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17-09-08高红英
高红英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7-0148-01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和小学教育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从90年代至今,幼教工作者们进行了许多研究实验,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现实工作中的幼小衔接工作形势一直不容乐观。
一、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智”
在体、智、德、美四育中,重视“智”的衔接,忽视体、德、美的衔接,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言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这样不仅不利于儿童的学习,而且会使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单向衔接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幼儿园积极地开展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主动向小学靠拢,在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尽量接近小学。但小学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特点,不能主动与幼儿园对接,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
三、盲目超前性
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将小学的内容提前教授给幼儿,形成幼儿教育的“小学化”。那样幼儿在进入小学后难免会产生这样一些心理:入学感觉学习很简单,很轻松,自以为老师教的知识自己都学过了,已经会了,就不认真听课,从而养成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不良习惯,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四、解决幼小衔接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明确衔接任务与切入点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如爱看图书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地听老师讲话的习惯,保持文具、书本整洁的习惯等。教师和家长应当从日常生活的每件事情上严格、一致、一贯地要求,使之养成习惯。
2.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基本能力
一般来说,在大班下学期,除了通常的幼儿园的活动和游戏,教师可以给幼儿安排一些类似小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如集体授课学习某些预备性知识,诸如认识拼音字母的形状和读音,认识数字和学写数字,学写自己的名字,认读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汉字等。集体授课时间可在25~30分钟。
(二)依据衔接工作的规律,突出衔接原则
1.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幼儿园向小学靠,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而是双方都向儿童靠。要彼此沟通,相互衔接,双方既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必须同时保持连续性,共同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衔接的内容要包括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入学准备是全面素质的准备,包括身体、学习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所以幼小衔接应是全面的衔接。
3.渐近性原则
渐近性是指从幼儿园之初就开始逐步做衔接工作。儿童某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衔接工作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所以要将幼儿入学时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分解成不同层次、水平的教育目标,划分到同阶段的教育中去完成。在学前的最后一年,侧重做好儿童入小学的特殊准备,如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要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四線格等。
(三)从实际出发,找准衔接点
由于儿童所处的区域不同(如城市和农村),所受学前教育时间长短和程度不同(有的只接受了学前一年教育,有的接受了学前三年教育),他们入学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必须依据上述条件来确定衔接的重点,以点带面,推动衔接工作的全面发展。
同时,要把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作为衔接的焦点。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上要注意以提高儿童心理素质(而不是以增加知识量)为目的,要加强对儿童的主动性、学习动机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减少或缩小儿童不适应的过程,使之较顺利地度过小学生活。
(四)考虑外界因素对衔接的影响,重视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不能忽视。一方面,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因此,幼小双方都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采取普遍家访,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幼儿园和学校的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