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对人口分布格局的影响

2017-09-04郑凯迪

商情 2017年28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

郑凯迪

【摘要】京津冀城市群之间人口分布不均已经成为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大挑战。随着创新理念的深入发展,协同创新发展成为城市群发展着力点之一。本文将在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基础上,以京津冀城市群实际的人口分布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为背景,分析京津冀城市群中各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状况,以及政府的协同创新扶持政策的实施等情况,简要论述其对大城市内部的人口空间分布以及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人口分布格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人口空间分布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个城市,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基点。京津冀城市群作为全国城市群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创新也逐渐转换为跨区域的联合创新,开放性赋予了创新新的生机。协同创新则进一步要求整合各创新要素的自由流通,使创新主体在一定区域内共享创新资源、集聚科技人才,形成大于各创新主体单独生产所创造的产出之和。特别在目前很多特大城市都存在中心城市人口膨胀的情况下,其对解决人口流向发挥着一定的重要作用。

一、京津冀城市群人口分布特点及存在问题

人口调控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全国人口进一步向超大城市集中。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口分布格局不断变化,至2015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0.50万人,天津市常住人口1546.95万人,河北省为7424.92万人。京津冀地区各城市人口集聚的趋势差异显著,人口分布极化现象愈加严重。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口流动仍然表现为向中心城市集聚的现象,作为中心城市的北京,不断遭受着人口数量膨胀等问题。人口数量居高不下,相应带来交通拥挤、污染增加等“城市病”。对于这些危害的存在,北京市政府也相应出台了很多调控人口的措施,比如希望通过户籍制度、住房政策等方式严控人口过度集聚现象,通过人口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综合调控来控制人口的迁入等。尽管应对措施复杂多样,但从现实情况看,北京等特大城市的人口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城市群协同创新的提出及发展现状

(一)城市群协同创新的概念以及运行机制

协同(synergy)概念是由Ansoff 于1965年首次提出的,主要表示企業之间通过内部资源的共享,要素之间的自由流动等,最终所产生的相比各个主体单独生产所形成的更大产出。城市群的协同创新是指在都市圈创新网络内,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同供应链企业、相关企业、研究机构、高校、中介机构和政府等创新行为主体,通过交互作用和协同效应构成产业链、技术链、知识链和价值链,以此形成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

目前,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与相邻地区协同合作,依据各地区地理、资源等要素禀赋的不同,发挥比较优势,通过与其他城市联合创新,形成更强的创新人才网、创新技术网以及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网。

(二)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发展现状

与北京、天津相比,河北省的创新人才、创新技术等都相比而言相对匮乏,主要表现为研发性质企业数量、企业高技术人才数量、地区高校数量、R&D经费的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都远远低于北京、天津。河北省在知识、技术等创新方面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作为解决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不均衡现象的方法,近年来,京津冀区域政府之间通过协议政策等方式已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做出了巨大行动,并已初见成效。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京津冀三地也相继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也与天津滨海新区、宝坻区、河北廊坊市、唐山市等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在人才共享制度建设方面,京津冀三地政府已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签订多个合作协议,如三地共建高层次人才信息库,签订了培训合作协议等。除了政府政策支持之外,创新主体之间自发的联合开发也在稳步推进中,目前,三地创新主体也在进行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的对接与共享。

三、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对于人口均匀分布的作用

(一)影响大城市内部的人口空间分布

北京市内部人口分布主要有以下两种困境:第一,北京市区的户籍人口老龄化水平严重,影响劳动力供需情况。人口老龄化使得对生活类服务业的流动人口产生明显的刚性需求,这将给“后人口调控时代”的劳动力供给及城市活力带来不容忽视的挑战。第二,非经济活动人口(特别是老年人)中心城聚集程度严重。北京约有62.5%的非经济活动人口集中在中心城(城六区),而且越靠近城市中心,非经济活动人口比例就越高。

因此,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可以通过在非经济活动人口聚集区设立创新项目和建立创新平台,吸引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在该区域的聚集。进一步地,创新产业集聚将带动该区域消费部门的活动,又会吸引一批消费部门劳动者的进入,平衡外来人口大都聚集在外围城区的现状。创新产业的带动力要比制造业强,

