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2016-09-13范伟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教学

范伟

【摘 要】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高尚情操的科目,小学品德与社会在整个小学教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小学德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以寻找到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并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233-0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 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在整个小学教学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为了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也积极地进行了教学改革,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但从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上看,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要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为提高小学生道德素养创造条件。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总结和归纳出的影响其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在此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教材体现了全新教育理念,其内容和形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指导。但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设计缺失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广了这么多年,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就有很多教师对新教材缺乏足够的研究分析,没有按照新课程教学理念实施教学。忽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了解、体验和探究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部分课程“霸占”上课时间的现象,一些语、数、外教师为了能够在考试的时候取得优异的成绩,便将品德与社会课改为他们想要上的内容。

2、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当前很多从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小学教师,并不具有这个学科的教师资格证,其次就是品德与社会教师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使得从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师缺乏教学手段及方法的研究和创新,重视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做会大大减弱这些教师的教学激情,使得教师不钻研教材,不探讨教学方法,也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感染得更加消极,也就更加不重视品德与社会的学习,这样就会使这门学科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大大的缩水。

3、教学中片面追求理论性教学,不能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教师对该课程教学重视程度较低。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有些照本宣科,对着教材讲课文,或者让学生看看电影、视频就结束课程。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小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应该让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策略

1、深入钻研教材

在素质教育下,教师应当以新课标为教学标准,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材具有指导性与参考作用,所以教师首要的任务是研究教材,只有自身吃透教材的情况下,才能够将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并且要求教师要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制定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目标,要设计得具体、明确。另外,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除此之外,要注重教学目标的贯彻落实。落实教学目标先要保证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施必须有针对性、层次性,然后必须满足小学生学习的要求。换而言之,只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在课程的各个阶段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优化教学过程

一方面,要求教师实行多种教学模式。小学生处于好奇心非常强烈的阶段,所以对于新鲜事物充满着兴趣。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注入新思维、新内容、新方法,使学生不断地在新事物中认识到不同的价值。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自由发言”“比赛竞争”等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的时候,学到的知识才能够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另一方面,注重对于学生的评价。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评价设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可供评价的指标。以激励为主要目的,让学生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首先,应突出评价的激励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赏识教育,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促进其不断进步。其次,应摒弃传统的分数评价和等级评价方式,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如动作评价、表情评价、语言评价、竞赛评价等,还可通过展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检查、评估。再次,应注意评价内容和标准的多元化,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另外应注重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与社会评价结合起来。教师在每堂课后应及时总结和反思,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改进,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常言道:教学实践无止境,教学研究无终点。教学过程中我们勇于实践,潜心研究,这样才能提高小学品德课堂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事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研究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