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科普阅读理解题型评述与备考研究
2017-09-04陈悦陈凯邵阳
陈悦+陈凯+邵阳
[摘 要] 研究及介绍北京中考科普阅读理解新题型出现的政策背景,以2015、2016年两年中考真题解读该新题型,统计并分析2016年北京各区部分中考模拟卷中的科普阅读理解题,将其与传统语文阅读进行比较,最终总结出其对中考备考的启示。
[关键词] 科普阅读理解;阅读素养;题型评述
从2015年开始,北京中考化学引入新题型——科普阅读理解題,引起广大考生及家长的密切关注。此类新题型的出现是为了逐步向新中考方案过度——即将于2018年正式实施的《北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中考改革淡化文理分科,多种学科知识融合考察,尊重学生兴趣特长,扩大试题选材范围。这也正是促进学生各种能力均衡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举措。
本文以2015、2016年两年中考真题解读该新题型,统计并分析了2016年北京各区部分中考模拟卷中的科普阅读理解题,对即将到来的初三化学总复习具有切实可行的意义。
一、科普阅读理解真题解读
以改革方案为导向,科普阅读理解较好地体现了该方案的要求,故2015、2016年北京《中考化学考试说明》第三部分“试卷结构”下的“试卷题型”中均明确设置了科普阅读理解题。现梳理分析了2015、2016年两年北京中考科普阅读理解真题,详细内容见表1。
对比两年真题,易于发现:其选材均围绕社会热门话题——食品安全,500余字短文向学生科普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相较于来源文献,均删去大量修饰性、解释性语句而保留结论性语句,重视学生图像理解及推断能力的考察,使得阅读素材呈现方式多元化。但2016年真题中未出现2015年的开放建议题,和中学教科书的联系也不如2015年紧密,却将重点转至学生能够读懂文本和简单图像并依据问题提炼整合关键词,更加注重考察学生阅读后的理解能力,也更彰显出试题关注语言素养与科学素养的融合,是近年来教育界大力提倡核心素养的体现。
因此题型作为新题型仍在探索阶段,故2016年北京各区中考模拟题涌现出大量科普阅读题型选材,其设问的着眼点亦丰富多彩。
二、科普阅读理解试题分析
此次笔者对2016年北京市16个区的共计27份初中化学一模二模科普阅读理解题进行详细地分类整理与归纳分析,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维度。
(一)文章分值及具体题型
该题型分值设定均为5分,一般由两道选择题和三道简答题组成,其中选择题为不定项选择,简答题以文中可整合为短句式答案的封闭式简答题为主,鲜有开放式简答题。
正处于新题型初始试验阶段,该分值安排及题型设置较为合理,利于教师及学生的适应与理解。
(二)文章字数及呈现形式
27份模拟试题中,该类试题篇幅多于300-700字之间,占比85.2%,这其中又以450-650字居多。字词乃是文本阅读的最基本单元,关乎文意理解。虽说化学科普阅读中的专业术语(科学词汇)比传统语文阅读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理解困难,但较于阅读动辄上千字的现代文阅读来说,区区600字的科普阅读字数适当,对绝大多数学生整体考试节奏影响不大。
该类试题呈现形式多样,有文字、各类图像(折线图、概念流程图、示意图等)、表格、图片(组)、图例等。每篇文章呈现形式不一,但多由两种及以上呈现形式共同组成,这使得整体阅读素材呈现方式多元化,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三)阅读取材及素材来源
该类题型取材广泛:源于生活,视角亲切,如“豆腐乳的制作”、“食品添加剂的介绍与评价”等共计14篇,既强调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又传递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正能量”;科技前沿,新颖独到,如“青蒿素”、“石墨烯”、“氢燃料电池”共3篇,既开拓学生视野又传播最新科技成果;教材延伸,拓展联系,如“白磷与红磷”、“天然气”等共计10篇,既基于教材基础知识体现千丝万缕联系,又不拘泥于学生已有认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多数文章未标明素材来源,经笔者对比搜索发现部分素材来源,分别是4篇报刊文章,2篇期刊论文,2篇网络文章及1份演讲稿。譬如海淀区一模素材来源于《晚报文萃》,这是一综合性文摘类杂志,关注内容广泛,但欠缺一定专业性;平谷区一模素材取自于屠呦呦的演讲稿,有一定权威性和激励性,也提醒学生关注重大科学新闻;石景山区二模素材取自《科学画报》,这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一本综合性科普期刊,内容将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初中生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难度不大。
作为北京中考必考题型,注明阅读素材来源首先体现科学严谨,就如同写论文时参考文献的注明;其次,呈现出命题者推荐的阅读素材不失为一种阅读示范,为中学生的阅读积累提供一定方向;最后,也表现出阅读内容的权威性,促进学生感受科学阅读的价值。
(四)能力考察及素养体现
无论是国际公认的PISA素养测评,还是目前国内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以及由此纲要指导下出版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都强调了能力考查及素养测评。参考这些测评纲要、政策文件以及北京中考科普阅读理解题分类,笔者总结出共涉及以下几种能力:访问和检索文本内容能力,整合和解释文本信息能力,评价和设计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解释数据和证据能力,反思和提出见解能力,课本核心知识运用能力。
