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恶性肿瘤患者两种脉象信息特征的临床观察研究❋

2017-08-31李凤珠依秋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7期
关键词:客观化脉象中医药大学

徐 刚,魏 红,李凤珠,依秋霞

(1.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 110032; 2.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沈阳 110032)

【临床基础】

恶性肿瘤患者两种脉象信息特征的临床观察研究❋

徐 刚1,魏 红1,李凤珠2,依秋霞1

(1.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 110032; 2.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沈阳 110032)

目的:揭示恶性肿瘤患者的脉象信息特征。方法: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应用三探头中医脉诊采集及分析系统,采用三部九候的方法,对各组受试者进行双手寸口六部脉象的同步采集、分析。结果:恶性肿瘤组出现明显的特征性改变,脉波上升支出现锯齿样波,主波顶端有凹陷并形成M形走势,此两种特征波检出率为55.0%。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脉象信息中存在特异性波形,为中医脉诊的客观化研究和重大疾病的早期中医客观化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中医脉诊;肿瘤;中医诊断;三探头脉诊仪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在我国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递增,现已超过心脏病成为危害健康致死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由于早期患者症状不明显,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因此对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是当前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之一。近20年来,中医药在恶性肿瘤的辨证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 3]。脉诊是中医最具特色的诊察方法,可以通过简单的切诊了解患者自身脏腑强弱及气血盈亏与输布情况,是一种全息的诊断方法。如何将传统的脉诊理论与当代的科学技术有效结合,为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方法及客观化的依据,是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的重要议题。

课题组在前期研究过程中发现,恶性肿瘤患者脉象信息中存在多种特征性改变,其中又以双峰M波和涩脉的变异波形最为突出。本研究通过对109例恶性肿瘤患者双手寸口六部脉象的动态信息采集与对比分析,观察不同组之间此两种特征波形出现的差异性,判断其对恶性肿瘤的提示意义,为恶性肿瘤的脉象客观化诊断提供试验依据和临床试验仪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就诊恶性肿瘤组109例,其中肺癌40例,胃癌21例,肝癌28例,乳腺癌9例,结肠癌11例;男性79例,女性30例;最大73岁,最小36岁,平均年龄50.9岁。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非恶性肿瘤患者组30例,包括慢性胃炎7例,胃溃疡5例,脂肪肝7例,乳腺增生5例,溃疡性结肠炎5例,肺炎1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最大73岁,最小28岁,平均年龄47岁。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体检的正常受检者组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最大60岁,最小26岁,平均年龄45岁。

1.2 诊断标准

1.2.1 恶性肿瘤组的诊断依据《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非恶性肿瘤组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1.2.2 脉象信息分析标准[4]①正常脉象信息特征: 脉波节律整齐均匀,基线平齐,波形完整,无病脉波形,脉率60~90次/ min,沉取脉波不消失,六部脉波整体质量复性好,且波幅、脉宽、形态均能保持一致或相似状态,无单部异常表现,采集时容易获取脉波信号。 符合传统的胃、神、根的特点,即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整齐、沉取不绝[5];②非恶性肿瘤异常脉象信息特征:单部或多部脉象节律,波幅不齐。基线波动较大,出现病脉波形。沉取脉波消失。六部脉象之间出现差异,独异脉象或几部脉象协同性改变出现,与整体脉象不符合。具备以上1条或几条的脉象,即不具备或部分不具备胃、神、根的特征。③恶性肿瘤特异性脉象信息特征:在②的基础上出现波峰倒置。主峰波低于重搏波,出现M形双峰波。在主峰波上升段出现大于4次的锯齿波,具备以上1条或几条的脉象。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年龄在30~75岁之间,能够满足正常取脉要求;自愿参加本试验研究且依从性好。

