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与PCI术无复流现象的关系研究
2017-09-14郭晓金孙会
郭晓金+孙会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总胆固醇(T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无复流现象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30例行PCI术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为A组, 随机选取同期行PCI术未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40例为B组, 比较两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A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为(8.45±0.34)mg/L、总胆固醇为(7.69±0.4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5.63±0.53)mmol/L, 均高于B组的(5.26±0.31)mg/L、(6.21±0.45)mmol/L、(4.10±0.51)m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总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PCI术出现无复流现象有明显相关性。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复流现象;总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4.02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指冠心病中急性发病的临床类型, 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医疗技术的进步, PCI 术逐渐成为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方法。随之PCI术相关并发症逐渐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重视, 冠状动脉无复流(no reflow)现象是PCI术主要并发症之一, 在PCI术中, 当出现无复流现象时, 明显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使远期死亡风险增加1倍[2]。本次研究选择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本科行PCI术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0例作为A组, 随机选取同期行PCI术未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40例作为B组。检测两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并比较两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本科行PCI术出现无复流现象(罪犯血管前向血流≤TIMI 2级)的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设为A组:男20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63±9)岁, 急性心肌梗死22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8例, 糖尿病15例, 高血压18例;随机选取同期行PCI术未出现无复流现象的4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设为B组:男27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62±10)岁, 急性心肌梗死29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11例, 糖尿病20例, 高血压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統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等检查确诊, 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血液病、恶性肿瘤等全身性疾病), 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并行PCI术, 经2位以上有经验的医生仔细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显示病变相关冠状动脉血管80%以上狭窄, 诊断标准参照有关文献[3]。
1. 2 方法 所有患者行PCI术前根据国际指南要求[4]均常规负荷剂量拜阿司匹林300 mg嚼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600 mg嚼服, 并常规服用他汀类等药物, 均术前经静脉采血常规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 术后第2日空腹检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根据罪犯血管TIMI血流分级评定无复流现象[3], TIMI 0级~TIMI 2级诊断发生无复流现象(TIMI 0级为无再灌注或闭塞远端无血流, TIMI 1级为造影剂部分通过病变及不能充盈冠状动脉远端, TIMI 2级为造影剂能完全充盈冠状动脉远端, 但造影剂进入和清除的速度较正常的冠状动脉慢);TIMI 3级为造影剂在冠状动脉内能迅速充盈和清除, 可除外发生无复流现象。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为(8.45±0.34)mg/L、总胆固醇为(7.69±0.4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5.63±0.53)mmol/L, 均高于B组的(5.26±0.31)mg/L、(6.21±0.45)mmol/L、(4.10±0.51)m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PCI术是现在医学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方法, 虽然经PCI术有效的开通罪犯血管, 但仍有部分患者罪犯血管TIMI血流≤TIMI 2级, 称之为无复流现象。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是指冠状动脉造影示血管无机械性阻塞的证据, 而罪犯冠状动脉所支配的心肌灌注不足的一种现象。介入心脏病学[5]将其定义为在急性心肌梗死行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时, 使罪犯冠状动脉成功血运重建后, 罪犯冠状动脉前向血流急剧减少或罪犯冠状动脉所支配心肌组织无血流灌注, 同时排除罪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严重夹层、血管痉挛或巨大血栓栓塞引起的血管截断现象。PCI术中及术后出现无复流现象, 影响患者近期预象的发生, 与血小板聚集、白细胞趋化、脂质颗粒等微栓塞、微血管痉挛、内皮损伤为远期心源性猝死及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6], 可使住院死亡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增加5~10倍[7], 需要及时诊断及治疗。无复流现象与炎症反应等各个因素相互协同有关[8], 机制比较复杂, 罪犯血管微循环障碍是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的主要原因, 介入或溶栓后的血流再通、反复栓塞及机械刺激进一步使上述因素反复作用, 加重无复流现象过程, 使病情加重。无复流现象主要易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或溶栓治疗过程中, 或梗死后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治疗过程中, 心源性休克、严重血管病变和冠状动脉内有大量血栓[9]等可增加无复流现象的发生。endprint
炎症反应、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无复流现象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超敏C反应蛋白是炎症和损伤的敏感标志物, 是炎症反应的直接表现, 其水平与动脉硬化的形成及斑块的稳定密切相关[10], 有学者经过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后提出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是致无复流现象的又一独立危险因素[11]。本次研究中无复流组(A组)较B组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 考虑无复流的发生与炎症反应有关, 无复流现象发生本身说明动脉硬化较重。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及发展直接相关, 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越高, 使动脉硬化斑块越不稳定, 越容易出现血栓, 越容易引起无复流现象发生。有研究发现[12], 院前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可减少无复流现象的发生, 他汀类药物可降低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稳定动脉硬化斑块, 进一步说明总胆固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可减少无复流现象的发生, 本次研究中无复流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B组明显升高, 加重PCI术中出现脂质颗粒、细胞碎屑的发生, 使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几率增加。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 林果为. 实用内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9.
[2] Ndrepepa G, Tiroth K, Fusaro M, et al. 5-year prognostic value of no-reflow phenomenon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10, 55(21):2383-2389.
[3] 胡大一, 李占全. 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7.
[4] OGara PT, Kashner FG, Ascheim PP, et al. 2013 ACCF/AHA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executive summary: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s and 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13, 82(1):1-27.
[5] 馬长生, 霍勇, 方唯一, 等. 介入心脏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
[6] Jeong YH, Kim WJ, Park DW, et al. Serum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on admission can predict the ‘no-reflow phenomenon after primary drug-eluting stent implantation for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t J Cardiol, 2010, 141(2):175-181.
[7] Brosh D, Assali AR, Mager A, et al. Effect of no-noflow dur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n six-month mortality. Am J Cardiol, 2007, 99(4):442-445.
[8] Eeckhont E, Kern MJ. The coronary no-reflow phenomenon: a review of Mechanism and therapies. Eur Heart J, 2001, 22(9):729-739.
[9] Hara M, Saikawa T, Tsunematsu Y, et al. Predicting no-noflow based on angiographic features of les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Atheroscler Thromb, 2005, 12(6):315-321.
[10] 徐永庆, 吴春健. 缺血性修饰蛋白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 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19):3169-3171.
[11] Fragasso G, Chierchia SL, Arioli F. Coronary slow-flow causing transient myocardial hypoperfusion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syn-drome X: Long-term clinical and functional prognosis. Int J Cardiol, 2009, 137(2):137-144.
[12] Iwakura K, Ito H, Kawano S, et al. Chronic pre-treatment of statin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eduction of the no-reflow phenomenon in the patients with reperfused acute my ocardial infarction. Eur Heart J, 2006, 27(5):534-539.
[收稿日期:2017-04-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