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017-09-08阮胤吴绍英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17期
关键词:小棒长方形直观

阮胤+吴绍英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7-0079-01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維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

一、用启发性问题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操作的内容很多,教师要设计好方案,把握好时机,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时,我没有按着教材上的步骤,而是大胆地尝试,刚开始就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用2根长是5厘米的小棒和长3厘米的小棒去摆长方形,小组合作,并填写实验报告,学生发现5厘米的小棒摆的实际上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长,3厘米的小棒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宽,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初步发现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和宽是有关系的。根据这种关系,大胆的让学生猜想一下,求长方形的公式是什么呢?这里老师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方法。引发富有创造力的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增加了学生自强自信的意识。

二、 用好教具、学具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上一棵树的高度?如何测量呢?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高处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怎么办?这时让学生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立在操场上,这时马上出现了竹竿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这时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在相同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树高并写出比例式:竿长:竿影=树:树影,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又要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体会到数学真正价值。

三、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例如,在一年级的《图形的拼组》教学中,当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后,教师便要求学生用两块以及两块以上相同的图形拼一拼。结果,有的拼出一只蝴蝶,有的拼出一架风车,还有的……总之图案精美绝伦。接着,我又提出可以用多种不同的图形拼,这下产生的作品就更加丰富了。而学生也争先恐后的想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

四、掌握动手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首先,掌握操作方法。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注意操作顺序。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主要是运用“凑十法”来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有序实物演示,再让学生模仿老师操作进行“凑十”,然后让学生想操作过程。

再次,组织语言描述。在实践操作中,动作和动作之间、直观材料和直观材料之间、动作与直观材料之间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而这些联系,用动作或直观材料都是无法表示的,这就需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揭示这些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前后连贯的合乎一定逻辑联系的思路。

除此之外,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还要做到适时,在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进行,并适时加以指导,操作活动可以引起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棒长方形直观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简单直观≠正确
一起数小棒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巧移小棒
长方形的困惑
几何直观,相时而动有讲究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