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药量分析❋
2017-08-31冯文林伍海涛
冯文林,伍海涛
(1.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州 510515; 2. 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广州 510405)
【方药研究】
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药量分析❋
冯文林1,伍海涛2△
(1.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州 510515; 2. 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广州 510405)
痛泻要方载于多部医学古籍中用于治疗痛泻,现今在众多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方药中应用频率最高。故历数古籍中该方用量的记载,在换算成现代用药剂量的同时指出不同记载的差异,结合近5年间名老中医运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对比分析古今运用痛泻要方治疗腹泻的用药剂量因其所治疾病的病机略有差异以及方中药物不同的炮制而有所变动。对痛泻要方用药剂量的研究,有助于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借鉴。
痛泻要方;肠易激综合征;用药剂量
痛泻要方载于多部医学古籍中,首见于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二·泄泻十》[1],用于治疗痛泻。现代,在症状上与之类似的疾病是肠易激综合征,为肝郁脾虚证的首选方剂[2]。痛泻要方的临床用药剂量没有固定的标准。据楚更五研究认为,在古籍中该方用药剂量比例有4次变化,即术、芍、陈、防为3、2∶1.5∶1(《丹溪心法·卷二》《医方考·卷二》《医方集解》《竹林女科证治·卷二》),术、芍、陈、防为2∶2∶1.5∶1(《医学正传·卷二》《古今医统大全·卷三十五》,减少了白术用量),术、芍、陈、防为3∶2∶1.5∶2(《景岳全书·卷五十四》,增加了防风用量,术、芍、陈、防为2∶1.5∶1∶1(《不知医必要·卷三》,减少了白术、白芍、陈皮用量,尤其是白芍的用量,突出了防风的用量,不仅如此各版《方剂学》教材也出现了各不相同的用药剂量记载[1]。由于古今计量单位的差异,以及临床用药时因人、因证、因病势的差异,所以目前临床对于痛泻要方中白术、白芍、防风、陈皮的临床用量也有很大的不同。为便于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本文历数古籍中对痛泻要方不同用药剂量的记载,结合近5年间名老中医运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予以分析其用药剂量的特点。
1 古籍中痛泻要方的用药剂量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二·泄泻十》:“治痛泄。炒白术三两,炒芍药二两,炒陈皮两半,防风一两。久泻,加升麻六钱。上锉,分八贴,水煎或丸服。[3]”元代的度量衡,宋金一斤约640 g为元代一斤之厘定值[4]。按照古代“十六两为一斤”[5],而且原文中载有“分八贴”,所以此处的痛泻要方换算为现代用药剂量,即炒白术15 g,炒芍药10 g,炒陈皮7.5 g,防风5 g。
明代对该方的记载很多,如虞抟《医学正传·卷二·泄泻》:“治痛泄要方(刘草窗):白术二两(炒),白芍药二两(炒),陈皮一两五钱(炒),防风一两。上细切,分作八服,水煎或丸服。久泻,加升麻六钱。[6]”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五·泄泻门》“(草窗)白术芍药散,治痛泻要方。白术(炒)、芍药(炒)各二两,陈皮两半、防风一两。右咀,或煎或散或丸,皆可服。久泻者加升麻六钱。[7]”吴昆《医方考·卷二·泄泻门第十二》:“刘草窗痛泻要方:炒白术三两,炒芍药二两,防风一两,炒陈皮一两半。痛泻不止者,此方主治之。[8]”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之五十四·和阵》:“《草窗》白术芍药散三十五,治痛泻要方。白术(炒)三两,芍药(炒)二两,陈皮(炒)两半,防风二两。上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久泻者加炒升麻六钱。[9]”明代度量衡以596.8 g为1斤的厘定值[4]。按照古代“十六两为一斤”[5],除虞抟外其他人记载的痛泻要方换算为现代用药剂量,即炒白术为74.6~111.9 g,炒芍药为74.6 g,炒陈皮为55.95 g,防风为37.3~74.6 g。仅虞抟指出“分作八服”,所以虞抟记载的痛泻要方换算为现代用药剂量,即炒白术9.3 g,炒芍药9.3 g,炒陈皮6.99 g,防风4.66 g。
清代记载该方的文献有梁子材《不知医必要·卷三·泄泻》:“防风芍药汤(和),治泻而腹痛者。白术(土炒)二钱,芍药(酒炒)一钱五分,防风、陈皮各一钱。[10]”汪昂《医方集解·卷一·和解之剂第六》:“痛泻要方(痛泻刘草窗):治痛泻不止……白术(土炒)三两,白芍(炒)二两,陈皮(炒)两半,防风一两,或煎或丸,久泻加升麻。[11]”竹林寺僧撰《竹林女科证治·卷二·妊娠泄泻》治妊娠泄泻:“若水谷不化,泻痛不止者,宜白术防风汤。”下列:“白术防风汤:白术(蜜炙)三钱,白芍(炒)二钱,陈皮(炒)一钱五分,防风一钱。水煎,食前服。如久泻加升麻三分”[12]。清代的度量衡以596.8 g为一斤[4]。按照古代“十六两为一斤”[5],如果将一两等于六钱[4]抑或是十钱的话,清代的痛泻要方用药剂量的记载在3本书中差别太大。我们推测恐是传抄的失误,因为《不知医必要·卷三·泄泻》和《竹林女科证治·卷二·妊娠泄泻》载有“钱”的单位,而《医方集解·卷一·和解之剂第六》载有“两”的单位,此时的痛泻要方换算为现代用药剂量,即炒白术74.6~111.9 g,炒芍药55.95~74.6 g,炒陈皮37.3~55.95 g,防风37.3 g。然而倘若考虑《竹林女科证治·卷二·妊娠泄泻》记载的是“妊娠泄泻”的话,怀孕的妇人用药剂量应该小些,那么其记载“钱”的单位应该是“两”的1/3或1/10,此处记载的痛泻要方换算为现代用药剂量,即炒白术11.19~18.65 g,炒芍药7.46~12.43 g,炒陈皮5.995~9.33 g,防风3.73~6.22 g,与朱丹溪方接近。
图1 不同古籍记载的痛泻要方用药剂量堆积图
2 近代名老中医运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剂量
