳, 盛国军, 李彦.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思考——以教学型院校大学生为例[J].职业圈,2007,NO.11:44-45

[6]陈静.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调查与研究——以江西省三所高校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2,NO.25:242-244

[7]李淑萍,康洁,蒋泰鹏,董锐明.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NO.08:19-21

[8]章荣琦.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刍议[J].江苏高教,2008,NO.6:86-87

[9]朱永貴.大学生创新性教育现状及改革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NO.08:102-104

[10]蒋永荣,李天煜,梁英.大学生创新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2,NO.05:58-59

[11]Timon B. Heinis,Ina Goller,Mirko Meboldt. Multilevel Design Education for Innovation Competencies[J]. Procedia CIRP, 2016, Vol.50: 759–764

[12]杜文军,赵庆展,宋朝晖.面向工程应用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NO.05:85-88

[13]王蓉.对高校素质教育进课堂的认识[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NO.4:19-20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
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也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尝试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