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16-12-12林愿周细凤

科教导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应用型本科

林愿+周细凤

摘 要 现阶段,地方高校由于受限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非但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几乎不具备任何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在协同创新视野下,地方高校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国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电子信息行业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10.025

Abstract At this stage,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e to the limited to the tradi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not only does not have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more important is almost does not have any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Under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spectiv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re-examine exist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foreig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ype talents training, and actively explor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cultivating the high quality engineering applied talent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Key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reform

0 引言

现阶段,我国电子信息行业虽然面很广,产值也挺高,但是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及创新能力都还十分匮乏。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我国今后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但要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目前来说,地方高校因为受限于传统的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为培养模式较为落后、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教学形式不够丰富等,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不够扎实,而且缺乏实践创新能力,因而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行业对高校人才的要求。

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目的在于要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使得创新资源和要素能够有效地汇聚在一起,各创新主体间的壁垒能够得以突破,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能够得以充分释放,从而能够实现深度合作。对于高等学校而言,有必要加强自身与别的学校、别的科研单位、同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当地政府部门还有国外科研单位的进一步合作,寻找到各种有合适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

1 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在培养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方面,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方面都非常重视,学校不但大力鼓励学生们踊跃参与融入到老师的各项科研项目中去,而且还对学生能否独自完成一定的课题方面有是有要求的,并且会给予相应的学分。而且,学校还特别重视与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工程实践方面的教学比例占到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重相当大,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中真正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还有科研创新能力方面的锻炼纳入进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工程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而且我国高校中大约有90%为地方高校,地方高校中又有一半左右均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然而,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大都存在一种现象:把培养人才当成所谓的学科方面的教育,在理论教学方面相对重视,对于实践能力的训练则相对轻视,存在较为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明显存在产学研相对分离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更谈不上具备什么科研创新能力了,因而无法很好地满足飞速发展的电子信息行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因此,改变现有的培养人才的模式,建立更加先进的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在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具有相当扎实的根底,而且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这是当前高校尤为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2 协同创新推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协同创新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文化、经济紧密结合的重大战略。在协同创新视野下,地方高校应重新审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现代社会以电子信息为首的各行各业都在快速发展,有必要对国外在培养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加以深入研究,从而进一步为推进我们国家各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是非常有意义的。

研究协同创新在国内外已有的实例,我们可以知道:协同创新在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一种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具体来说就是针对要创新的目标,采用多个主体、多个相关因素协作完成的一种行为上的创新。高等学校应该围绕着怎么样才能进一步提升自身学校的创新能力,在充分利用好已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把各方资源聚集起来,共同努力,促使高校能够得以实现协同育人。在协同创新理念的引领下,努力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改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保证理论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要逐渐加大引入实践环节的比重,做到各科目都有配套的课外实验或课程设计环节等,并且在进行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时,允许进行自由选择、协作完成实践环节,比如对“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将其与相关课程如“MATLAB仿真技术”结合起来,综合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高校需进一步加大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研究力度,大力开展学生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活动。学校还可以进一步增加选派毕业生到相关企业参加实习的人数,大范围地实行“3+1”模式等。

3 在协同创新模式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措施

3.1 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高校需奉行教学应与科研相辅相成的方针,对于教师这一方面来说,应该将自己平时的教学与自己所进行的科研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其科研活动能成为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和自己所进行的科研活动结合起来,使科研活动变成每个学生平时的学习模式。在科研方面,鼓励电子信息专业教师多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努力提升个人以及学校的知名度和在本行业的影响力。而且支持自己申请,教师择优挑选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当作老师的科研小助手,协助老师完成各类科研活动,发表科研小论文等。

3.2 研究建设教学科研激励机制

充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体角色互动,鼓励教学与科研相长,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鼓励有兴趣有基础的老师和学生进到企业的生产一线,深入了解企业所需,协助解决企业研发生产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做到教学与企业实际所需相结合。支持师生在企业协同过程中进行教学上的创新,对参与了企业的实践活动、产品的研发测试等方面工作的学生进行鼓励,并且在课时或学分的分配上给予适当的奖励,从政策上保障老师和学生在教学、科研方面两不误,做到协同发展。通过企业和学校教师的鉴定,对做出一定成绩的参与了企业实践的学生,可以考虑适当给予一定的学分。从而逐步做到相关的企业大力欢迎、参与的学生从思想上认可,形成学校受益、企业受益、教师受益、学生受益的多方更赢的一种良好态势,进而形成一种新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机制。

3.3 对优生先行推行所谓的“导师制”

对于科研能力特别强的老师,可以根据个人申请,学校择优选拨出导师组。对于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导师根据择优录用的原则挑选出一部分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成科研小分队,在课余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科研活动,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努力,逐步实现用实践来促进教学。

3.4 允许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实践环节课程

根据个人爱好、对未来发展规划的不同,高校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实践课程,形成一种多元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将学习理论基础知识、获得实践技能与未来要从事的工作做到无缝对接。学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合理穿插安排在各个学年,在实施时做到有步骤、逐步引入深化实践的思路进行,实行以“工程实践”为主体的实践教学计划。

3.5 实验室管理制度实行全开放式

学校在实验室管理方面采用开放式管理,选派学生助理协助实验室的日常管理,鼓励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多进实验室,在学生中形成既动脑又动手的良好氛围。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措施,地方高校在协同创新的环境下,逐步建立起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理论基础知识学得扎实,而且还具备适当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毕业后能满足当前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行业对高校人才的要求。

总的来说,地方高校应立足本校实际,基于协同创新的理念,重新审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国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在保持本校的特色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促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电子信息行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立华,王玲华.协同创新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文史博览(理论),2014.8:80-82.

[2] 包理群,李祥林,李颖.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3.20(3):99-102.

[3] 古广灵.协同创新视阈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21:36-38.

[4] 王金庭.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0(7):186-187.

[5] 刘望军,浣喜明,陈爱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16(1):80-81.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应用型本科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