中医无肠易激综合征对应的病名,按其症状属于中医“泄泻”“便秘”“腹痛”“痛泻”等范畴。我们对近5年间CNKI所收录的期刊杂志,查找出使用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其类似病证,包括印会河、冯五金、田耀洲、刘沈林等名老中医医案记录整理并统计发现,在34个医案中,炒白术12~30 g(或白术10~45 g),炒白芍10~20 g(或白芍10~30 g),陈皮6~28 g,防风6~15 g。4味组成药物的用量均值分别为15.5、15.5、11.5、10.2 g(原方分别为15、10、7.5、5 g),其中白芍、陈皮、防风用量均有增加,同时还有众多的合并用药,其疗程长短也不尽相同。
图2 现代名老中医痛泻要方加减方中主要药物剂量散点图(横线处为平均值)
3 古今运用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剂量分析
对比不同时期古籍中痛泻要方的用药剂量,我们发现《医方集解·卷一·和解之剂第六》《景岳全书·卷之五十四·和阵》《医方考·卷二·泄泻门第十二》《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五·泄泻门》4处记载的用药剂量较大,其中《景岳全书·卷之五十四·和阵》《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五·泄泻门》中记载的升麻换算为现代用量均达到22.4 g(常用量为3~6 g),远超过安全使用范围。考虑到实际使用剂量,我们认为原方立法平和,方中各味药量较小,且可做煎剂、丸剂、散剂,表明其作用平缓,不是峻猛的用药风格。故古籍中较大用量的用法可能是未注意到原出处中“分八贴”“分作八服”的用法,极大可能是在传抄的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不知医必要·卷三·泄泻》《竹林女科证治·卷二·妊娠泄泻》直接用“钱”作每服的计量单位则避免了这一误差。
此外应该指出的是,不论是古籍记载还是名老中医临床运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其用药剂量与现行《中国药典》规定的用量(白术6~12 g,白芍6~15 g,陈皮3~10 g,防风5~10 g[13])相比有一定的差别。
4 小结
剂量是中医的不传之秘,制方如排兵布阵,临证加减则因人而异。古籍中载有的大剂量运用痛泻要方,除了古今剂量单位差别较大及在文献传播过程中出现传抄失误的原因外,一方面说明该方的安全性很好,即使是大剂量(8~10倍)用药也无不妥。
桂枝汤的组成不变,其中桂枝/芍药的比例在0.5~1.6间变化即衍生出数个方剂,临证主治皆不同。痛泻要方中君药白术与臣药白芍比例在古方中波动于1.0~1.5之间,在现代名老中医使用时波动于0.3~3之间,均未导致主治的变化。这与白术性平和、痛泻要方组方用药稳健有关。痛泻最常见的病因是肝郁脾虚,两者互为因果,细究为木旺乘土和土虚木贼两类,是疾病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医家在给药时各有偏重,但其治则均是健脾疏肝,故白术/白芍比例大小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不会导致整体疗效的明显改变,后人也不必拘泥于其变化。
古人除用升麻增加痛泻要方疗效外,未加其他药物。现今临床痛泻要方4味药的用量除白术外均较古代增加,且加用了多味药物增强疗效。可能这些知名专家治疗的患者病情较严重,均需加大剂量用药;另古今炮制方法的差异也可能导致药效的出入,如陈皮在现代多用蒸陈皮,其挥发油成分大量丢失,这些物质对于胃肠道均有一定的作用,故其疗效有差别,全方用药剂量也随之变化。
[1] 楚更五.痛泻要方考释[J].中医药学刊,2006,24(11):103- 104.
[2] 王晓鸥,唐旭东,王凤云.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5,10(7):982- 985.
[3] 朱震亨. 丹溪心法[M].彭建中,点校.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21.
[4] 丘光明.中国古代度量衡[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156.
[5] 仝小林.方药量效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415-416.
[6] 虞抟. 医学正传[M]. 郭瑞华,等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2:130.
[7] 徐春甫. 古今医统大全(上册)[M].崔仲平,王耀廷,主校.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1077.
[8] 吴昆. 医方考[M]. 李飞,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11.
[9] 张介宾. 张景岳医学全书[M]. 李志庸,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1627.
[10] 梁廉夫. 不知医必要[M].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0:120.
[11] 汪昂. 医方集解[M]. 张莉莎,点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38.
[12] 精选中医妇科名著[M]. 盛维忠,等选校.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706- 707.
[13] 郝近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辅助说明(2010年版):药材及饮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62-16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303121)-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代谢及痛泻要方的干预
冯文林(1975-),女,山东青岛人,副教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药胃肠疾病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伍海涛,男,医学博士,从事药物分析研究,E-mail:znwht@sina.com。
R574
A
1006- 3250(2017)07- 1012- 02
2017- 01-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