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17-09-08朱晴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17期
关键词:新基础教育专业素养

朱晴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结合“新基础教育”的理论思想,进行剖析,加以反思。以利我们更加走近一线教师的生活,为“新基础教育”的变革性研究提供更鲜活的素材。

关键词 新基础教育 专业素养 教育研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7-0118-02

“新基础教育”创始人叶澜教授在《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指出:“科研能力是高质量教育和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科研”一词的运用凸显出了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专业性和自主性;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反思、改进;对新的教育问题、思想、方法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对教育,对社会,对人类,对生命予以深切的关怀,投入全部的热情,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理想的状态是“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那么,一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素养,特别是教研能力的培养又有哪些想法呢?为此,我们在全体小学教师和部分中学教师中进行了一次调查。

第一步:问卷(本次问卷人数100人)

问题1:节假日是否愿意参加专业培训?

非常愿意85人 不太愿意13人 不愿意2人

问题2:节假日里对专业的自主研修怎么安排?

优先安排12人 按学校安排67人 不安排12人

问题3:节假日里愿意写教学论文吗?

主动撰写12人 有需要就写82人 不写6人

问题4:你的专业书籍来自于哪里?

主动购买15人 学校发放85人

问题5:你爱做读书笔记吗?

主动写10人 学校有要求就写71人 不写19人

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比较淡薄,自主学习的行为非常欠缺。

第二步:访谈

问题1:你的假期一般怎么安排?

先好好在家休息几天,再出去旅游半个月。其余的时间陪老人,陪孩子,有空出去登山、喝茶、聊天。男老师大多爱好钓鱼,女老师闲下来看电视剧。

问题2:不主动安排专业培训的原因有哪些?

(1)平时早起晚归,在铃声中过日子,假期还这样,仿佛没有尽头,要调节一下。

(2)自主研修不轻松,有很多理论的东西看不懂,想不清楚。老想,很累。再想,想明白了,好像也沒什么意义。

(3)如果外出学习要丢下家庭,不方便,也不习惯。

(4)外出研修,回来后很多事要做,尤其是要上移植课、精力顾不过来。

问题3:假期不写论文的原因是什么?

(1)写一篇论文要专研很多东西,脑袋想得很辛苦。

(2)写论文往往要提前一个月酝酿主题,学校规定的主题大家都写,也都差不多。

(3)一般要评职称,那是非写论文不可。如果没需要,也不必去吃这个苦。

问题4:你对自己的工作最在意或最紧张的“点”是什么?

第一位是学生的安全问题。第二位是期中、期末考试的综合评价。第三位是家长对我的工作的评价。

一线教师的心理压力很重,希望有时间缓解压力。回归家庭,不愿意在“教育研究”上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第三步:观察

L是一位初中英语老师,教两个班的英语,当一个班的班主任。自己的孩子在读初三,早上7:00到校,晚上21:00离校。中午回家午餐,晚上在校就餐。这一天,这位老师除开正常的英语教学之外,还要做以下几项工作:

1.清查学生人数,发现意外与家长联系;

2.检查学生着装;

3.带领学生一天五次清扫清洁区;

4.与科任老师联系,了解班级和学生学习的状态;

5.处理孩子间的矛盾。

那么,科任老师呢?备课、教课、改作业、辅优补差,做学生的心理工作,还要和家长及时沟通。时间和精力被挤占,无暇估计教研。

第四步:查阅

查阅资料:教案50本、听课记录20本、教育教学工作总结20份、教师各级各类论文50篇

现象描述:

1.年龄偏大的教师基本上采用了电子教案,全期教学计划中学情分析较为浅显。研究课题稍有提及,但没有具体的计划。

2.年轻教师的教案书写得较为认真,但大都有教案的蓝本,个性化明显不足。

3.教学随记、教学后记大多是教师对教案的重新注解或是对某一“节点”的某个教学“动作”的回忆和表扬。单元总结的重点落在学生的单元知识掌握情况之上,提醒自己的注意事项。

4.听课笔记中,课堂流程很完整。对课堂中发生的现象分析较少。

5.教学论文发表的期刊级别不高,发表的数量也少。50篇论文,发表5篇,2篇为核心期刊,其余均为省级和市级论文奖。题目取得有深意,说理论证淡薄乏力。工作做得多,教研碎片化。

通过以上四步的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师“教研能力发展”的大概样貌:

教师们深知教育的责任,渴望改变教育模式、改变教育教学模式,但怎么改,比较迷茫。他们心里装得最多的是“学生”,而不是自己的“教研能力”。他们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安全服务的,是为小考、中考、高考服务的。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都是以学生的考试为参照系。一线教师们的教研能力大都停留在“术”的层面。一边教,一边做。一些“捕捉”、“反思”,有几个“小动作”。他们认为写论文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教研与创造更不要提及。

按理,教师的专业生活质量应该是很高的,教师有足够的条件来进行“教研”。可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却迈不开步,因为他自己也没有一条明确的路,有的在原地打转,有的懒得迈开步子。

再次研读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论,联系教师们的“专业发展状态”,细细地分析个中原由,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传统的教育理念在部分教师心理已经根深蒂固。“传道、授业、解惑”是最简单易行的教学方式,也是表面上效果最好的教育教学方式。

二、教师本身接受的也是“遗传”性的教育,尽管思想上会有些矛盾冲突。但是,要突破固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教师也是千差万别的生命个体,精力、体力的分散,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消磨一个人的信念和意志。

四、想学习,无从下手。遇到难题,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费时费力,容易倦怠。

五、关键是对教师的评价制度。阶段性的评价一茬接一茬,学生成绩、家长、社会、同事,时刻左右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行动方向。对于教师的“专业培训”“教研能力”的提高,没有长效的、合理的规划,更没有良好的评价机制。教师们在潜意识里已经把自己的“教研能力评价权力”主动地教给学生、家长和同事。

究竟该怎么办才能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呢?其实,叶澜教授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比如:选择社会干预较小的学校先进“课堂变节性”研究、选择那些自愿参加研究的老师加入变革队伍、改革课堂体系等。但我想说的是:“新基础教育”是一场变革,它不同于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它需要全社会的认同,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全社会和我们一起认清人的“发展”的本质,重新理清教育的观念,重新建立对教师的“专业培养”制度,优化对整个教育系统的评价,教师教研能力才会提高。教师才会放开手脚,大步迈进“教育发展态”的行业,教育才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基础教育专业素养
利用课堂观察数据进行新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新基础教育”影响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探究
从传统教育到“新基础教育”
论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浅议国开教师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