因此通过创新产业在北京市不同城区的建立有利于缓解北京内部人口分布不均匀的问题,给各城区带来发展动力。

(二)影响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人口分布格局

1.引导高技术人才流向外围城市,平衡人口规模

京津冀城市群近几年所达成的各项协同创新的合作协议,都使区域发展正向着以开放、联合、自由的方式转化。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重要要素之一就是人力资本,协同创新项目的完成则需要高技术人才的合作与创新,进一步,人力资本的流动就伴随着协同创新项目的实施而呈现出新的流动取向,京津冀都市圈的人口分布格局也将迎来新一轮格局。

城市圈的协同创新一般从中心城市发出,通过在外围城市建立分支机构,建立合作创新平台等来带动整个都市圈的创新氛围。京津冀三地目前一些创新平台的建立需要更多的高技术人才留在天津和河北,特别对于天津市和河北省的本地高技术人才而言,既能留在家乡,又有合适的平台供自己发挥潜力,而不需要一窝蜂的往大城市拥挤,在人才济济的大城市寻找很难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研究显示,外地人在北京的幸福指数明显低于在本地的值,所以,更多创新平台在外围城市的设立,有利于留住外围城市的高技术人才。endprint

2.城市发展促进技能互补,优化人口空间结构

技能劳动力之间存在互补性。由于高技能劳动者与低技能劳动者在一个城市中是互补的。首先,任何生产单位,不论是低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还是高新服务业,都同时需要高技能劳动者和低技能劳动者的和谐存在。其次,由于存在人力资本的外部性,高技术人员多的地方会进一步对低技能者产生正的外部作用,知识、技能的溢出作用有利于低技能者转化为中、高技能者。此外,由于高技能劳动者的收入一般较高,收入高会带动消费地区消费水平的增加,而提供消费场所的一般都是低技能劳动者,则会在创新人才聚集区形成更多的消费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低技术人员的涌入。因此,在天津以及河北创新平台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低技能劳动者的流出,创新产业会在当地带来更多高技能就业岗位,同时也会辐射出更多的低技能者的就业岗位,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不同行业人口之间的比例加以均衡,避免忽视不同人群之间相互依存的“生态链”关系。减少人才向大城市的盲目涌入,使京津冀城市群的人才布局朝着更加合理均衡的方向发展。

3.调整区域产业分布格局,“以业控人”引导人口布局

产业转移必然带来人口的转移。以京津为首形成创新产业发展带动河北省各城市承接北京转移产业以带动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人口在京津冀地区有序分布。当前,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天津属于龙头城市,分别处于产业发展的顶端和中高端。京津冀协同创新战略给予了北京输出河北承接相应产业的机会,将京津地区的成熟产业链向周边的河北省各城市扩散和转移,实行“梯度发展”战略,更好发挥京津的辐射带动作用。河北则应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形成较多的就业岗位,留住本地更多劳动力。当然,北京在转移产业的同时会兼具承接地区的特点并且依据各地资源禀赋的优势的不同而输出不同产业,如石家庄的商贸和交通优势。以此,通过以业控人、以业引人的方式助推区域人口合理布局,缓解北京人口流入压力。

综上分析得出,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不仅能缓解城市内部人口不合理的问题,而且在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人口分布格局方面也有重要的协调作用。但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创新的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工尚不明确,政府间高层次的合作磋商机制尚不健全,尤其是在区域科技规划、科技政策、重大项目、技术标准等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协同创新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要使协同创新产生積极的作用,需要政府的制度创新和构建有效的协调机制,制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除此之外,还需要基础支撑以及文化推动。

参考文献:

[1]解学梅.协同创新效应运行机理研究:一个都市圈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3,(12)

[2]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

[3]王振坡.姜智越.京津冀城市群人口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J].西北人口,2016,(5)

[4]Ansoff H I.Corporate Strategy(revised edition)[M].London:Penguin Books,1987.35-83

[5]尹德挺.超大城市人口调控困境的再思[J].中国人口科学,2016,(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
基于区域创新环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专业建设新机制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