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颈椎病取穴规律的文献分析
2017-08-31郭浪涛张豪斌杨金生徐东升王莹莹
郭浪涛,张豪斌,刘 朝,杨金生,徐东升,王莹莹△
(1.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2. 中日友好医院,北京 100029; 3.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
【针灸研究】
针刺治疗颈椎病取穴规律的文献分析
郭浪涛1,张豪斌1,刘 朝2,杨金生3,徐东升3,王莹莹3△
(1.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2. 中日友好医院,北京 100029; 3.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颈椎病选穴规律,为颈椎病的针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6~20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筛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针灸治疗颈椎病文献66篇,采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采用SPSS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共纳入66篇文献,涉及到穴位83个,经脉11条,穴位使用总频次425次。使用频率较高的穴位依次是夹脊、风池、肩井、大椎、天柱、肩外俞、阿是、天宗等,穴位归经主要以足少阳胆经、督脉、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结论:针刺治疗颈椎病主要以经过颈肩部的阳经为主,且以阳经的局部穴位为主,局部穴位以痛点为主,颈夹脊、风池、肩井为常用穴。
针灸:颈椎病:取穴规律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属于颈椎退行性病变,亦称“颈椎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颈椎劳损、椎间盘突出、颈椎增生、韧带肥厚等,并由此造成神经根、椎动脉、脊髓、交感神经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按照其发病机理可将其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等5型[1]。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呈低龄化趋势[2-3],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目前颈椎病尚无特效疗法,临床报道针灸可较好地缓解临床症状。为全面了解针灸治疗颈椎病的取穴现状及规律,故对针灸治疗颈椎病的取穴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及检索方法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为资料来源,检索范围为2010~2016年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相关文献,检索关键词为颈椎病、骨痹、项痹、痹症、针灸。检索式:[(1)or(2)or(3)or(4)]and(5)进行全文检索,对检出文献进行筛查,剔除与针灸、颈椎病无关的期刊。
1.2 纳入标准
以针刺为主要方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一般临床报道(病例≥30)。
1.3 排除标准
个案报道、综述、理论探讨、动物实验、综述、重复发表的期刊;无明确穴位的期刊;推拿、针刀类文献。
1.4 数据采集依据
参照卫生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4]制定标准,统计分析针灸治疗颈椎病临床取穴规律。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建立并交叉核对。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管理并分析统计资料。
2 结果
2.1 期刊检索结果
检索以针刺为主治疗颈椎病的期刊126篇,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90篇,其中分型的66篇,未分型的24篇。
2.2 穴位统计
表1显示,在纳入研究的针刺治疗颈椎病的66篇相关文献中,涵盖了5种不同分型的颈椎病类型。
表1显示,每型颈椎病使用频次较高的前四位常用穴分别是颈型颈椎病肩井、夹脊、风池、大椎,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夹脊、风池、肩井、天柱,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风池、肩井、大椎、风府,交感型颈椎病是夹脊、肩井、风池、大椎,脊髓型颈椎病是夹脊、外关、阳陵泉、悬钟。
表2显示,纳入文献涉及到的穴位有83个,共计使用425次,频次超过9次的常用穴位。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依次是夹脊(44次)、风池(41次)、肩井(43次)、大椎(32次)、天柱(25次)、阿是(12次)。
2.3 归经统计
表3显示,针刺治疗颈椎病的穴位中,涉及足少阳胆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等共计11条经脉,主要以足少阳胆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等5条经脉为主。
表1 不同分型颈椎病临床常用取穴
表2 频次超过9次的常用穴位统计
表3 常用穴位归经及各经用穴频次统计
2.4 穴位所属部位统计
从穴区的部位统计来看,肩部穴位频次133占总频次百分比的31.2%,颈部穴位频次110占总频次百分比的25.9%,上肢穴位频次47占百分比的11.1%,下肢穴位频次10占频次百分比的2.0%。颈项部、肩部的穴区频次较多,上肢的穴区频次较少,下肢的穴区频次最少。
3 讨论
本文通过遴选出的66篇相关文献,对针刺治疗颈椎病临床常用穴位、穴位归经、所属部位及穴位进行统计,可以看出临床针刺治疗颈椎病涉及穴位83个,经脉11条,穴位使用总频次为425次,通过分析针灸临床治疗颈椎病有以下规律。