其中,访问和检索文本内容能力,整合和解释文本信息能力以及课本核心知识运用能力这些较为基础的能力考查的较多,占比约87%,说明该类新题型还是充分到考虑当前中学教学实况以及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的。不过,这也使得该类试题名为理解,实则停留在信息的提取与整合、课本核心知识的回顾重现,缺少学生深入思考的过程,尤其缺少批判性思维的考查,故从得分角度来说仍不是现阶段中考的障碍,但从学生终生发展的角度看是远远不够的,亟需批判性思维的强化训练,此点有待广大的一线教师加以区分和重视。
三、化学科普阅读与传统语文阅读的关系以及对中考备考的启示
传统语文阅读与化学科普阅读既联系紧密又差异显著。
首先,需要说明,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阅读,都从属于大阅读概念。这里的“大”既是指阅读的媒介多、途径广,亦是指阅读的范围大;不仅指文学文本的阅读,还包括自然科学艺术等领域的阅读,即包括科学阅读以及其更为具体的化学科普阅读。但是,两者的关注点不同。
一般的文学类阅读,只是单纯地从语言、情感角度去分析,去体悟,侧重于传情达意;而化学科普阅读既需要借助传统语文阅读的词句积累、分析理解的基础,又需要一定科学知识的支持,侧重于科学素养的提升。即便是语文阅读中的科普说明文阅读,在这里也不等同于化学科普阅读。
以2004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第二大题主题为天然气的阅读试题为例。900多字的该文章使用了大量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常见科普说明阅读写作方法,但却没有对科学核心知识作突出强调。后面具体题目分别从概念、句意、文意理解及信息推断等语文角度进行考查,没有突出科学阅读中关于证据推理、辩证思维的考查。
故传统的语文阅读中虽有涉及科普方面的文章,但仍局限于基本的语文文学阅读范围,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而化学科普阅读,需要最为基本的语文阅读素养,但更多的则是通过阅读策略工具去了解科学领域内的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点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阅读所不具备的。
故综合来看,最好的备考方案是语文教师与化学教师合力教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一)通过语言知识学习,培养阅读素养
阅读是一种语言技能,需要诸如字词、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支撑。而这些语言知识不是靠记住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就可以的,而是将之置于各种情景,由此训练并提升阅读技能,最终形成终生受用的阅读素养。一旦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素养,再结合相关科学知识,就能够较好地理解化学科普阅读文章文意,从而准确答题;进一步地,学生也能够逐渐学会在阅读中思考,这种由浅层次的理解文意到深层次地批判性思考,是阅读素养得到质的提升的标志。
(二)通过化学科普阅读,强化语言运用
语言学习是需要不断地运用才能得以巩固强化的,化学科普阅读理解题正提供了这样的一个途径。况且,相较于文学文本阅读,科普阅读文章对语言逻辑的要求更高,其独有的理科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使得文字深刻严谨,再结合图表等其他的呈现方式来理解,更加彰显科普阅读对语言运用强化训练的价值。
(三)通过化学科普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化学科普阅读理解题训练的过程,其实也在逐步为写作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无论是单纯的科学写作,还是仅仅将科普阅读中的素材提取出用于语文作文写作,化学科普文章都是不错的選择。
毕竟该类题型正处于探索阶段,阅读取材广泛,素材来源多样,只要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科学知识的深刻内涵再加以灵活运用,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免去了语文写作训练中的素材搜寻与整理的时间,做到一举多得。而这种跨学科的综合性、高效性复习,正是目前中考复习中急缺的。
幸好,北京中考,中学课程教学当前已经发生诸多变革。“打破学校环境边界的界限,打破教科书、规定实验的界限,甚至打破教师、人力资源的界限……”这些做法均是为了将“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若语文教师与化学教师通力合作,可激发学生的最佳学习兴趣与能力,完美的服务于当前的中考复习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与科学素养,而较于具体的学科知识,这些素养才是学生终生受用的。
[参 考 文 献]
[1]渊琳.方便面的健康吃法[J].大众科学,2013(7).
[2]段翰英,李远志,蒋善有,赵丹文.泡菜的亚硝酸盐积累问题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1(6).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