1.3.2 排除标准 癌症晚期或有严重合并症不能保持坐位达10 min而影响观察的患者;反关脉、斜飞脉等不易于脉象采集者;由于主观情绪波动较大且影响脉象采集者。

1.4 试验仪器

本研究应用三探头中医脉诊信息系统,包括检测、放大装置和接口与处理装置,检测装置中与寸、关、尺三脉位接触的3只传感器输出的振动电压信号,送由两极运算放大器组成放大装置的前置放大器输入端,前置放大器的输入端经接口、处理装置的A/D数模转换和数据采集器接CPU中央处理器数据处理输出至显示器。该脉诊仪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可以同时完成寸、关、尺3部脉象的同步检测,并得到相应脉象信息。

1.5 试验步骤与方法

1.5.1 脉象信息检测 本试验由专人应用中医脉诊系统对受试者进行脉象信息动态采集。根据中医寸口诊法三部九候的基本要求,将3只传感器分别调整至患者的寸、关、尺三部上方进行压力调节,找到脉搏搏动的最明显部位,同步采集患者寸、关、尺的脉象信息,通过观察图像随时进行举、按、寻的调整和动态记录(单手采集时间不少于1 min),保存脉象信息并打印[6]。

1.5.2 脉象信息分析 采用本系统配套的分析软件进行双手六部脉象信息的读取,首先对六部脉象自身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根据中医藏象理论和脉象特征的临床意义进行综合辨证分析判断。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

1.7 结果与分析

1.7.1 试验各组脉象特征 图1显示,符合脉波节律整齐均匀,基线平齐,波形完整,无病脉波形,脉率60~90次/min,沉取脉波不消失,六部脉波整体质量复性好,且波幅、脉宽、形态均能保持一致或相似状态,无单部异常表现,采集时容易获取脉波信号。 符合传统的胃、神、根特点,即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整齐,沉取不绝。图2显示,六部脉象中左手三部呈弦脉改变,其中左尺脉出现独异改变,基线波动,波形重复率差,形状被破坏且不完整,属非正常脉象。

图1 正常人群组脉图

图2 非恶性肿瘤组脉图

图3 恶性肿瘤组脉图一

图4 恶性肿瘤组脉图二

①脉波以涩脉及其变异脉为主,主要在脉波上升支出现锯齿样波并大于4个,可以和较深的负向波同时出现。图3显示,患者陈某某,男,2011年在医大二院诊断肺癌,今来我院就诊。症见易疲乏,咽干,左侧颈部不适,饮食较多,口黏腻,手足心热,偶有气短,舌暗苔腻。脉图显示,右手寸脉上升支出现锯齿样波,数量大于4个并有较深负向波,具有恶性肿瘤的提示意义。关尺两部脉象呈滑脉表现,提示有湿热积聚体内估见口黏腻、咽干、苔腻的临场表现。

②主波顶端有凹陷形成M形走势。图4所示,可见主波波峰、重搏前波、降中峡和重搏波之间的距离减小,有较多的M形波,重搏前波抬高,重搏波消失。患者车某某,在我院肿瘤科诊断膀胱癌。脉图可见右手三部呈弦脉波形,左手关尺两部波形出现M形状,具有恶性肿瘤的提示意义。