表1统计的结果来看,夹脊、风池、肩井、大椎是各型颈椎病的常用穴,不同分型颈椎病的取穴是在常用穴基础上加减而形成。而颈夹脊穴则适用于每一型颈椎病。颈夹脊穴属于经外奇穴,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具有疏通经络气血、调理脏腑、通利关节的作用[5]。夹脊穴有相应脊神经后支及其动静脉伴行,脊柱两旁深层分布着交感神经干、椎旁神经节及其与脊神经相联系的灰、白交通支,它能够支配相关部位的痛觉、知觉、反射等[6]。针刺颈夹脊穴能改善颈部血流速度、组织缺血缺氧及颈部微循环状态[7]。
从统计后穴位的归经来看,穴位出现频次较高的经络依次为足少阳胆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等,这些经络为针刺治疗颈椎病的高频选用经络。这些经络循行均过颈部或肩部,其中足少阳胆经穴位出现频次最高总计93次,占总频次比例的21.88%。督脉常选穴位最多总计13穴,占总穴位数比例的15.66%。足少阳经、手太阳经与督脉交汇于大椎穴,督脉为阳脉之海,其中大椎又为诸阳之会,督脉可以总督诸阳经,调节六阳经的经气。而颈椎病多由风寒之邪侵袭筋骨血脉,使经络气血瘀滞不通所致,治则为驱风散寒、活血通络。针刺大椎可以振奋督脉阳气,疏通督脉气血,督脉阳气也可补诸阳经之不足,以达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通则不痛的功效。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肩部、颈部局部穴区是治疗选穴的重点部位,体现了穴位的“近治”作用。中医认为,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位划定了十二皮部的范围,皮部位于人体外层,通过皮部- 浮络- 缠络- 系络- 络脉- 经脉的途径与经脉气血相通[8],经络功能活动可反映于皮部,针灸通过穴位刺激细小脉络,打通表里,引导病邪排出。现代医学多认为,颈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慢性退变劳损是引起颈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9],对局部软组织进行刺激可通过肌肉- 神经传导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缓解局部软组织痉挛强直状态[10],血管活性、颈椎稳定性也因此得到增强。如风池与肩井在针刺治疗颈椎病中就具有重要作用。风池穴位下部断面解剖的结构顺序为皮肤- 浅筋膜- 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之间- 头夹肌- 头半棘肌- 头后大直肌- 寰枕后膜,由于劳损此处的肌肉、筋膜会产生黏连、痉挛,卡压该处通过的枕神经,可造成神经根的炎症水肿反应引起疼痛,可引起临床常见的颈源性头痛、眩晕、失眠[11]。邓伟哲[12]等深刺风池穴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的影响,表明风池穴对脑血流变化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因此针刺风池可以很好地缓解颈源性头痛、头晕,肩井下部组织依次为皮肤- 皮下筋膜- 斜方肌- 肩胛提肌外侧- 前锯肌- 肋间外肌- 勒间内肌- 壁胸膜,针刺肩井可以刺激浅层的筋膜和深层的肌肉,降低筋膜和肌肉的张力,缓解肌肉的痉挛,使组织恢复活性。
综上所述,目前针刺治疗颈椎病多选取循行于颈肩部的经络及穴位,体现了腧穴的近治作用。风池、肩井、夹脊穴是针刺治疗颈椎病的优选穴位,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和督脉作为优先选择经脉。针灸在颈椎病治疗应用中疗效肯定,对于其具体获效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临床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187.
[2] 武震.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及颈后肌群受长期应力作用的相关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3.
[3] 圣磊,朱龙飞.颈椎病年轻化趋势的调查及X线表现[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60- 61.
[4] 沈雪勇,许能贵.经络腧穴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5] 李浪平,朱婵,李传明,等.颈夹脊穴注射合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6):567- 570.
[6] 朱毅,朱黎婷,李凝,等.夹脊穴结合局部围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11):2064- 2068.
[7] 肖玺琪.“盘龙针法”针刺华佗夹脊穴的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7):78- 81.
[8] 王雪峰,张秀英.中医皮部络脉理论探析[J].中医杂志,2015,56(10):821.
[9] 杨世斌.颈肌与颈型颈椎病的关系[J].颈腰痛杂志,2008,29(1):79.
[10] 马桂敏,于高潞,李茵,等.平衡刮痧疗法中刮桥弓对椎动脉阻力指数的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1):16- 17.
[11] 张洪涛,袁涛.枕下三角区综合征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15,28(8):75- 78.
[12] 邓伟哲,陈治水,霍洪波,等.深刺风池穴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08,36(2):68- 7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674079)-不同针灸刺激方式对穴区效应表达变化的比较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CM20121035)-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名医传承研究
郭浪涛(1990-),男,医学硕士,从事针灸的临床与研究。
R246.9
A
1006- 3250(2017)07- 0989- 03
2017- 01- 17
△通讯作者:王莹莹(1981- ),女,副主任医师,E- mail:yyw26120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