1.7.2 各组受检者脉象检出率

2 讨论

中医学认为肿瘤不是局部性疾病,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恶性肿瘤的发生与虚痰瘀毒等致病因素密切相关。机体在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外邪侵袭、脏腑失调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导致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气滞、血瘀、痰凝、湿浊、湿热等多种病理产物结聚而形成肿瘤[7- 8]。中医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通过对局部脉动的切诊了解全身脏腑、气血的盛衰和循行情况,为诊断提供依据,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可以反映全身主要脏腑器官的特征,如果能够将其客观化、图像化,势必会对临床疾病的中医客观化诊断提供必要的依据。本试验运用三探头中医脉诊采集及分析系统,避免了传统脉诊受医师临床经验、主观感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恶性肿瘤患者为临床观察对象,采集分析脉象信息,揭示验证恶性肿瘤患者脉象信息的特征性改变。一是脉波以涩脉及其变异脉为主,主要在脉波上升支出现锯齿样波,并大于4个,可以和较深的负向波同时出现。此种波形的出现可能是由于恶性肿瘤在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导致人体全身或局部的气血运行出现阻滞、迟缓。与普通涩脉不同,普通涩脉的锯齿波多是在下降支和基底部出现,而恶性肿瘤的锯齿波则出现在上升支,上升支气血流动迅速,故时间较下降支短,其出现锯齿波提示推动气血运行的主要能量不足或受到阻碍。二是主波顶端有凹陷,形成M形走势。可见主波波峰、重搏前波、降中峡和重搏波之间的距离减小,有较多的M形波,重搏前波抬高,重搏波消失。此种波形是恶性肿瘤的特征性波形,可能是由于恶性肿瘤使气血大量聚集,通过其组织在体内出现了2个中心,形成双峰M形状波峰。这2种特征性波形在不同组间的出现率存在显著差异,在恶性肿瘤组中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通过本试验研究证明,恶性肿瘤患者脉象信息中存在不同于其他病证的特异性波形,可以为中医脉诊的客观化研究和重大疾病的早期中医客观化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对下一步深入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表1 恶性肿瘤组与对照组异常脉象分布情况

注:与恶性肿瘤组比较:#P<0.01

但由于恶性肿瘤致病广泛,各肿瘤发病部位也不同。本试验样本量较少,所选样本可能存在偏倚,且本脉诊信息系统尚缺少量化的客观标准,只能提供图像对比判读分析和人工辨证判读分析,今后尚需进一步的改进。

[1] 周岱翰.原发性肝癌的姑息治疗与经方应用[J].中医杂志,2012,53(15):20- 22.

[2] 燕海霞,王忆勤,刘彭年,等.50 例肺癌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舌脉象参数的变化[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3):218- 222.[3] 太加斌,朱德增,凌昌全.原发性肝癌患者脉图变化特点及其机理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4):263- 267.

[4] 魏红,徐刚.从中医整体、动态、平衡观论脉诊客观化研究[J].中医杂志,2014,55(1):25- 27.

[5] 魏红,刘明林,刘静溪.中医脉诊仪关于平脉定标方法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12):2758- 2761.

[6] 魏红,葛丽娜,徐刚,等.心阳不振证与瘀阻心脉证心悸的脉象客观化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0):2018- 2021.

[7] 张静远,赵娟,周春祥,等.肿瘤中医认识探赜[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9):1434- 1436.

[8] 蔡小平,魏征.恶性肿瘤中医证治新理论——瘀毒论[J]. 2013,40(3):465- 466.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In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wo Kinds of Pulse Tracings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

XU Gang1, WEI Hong1△, LI Feng- zhu2, YI Qiu- xia1

(1.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032, China; 2. Master Schoo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 China)

Objective: This study reveals pulse in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urs. Method: On the basis of preliminary experiments researchers acqure and analysis hands Cunkou pulse of synchronous in each group of six subjects applied using three probe pulse diagnosis acquisition and analysis system by the method of three body parts and nine stratification planes. Results: Malignant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changes. Pulse rising branches appear jagged waves;The main wave to the top with a recess formed M- type movements. These two characteristic wave detection rate of 55.0%.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ves the presence specific pulse waveform information of cancer patients.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objective study of TCM pulse diagnosis and early diagnosis of major diseas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TCM pulse diagnosis; Tumours; TCM diagnosis; Three probe pulse diagnostic apparatus

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社会发展攻关计划(2013226012)-恶性肿瘤患者中医脉象信息特异性改变及早期脉象特征的临床观察研究

徐 刚(1979- ),男,河北人,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脉诊标准化和针灸临床研究。

R241.19

A

1006- 3250(2017)07- 0959- 04

2017- 02- 12

猜你喜欢

客观化脉象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中医舌象特征客观化研究领域科学知识图谱与可视化分析
中医舌诊客观化技术发展分析及应用探讨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民事司法视野下的“期待可能性”内涵探讨